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9期

試論反轉新聞的成因及輿論控制【2】

石  靜
2019年10月09日10:46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被重新界定的新聞傳播受眾

1、“后真相”情緒化的接收與表達。

網絡社會的大眾憑借新媒體很容易在海量信息中獲得符合主觀意願的信息,為自己打造舒適封閉的“信息繭房”。新媒體環境中情緒化接收與表達正削弱對事實的尊重,2016年牛津年度詞匯用“后真相”(Post-truth)一詞標志了這一信息傳播出現的新特征。而情緒和情感佔主導的傳播會使媒介環境中充斥著謊言與假新聞,為反轉新聞的產生提供滋生的沃土。“后真相”是反轉新聞發生的內因,反轉新聞是“后真相”的表現形式。

2、“刻板印象”導致的認知偏差更加顯性和頻繁。

大部分的反轉新聞中都有“刻板印象”的痕跡。傳統媒體時期人們對世界的了解,個體或群體的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媒介。媒介中經常塑造的某類群體形象會演變成受眾頭腦中的刻板印象,使得該群體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強化或貶損,導致大眾對群體的印象產生認知偏差。新媒體傳播的海量和快速更迭壓縮了公眾理性思考的時間空間,導致“刻板印象”的影響更加顯性和頻繁。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中,事件伊始未加論証,民眾和媒體就不假思索地認為是女司機逆向行駛造成事故,引起輿論嘩然的正是“女司機”標簽化形象。

四、反轉新聞的輿論控制

反轉新聞的發生與網絡技術緊密聯系,是媒介環境變革的產物,有其必然性,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對反轉新聞的輿論進行有效控制,將其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一)發揮融媒體中傳統媒體的優勢

當前我國大力推進媒體融合進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內容生產流程正逐步實現一體化。在傳播理念、內容生產、傳播技術上,傳統媒體要借鑒新媒體進行變革,同時新媒體的發展也必須繼承和發揮傳統媒體在內容、公信力、把關方面的優勢。融媒體環境中,借鑒傳統媒體對新聞把關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可以保証新聞的真實性,降低反轉新聞發生的可能性。

(二)加強新聞媒體自律

綜觀反轉新聞的發展脈絡,新聞媒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事件引發的輿情要轉化成“有影響力的意見”即輿論有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傳統媒體(或其網絡版)的介入和網絡媒體的報道。據“萬州公交車墜橋事件”輿情報告顯示,網民在尚未明確調查結果時紛紛將矛頭對准“女司機”形成輿情,但讓輿情轉化為輿論的是多家媒體和部分網絡大V未經查實的轉載報道。而最終讓輿論實現反轉的也是人民日報、頭條新聞等媒體和網絡大V轉載傳播。因此,媒體加強自律,在新聞生產和傳播流程中保証客觀真實,遵守法律法規,不損害國家人民利益,可以從根本上減少反轉新聞的輿論影響,甚至遏制反轉新聞的發生。

(三)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

要控制反轉新聞的負面輿論,除了新聞媒體的自律外,他律的介入也有必要。在社會范疇中,我們用他律來保障新聞自由,同時對新聞媒體濫用自由進行規制,實現自由與自律之間的動態平衡。反轉新聞不僅影響媒體的公信力,還會對當事人造成媒介傷害,對於突破“行為的底線”造謠、傳謠的自媒體、傳統媒體最具效力的當屬法律法規的約束。2018年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具有輿論屬性或社會動員能力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評估規定》,明確了相關互聯網信息服務單位和管理部門的職責義務范圍,明確了安全評估內容、過程、規范和機制建設要求等,就是要求網絡媒體履行職責遏制反轉新聞。除此之外,我國現行法律涉及新聞侵權的條款如“侮辱”、“誹謗”等都對規范媒體行為有所助益。但當前媒介環境復雜多變,還需要我們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和法律法規,對反轉新聞中“自媒體亂象”以及傳統媒體的“虛假報道”起到警示作用。

(四)提升社會公眾的媒介素養

關於媒介素養,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出的定義是: 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在“人人皆記者”的時代,每個人既是信息傳播主體,又是信息傳播受體,公眾的媒介素養對建立健康媒介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公眾不負責任的轉發,主觀的指向,負面情緒的宣泄都是造成新聞反轉的重要因素。讓公眾學習新聞知識,提高道德修養,學會批判和獨立思考,才能讓其在面對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時,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理性傳播和評論,自覺地維護和營造健康的媒介生態環境,進而預防反轉新聞的發生。

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造成了媒介環境的巨變,后真相時代情緒化的接收與表達,刻板印象的模式化思考,兩個輿論場的博弈,傳統新聞生產傳播流程的解構,傳媒產業的激烈競爭讓反轉新聞頻頻滋生,並以極高的“矚目度”吸引公眾參與其中。但在現象背后被消費的是新聞機構的公信力,增加的是公眾的質疑聲。我們隻有發揮融媒體中傳統媒體的優勢,加強新聞媒體自律,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和法律法規,提升社會公眾的媒介素養,才能有效控制“反轉新聞”輿論影響,清除其滋生的土壤,構建良好的媒介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石焱,劉沖.新聞反轉劇背后的媒體課題[J].新聞與寫作,2014(5):74.

[2]童兵.官方民間輿論場異同剖析[J].人民論壇,2012(5):34.

[3]李慧敏.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互動機制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6(1):121.

[4]宋祖華.新聞真相的別樣呈現:反轉新聞與新聞真相關系的再思考[J].新聞界,2017(12):40.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