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4期

將 “厚理論” 和 “輕傳播” 結合起來

葉 剛 荊學民
2019年08月26日16:27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將 “厚理論” 和 “輕傳播” 結合起來

兩會報道的本質是會議新聞,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做好兩會報道,不僅可以提升媒體公信力,也將推動中國民主政治向縱深發展。兩會報道的守正創新至為重要: “守正”要守住政治方向、守住輿論陣地、守住內容為王, “創新”要創新傳播理念、創新傳播形態、創新媒介產品。隻有堅持將“厚理論”和“輕傳播”結合起來,才能做好新時代的兩會報道工作。

全國兩會是中國人民參政、議政的重要途徑,是參與人數最多、關注度最高的政治傳播平台,是發布重要政務信息、傳達社情民意和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渠道。由於其重要地位,中國各級媒體都將兩會報道作為重大“新聞戰役”。隨著民主政治的持續推進、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媒介技術的不斷迭代和民主意識的逐漸覺醒,兩會報道呈現出不斷革新和進步的趨勢,在匯聚民智民情、回應公眾關切、推進國家治理和增強社會共識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①

當前,中國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西方流行文化的滲透、媒介技術的革新給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帶來嚴峻挑戰。在社會發展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多元價值觀念涌現的復雜背景下,不同的社會階層往往從自身利益來解讀社會。在眾多的自媒體平台上,各種社會思潮眾聲喧嘩,各類輿情不斷涌現。作為“國家隊”的主流媒體,在兩會報道中如何守正創新,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值得研究。

守正是兩會報道創新的根本前提

守正就是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保持戰略定力,努力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國民性。新聞輿論工作是重要的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及時發聲、澄清事實、回應關切是主流媒體的責任和使命。全媒體時代,傳播業態和媒體形態不斷變化,但媒體的政治屬性和責任擔當永遠不變。當前,各新聞單位都在進行融合轉型,不管傳播環境如何改變,新聞輿論工作都要堅持立場、引領方向。

守住政治方向

偉大的時代必須有偉大的思想來領航。守住政治方向就是要堅持政治統攝傳播,堅持政治家辦報辦刊辦台辦網,堅持兩會報道的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這些堅持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無論媒介生態和輿論格局如何改變,都要將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貫穿始終。

2018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②在這五大任務中,“舉旗幟”排在了第一位。“舉旗幟”就是要講政治。在新聞輿論工作中,要把講政治放在首位。

對於兩會報道而言,“舉旗幟”就是在兩會報道中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把正確的政治方向體現在策採編發的各個環節和過程,體現在每篇稿件、每張圖片、每段視頻和每個新媒體作品上。2019年,中國人民關注的教育、對外關系、金融改革、法治建設、改善民生等議題需要在正確政治方向的引領下,努力打造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力度的新聞作品。

守住輿論陣地

1972年,美國傳播學者麥庫姆斯和肖在《大眾傳播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議程設置”的理論。該理論揭示了大眾傳媒和社會認知的關系,認為大眾傳媒不能決定人們“怎麼想”,但是會影響人們“想什麼”。這一理論為兩會報道的輿論引導提供了理論基礎。

當前,輿論格局、媒介生態、受眾對象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視察解放軍報時提出:受眾在哪裡,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裡。隻有守住輿論陣地,才能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2019年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首次提供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服務。5G技術具有高速度、低功耗、低時延、萬物互聯的特點。5G技術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從移動互聯時代邁向智能互聯時代,由人與人的溝通轉向人與物的溝通,甚至是物與物的溝通。5G技術在兩會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擴大了輿論陣地,豐富了兩會報道的形式。各媒體可以通過5G信號傳輸電視節目,還可以通過VR眼鏡來觀看兩會報道實況。高新技術的出現,提高了兩會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當然,守住輿論陣地,還得清除各種“雜音”。當前,由於監管乏力,各種自媒體野蠻生長。侵犯版權、不講政治、傳播不良信息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還造成不良輿情。對此,有關部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守住內容為王

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傳播渠道的極大豐富。現在的受眾對於傳播渠道的依賴度越來越小。優質的內容在媒介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雷石東曾說:“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而且絕對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在全媒體時代,“內容決定品質,高度決定影響力”已得到大多數媒體人的認同。在輿論生態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越是眾聲喧嘩,越需要專業、理性、客觀的內容生產。

在媒介融合過程中,守住內容為王,既是傳媒人恪守的黃金法則,也是提高媒體公信力的第一要素。在新聞傳播中,內容為王是指除平台和渠道之外,主要體現在優質內容的特性。從受眾角度出發,內容為王更應該是受眾需要的有思想、有價值、有啟迪的信息。重現場、重互動、重體驗已成為全媒體時代受眾的新期待。就兩會報道而言,做好優質內容,需要多從受眾角度考量,既要吸引受眾、引起共鳴,還要考慮傳播的社會效果。

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平台,兩會能為普通百姓帶來哪些政策紅利,是群眾最為關心的大事。群眾關心的事情就是需要記者報道的重要內容。數據顯示:2019年,輿論最為關注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的答記者問、校園安全和減負問題。③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精彩呈現兩會中的內容,是做好兩好報道的關鍵。

創新是兩會報道守正的發展動力

《禮記·大學》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在《論詩》中說:“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對舊事物的否定,是新事物向前發展的開始。任何一個行業,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不創新就意味著死亡。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新問題、新事物、新情況不斷涌現,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勇於創新、開拓進取。

借助兩會報道的契機,中國媒體在報道模式、報道內容和報道手段方面都在不斷創新和突破。可以說,中國的兩會報道是伴隨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而不斷創新突破的。與此同時,兩會報道對於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創新傳播理念

傳播理念是傳播者進行新聞信息生產、發布的風向標。它深刻影響著新聞作品的最終呈現。在多元輿論場的博弈下,傳統的傳播理念無法滿足當前的傳播環境,急需依據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受眾訴求,尋找新的傳播方式和手段來實現最優化的傳播效果。

縱觀近幾年的全國兩會報道,呈現出三個新特點:一是從官方視角向平民視角轉變。這體現出“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在兩會報道中進一步強化﹔二是從規范報道向策劃報道轉變﹔三是從單一傳播向多樣傳播轉變。除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和節目外,不少媒體運用微信、微博、客戶端、視頻直播、虛擬現實(VR)、可視化新聞、互動產品等全景式、全媒體、多終端的樣態進行傳播。這些高科技傳播工具的存在,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提高了傳播的觸達率。這些報道的背后,不只是操作水平的提高,更是政治傳播理念的進步、融合意識的增強和各級新聞單位體制機制的創新。

兩會報道的本質是會議新聞,具有很強的政治屬性。創新兩會報道的傳播理念,不僅可以提升媒體公信力,也將推動中國民主政治向縱深發展。以前,兩會報道的視角忽視群眾,報道語言概念化、公式化,這些缺少親和力的新聞傳播效果不佳。堅持以人為本的視角和多樣化的報道形式是打造兩會報道親和力的關鍵。

創新傳播形態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兩會報道中脫穎而出?過去的報道方式已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隻有順應科技革命的趨勢,借助高科技為兩會傳播賦能,才能吸引更多粉絲和受眾。

隨著機器學習、語音處理、視覺信息等技術的發展,兩會報道中智能技術的運用成為探索傳播形態創新的重要路徑。2016年,湖北廣電首次運用智能新聞終端“雲朵”報道兩會。2017年,中央及地方已有10多家媒體運用智能新聞端進行線上線下報道。

2019年,兩會報道傳播形態更加豐富,出現了“VR+AR”沉浸式報道的形式。人民網、新華社、光明日報社等主流媒體均有AI主播參與兩會報道。在閱讀體驗方面,央視網首次在主題報道中運用“VR+AR”來解讀《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新聞網推出融媒體VR專題報道《全景看兩會》,將文字、圖片和視頻充分組合,讓新聞報道立體呈現,使受眾沉浸到現場體驗閱讀的狀態。可以預見,傳播形態的創新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創新媒介產品

媒介產品是一個大於媒介內容的概念。媒介產品的三要素是:載體、資訊和規則。④在傳播載體層面,傳媒技術的革新增添了傳播渠道,受眾對媒介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傳統單一介質的經營模式被打破﹔在傳播資訊層面,微內容、碎片化的信息更吸引受眾的關注﹔在傳播規則層面,受眾開始參與到規則、獎勵機制的創新和構建中。一個有競爭力的新聞媒體,一定是這三個要素整合的必然結果。

2019年,多家媒體運用小游戲和小程序的形式增強兩會互動。兩會前夕,騰訊新聞策劃了互動小游戲“跑步去兩會”,將時政話題嵌入到生動有趣的小游戲中與受眾進行互動。在“兩高”工作報告發布當天,騰訊新聞聯合全國230多家法院推出“一鍵查詢你身邊老賴”小程序。新華全媒體報道平台推出2019全國兩會《幸福生活圖鑒》,以H5長圖+解謎互動的形式將兩會利民的好措施“融”入到日常生活場景。“青蜂俠”、中新視頻等10秒豎版小視頻捕捉兩會精彩動態,在朋友圈、微視、微博等多個渠道進行傳播。至於H5、可視化交互模型在兩會報道中更是多如牛毛。實踐証明,隻有不斷創造出滿足受眾需求的媒介產品,才能贏得粉絲和受眾。

守正創新是兩會報道的時代要求

近幾年,全媒體不斷發展,信息無所不及、無處不在、無人不用,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各新聞單位順勢而為,砥礪奮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正由“相加”向“相融”轉型。時代在變,創新永無止境。在未來的兩會報道中,需要追求卓越,不斷完善。

做好兩會報道,關鍵在於有一大批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俱佳的新聞採編人員。對記者來說,需要認真學習語言、政治、經濟、法律、時政等知識。對於重大事件,要有自己的敏銳洞察和價值判斷,並以最適當的方式傳播。全媒體時代的兩會報道,約代表、採訪、寫作,每個環節都要爭分奪秒。採寫文字、拍攝圖片、制作視頻,需要記者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要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成最大增量,就得在體制機制上發力,優先支持人財物向移動端傾斜。一是要加大技術投入,運用好5G、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等最新科技,佔領信息傳播渠道制高點。在新聞報道中,體現移動優先,在全媒體矩陣中實施精准傳播﹔二是要創新媒介融合新樣態,重構策劃、採訪、編輯、發布等新聞信息生產流程,進一步融合報網端微平台,實現“輕傳播”﹔三是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制作出政治正確、內容深刻、啟迪性強、受眾喜愛的融媒體作品。總之,隻有堅持將“厚理論”和“輕傳播”結合起來,才能做好新時代的兩會報道工作。

(作者葉剛系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講師﹔荊學民系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①荊學民、於淑婧:《新時期媒體在政治文明傳播中的角色與擔當》,《新聞戰線》2017年7月(上)。

②《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44975

③《2019年全國兩會網絡傳播大數據報告》,http://news.youth.cn/sh/201903/t20190318_11899811.htm

④喻國明:《傳媒發展:從“內容為王”到“產品為王”》,《新聞與寫作》2007年第11期。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