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4期

將現場見聞和思考匯聚筆端

 白 龍
2019年08月26日16:35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將現場見聞和思考匯聚筆端

現場評論作為一個新生的評論產品,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評論員“腳力”不足的缺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報社領導也要求評論員走出去、走下去、到現場去。對評論員來說,通過《現場評論》欄目,有助於增強對現實的了解、對問題的洞察,增進對時代的思考,避免就理說理、在干巴巴的邏輯裡打轉的狀態。

現場評論的類型

具體到業務層面,由於欄目新開張,在操作模式、寫作方法、文體風格等方面,並沒有一定之法,仍然在探索之中。作為一個新生的評論品種,保持一定的多元性也是有必要的。從已經刊發的38篇現場評論來看,在操作模式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集團作戰模式。派出多名評論員,在同一地點就同一主題進行採寫。像“我在長江”系列、“我在進博會”系列等,都屬此類。進一步細分的話,這一模式又可分為“接力模式”和“陣地戰模式”。“我在長江”系列屬於前者,“我在進博會”系列屬於后者。集團作戰模式的好處在於,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對一個主題進行深度採訪和評論,並將系列評論集中刊發,規模效應好。而難點在於,由於篇目多、戰線長,往往面臨寫作角度切分困難的問題。如何將同一個大主題切分出不同的評論角度,考驗策劃的細致程度和寫作者的功力。

分兵出擊模式。評論員分別就相同主題,分赴各地採寫。“我與河長面對面”就屬於這一類型。這一模式的好處在於,能夠鍛煉評論員的採訪能力,有助於年輕評論員的成長。評論部的編輯多數比較年輕,缺乏一線採訪的經歷,多出去採訪有助於培養綜合採編能力。同時,分兵出擊模式能夠匯總各地的經驗和模式,由點及面地呈現一個主題的不同側面,有助於做出系列深度評論。“我與河長面對面”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

單兵作戰模式。單個評論員借助採訪、調研的機會,現場抓活魚。相較於前兩種模式,這一模式相對機動靈活。不論是專門的採訪,還是像春節返鄉見聞、休假外出偶得等,都可以作為評論寫作的主題或素材。缺點在於,由於是單獨成篇,傳播效果上不如系列評論。

注意三對關系

從已刊現場評論的傳播效果以及閱讀感受來看,在未來的策劃和寫作中,可能要注意以下三對關系。

採與評的關系。作為一篇千余字的評論文章,現場見聞和評論性文字,究竟保持什麼樣的比例才合適?從已有的寫作實踐來看,我覺得要有一個開放的態度,不宜限制過死。現場看到的精彩內容多,就多寫﹔評論員的思考深入、觀點新穎,就多評,要根據題材和現場的情況靈活掌握。

點與面的關系。這在分兵出擊模式中比較突出。多名評論員出去採訪,是根據各自在不同“點”的採訪單獨成篇、以點帶面,還是匯總起來,對“面”上的情況有了總體的把握之后,再區分不同的寫作角度,把“點”上的材料區分使用?在未來的寫作中可以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寫與編的關系。在編輯稿件過程中,有時候會有“缺了一筆”的感受。也就是說,相對於寫作主題,現場素材缺了關鍵的畫龍點睛的一筆。從編輯的角度,有時候會想通過編輯手段,盡量彌補這個遺憾,但編輯畢竟沒有到現場,不能替代記者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多一點編輯思維﹔編輯也應多與前方溝通,盡量把採訪做扎實。

除此之外,也不妨鼓勵評論員們在現場採訪中多攝影,用好圖片的優勢。

(責編:徐銘遠(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