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9期

融合發展時代廣播人如何“危”中求“機”

林軍
2019年09月02日14:22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9期

摘要:當今,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從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到受眾的閱讀習慣、信息接收渠道等都發生了大幅度轉變。當信息移動化傳播形成新態勢,廣播媒體該如何“危”中求“機”,在轉型期跟上時代所向、大勢所趨、潮流發展,重建時效性、屬地性、導向性的傳播優勢?廣播人又該如何縱深鑽研、不懈探索,借移動傳播,化挑戰為機遇,進一步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本文就廣播媒體融合進程中廣播人實現全媒體轉型的路徑進行淺析,提出對策。

關鍵詞:廣播人﹔轉型﹔“多棲”

在移動互聯時代,融合發展是媒體自身的需要、發展的必然,從整體來說,關系著媒體能否佔領互聯網輿論主陣地﹔從個體來說,關系到媒體從業人員的生存與發展。

一、思考:找到屬於自己的“跑道”

(一)寄希望於彎道超車不如及時換道趕超

有人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傳統廣播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中輸在起跑線上沒關系,隻要傳統陣地在,用戶粉絲在,可以在融合進程中的關鍵點、轉折點趁對手減速之際,實現彎道趕超。

當下互聯網主戰場戰況變化日新月異,隨著越來越多傳統媒體對未來趨勢的重視,“賽車手”超車的難度隻會越來越大,如果掌控“車輛”的本領不高、對“賽道”不熟悉、融合能力不強,遇到彎道也隻會被越甩越遠,望“車”興嘆,感嘆一開始錯失良機。

如何“危”中求“機”?筆者認為,在融合之路上,廣播媒體加速和發力刻不容緩,要意識到“彎道超車”不是取巧走捷徑,要做的是順應趨勢、找准定位、發揮優勢、把握強勢,找到屬於廣播的“跑道”,換道趕超。

(二)換道趕超的“利器”是什麼?

廣播媒體換道趕超的“利器”是新、活、動、優、粘:

要補齊融媒體基因,最大化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實現內容、渠道和形式的新突破,讓廣播產品“新”起來﹔

要進一步挖掘聲音特色、打造碎片化廣播樣態,開發微音頻、微劇等微系列產品,讓廣播產品“活”起來﹔

要發揮廣播“短平快”的特色,著力打造廣播聽覺化、移動化、可視化、生動化、立體化、直播化和應急優勢,發力移動端,讓廣播產品“動”起來﹔

要進一步提高個體辨識度,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吸引人的音頻作品,讓廣播產品“優”起來﹔

要發揮廣播互動優勢和服務親民的特性,和用戶“粘”起來,形成全媒體傳播交互體系。而實現這些,廣播人的全媒體轉型是關鍵。

二、全媒體轉型的實踐路徑

作為輿論場的引導者、聲音傳遞者、轉型的實踐者,廣播人要實現全媒體轉型,要與互聯網建立起實質聯系,和用戶一起,跑在正確的跑道上。

中國教育電視台總編輯胡正榮認為,傳統媒體人要在媒體融合大潮中有所作為,要“卸除”舊有的傳統理念,“更新”全新的思維系統。

對此,筆者的理解是,作為廣播人,不變的是精神內核:堅定的政治信念、正確的政治站位、嚴謹的職業品格、敏銳的新聞判斷能力、腳踏實地的執行能力、高超的把關能力和對新聞專業性的堅持、對人文關懷的堅守等。要改變的是思維和理念,“更新升級為全媒體系統”:要學會先進的理念,掌握前沿的操作技術,學會將傳統媒體的“穩”與“准”和新興媒體的“快”與“活”相結合,成為會打融媒體傳播“組合拳”的“多棲”人才。

(一)成為“多棲”廣播人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全媒體廣播人就是廣播融合發展搭建的“中央廚房”裡的“廚師”,要懂得“一魚多吃”,掌握“策、採、錄、編、發、播、評”等多種技能和“音視頻、H5、海報、動圖、圖表”等多樣的新型傳播手段,具備拼思維、拼理念、拼內容、拼創意、拼手段、拼口碑的全媒體能力。

傳統廣播人要為自己注入互聯網基因,樹立新理念、新思維、新模式,進行融合型理念再造、互聯網思維強化,才能實現從傳統單一型向全媒體模式轉變﹔傳統廣播人要打通“任督二脈”,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成為匹配融媒體轉型的創新型“多棲”人才﹔傳統廣播人要成為傳統廣播與新興媒體的傳播型連通者,為它們互相賦能,取長補短,實現廣播內容產品從可聽到可視、靜態到動態、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為用戶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融媒體作品,實現多終端傳播、用戶的多種體驗和參與需求。

(二)成為業務精湛的行家裡手

要在全媒生態系統中獲得一席之地,廣播人不僅要會“一魚多吃”,更要擅長“一魚精吃”。廣播人不能忽視專業精通的要求,要潛心鑽研技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專業精神,成為業務精湛的行家裡手。

在實踐中,廣播人除了要不斷增強“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鍛煉“內功”外,還要努力在“聽”“說”能力上下功夫。

1.練就“耳聽八方”的本領

全媒體廣播人應該是“聽覺專家”,能聽人之所聽,亦能聽人之所未聽,追蹤到典型音響、捕捉到轉瞬即逝的聲音並充分運用,讓廣播產品的聲音元素更加豐富,場景描寫更加具體,報道細節更加深化,現場感與表現力更強,最終實現“聲臨其境”,讓用戶充分感受到廣播產品的魅力。

2.練就“說話專家”的本領

全媒體廣播人還應是“說話專家”,要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交流、組織能力,靈活運用專長,聲構畫面,用話語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挖掘廣播產品的不同價值,使產品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獨到、更有溫度,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三)成為融合型廣播人

全媒體廣播人要升級為廣播產品的決策人、生產的指揮官、活動的策劃家、數據的分析師、資源的聚合員、人員的調度者:懂得利用網絡進行聯系發展信源﹔懂得跨界整合,盤活各類渠道資源、內容資源、人員資源等,尤其是對報料人、通訊員、用戶、專家、評論員、觀察員這些核心“朋友圈”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從而構建起專屬媒體資源生態圈,打造信息匯集中心,沖出“信息孤島”。

(四)強化互動、培養用戶思維

對於傳統廣播媒體來說,媒體“受眾”成為“用戶”,是一個巨大轉變。面對決定傳播價值的用戶,全媒體廣播人急需的是互動能力和用戶思維的培養,包括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洞察能力、對產品和精准服務的推送能力、對產品效果追蹤和建立用戶反饋機制的能力,最終和用戶形成緊密聯系、深度連接,做到信息圍著用戶轉,產品跟著用戶需求走。

1.內容+,做用戶想吃的“魚”

大量的移動用戶的需求具有碎片化、移動化、個性化、可視化、互動化的特點。信息量大、節奏快、傳播形式豐富、內容變化多樣的廣播產品更符合移動傳播中用戶的需求。

因此,廣播人全媒體轉型需要在優質、專業內容上發力,才能滿足用戶“剛需”,贏得受眾的信賴與尊重﹔在提供微傳播、輕量化、原生態、廣播可視化產品上注力,才能在移動優先傳播中抓住用戶﹔要懂風土人情,從用戶身邊具體的大小事入手,從能引起用戶共鳴的落點著眼,生產出更多接地氣、讓用戶有感覺的廣播產品,才能打動用戶,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廣播人跟著需求走,需求跟著用戶走,用戶跟著產品走,產品來自廣播人。廣播人隻有深入用戶中,知道並滿足用戶需求,不斷探索新路徑,才能讓廣播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2.互動+,和用戶一起吃“魚”

用戶在哪裡,互動就在哪裡。要做懂得互聯網傳播規律、擅長與用戶互動的全媒體廣播人,就要堅持互動優先,以用戶為中心,緊隨傳播格局變化、技術更新,重構與用戶的連接,通過互動系統的運維,借助“微拍客、微留言、微投票、微調查、微評論等”互動+手段,關注用戶行為和交互關系,加強與用戶互動、共建、共享,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粘住用戶。

此外,廣播人要深刻認識新的生態環境和媒體及受眾關系的變化,發揮全媒體的特點和優勢,體現為用戶服務的理念和情懷。依托“互聯網+”技術,利用“用戶+平台+服務”體系,為用戶提供立體化精准服務:做用戶的問題解決者,努力實現用戶“難題煩心事無所不幫”,為用戶與廣播架起連心橋,暢通互動服務的“最重要一公裡”。

三、結語

融合發展是傳統媒體生存發展、贏得未來的必由之路,廣播人要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把握主動權,努力融入融合進程中,才能完成全媒體轉型,將廣播媒體做大做強。

媒體融合新形勢下,廣播媒體應把全媒體廣播人的培養方向放在理論和實踐操作全面發展上,包括單兵作戰能力培養、協同作戰能力提升、團隊協作模式的融合和升級等﹔應為全媒體廣播人釋放專業精神和專注力賦能,為其發揮個性搭建平台和找准對應位置。

(作者單位:廈門廣播電視集團)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