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個人信息保護法對網絡信息的保護及啟示【3】

四、PIPEDA帶給中國個人信息保護的啟示
(一)、確定立法模式
我國尚未出台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也沒有設立專門負責個人信息保護的主管機關,個人信息保護對我國來說有著較大的難度。這就需要我國從根源抓起,居首位的便是立法模式。前文提到目前世界的三種模式,加拿大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是第三種模式,也就是將行業自律與立法規制相結合。本文認為,這一模式是目前最適合我國的立法模式。
我國互聯網產業蒸蒸日上,貿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強制性規定,無疑會打擊一大批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積極性和可能性。對於這一問題,行業自律是最好的辦法。論及以往,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行業自律是很不充分的,某一領域出現社會問題,首先應該從行業內部入手,將行業自律這一排“柵欄”穩定的建立起來,可以迅速地取得一定成效。在這樣的立法模式的指導下,另一方面要做的努力就是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了。
(二)、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是必然
從2005年的《刑法修正案(五)》到《刑法修正案(七)》再到2015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一路走來,可以看出在刑法方面對個人信息保護力度的增大。《刑法修正案(九)》將“出售或提供他人個人信息”的犯罪主體擴大,改為一般主體,入罪情節修改為從重處罰的情節﹔降低入罪門檻,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如若構成犯罪,不再以“非法”為前提﹔法定刑提高,情節特別嚴重的最高可判七年[10]。
而在民法對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民法總則》的第111條做了法律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即便如此,在我國亟需獨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情況下,目前仍沒有一部專門的《隱私權法》,涉及隱私的個人信息主要以人格權和隱私權等形式加以保護。反觀歐美國家,東亞的日本等國,大多頒布了獨立的《隱私權法》,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美國有《隱私法》、德國有《個人資料保護法》、日本有《個人信息保護法》……我國正是因為沒有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所以才會導致目前理論上關於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規定的效力不高,實踐層面也難以在司法活動中對網絡中的公民信息給予有效保護。
制定單行法,也是考慮到網絡隱私權不同於傳統隱私權的特點,個人信息與電子資料是網絡隱私權的側重面,如果還採取傳統的名譽權來保護隱私權,實在是嚴重的落后在時代的后面。但是單行法不一樣,單行法的制定可以靈活適應時代要求,根據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進程更新換代。在單行法中從個人信息權力的定義、內容等方面入手,借鑒PIPEDA的十大基本原則,平衡企業組織與公民個人的利益。將個人信息受到侵犯的情形規定清楚,明晰入罪情節和具體的懲罰措施和救濟方式等。一部行之有效的單行法配合上已有的存在於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中的規定,,可以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最終與行業自律相結合,可以很好的形成對個人信息與電子資料的保護,解決掉目前面臨的個人信息保護難題。
作為PIPEDA規定的“靈魂”——十項基本原則,同樣是值得中國在制定單行法律時借鑒的關鍵。網民的個人信息受到各種形式的侵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侵權行為便是隱私條款“默認勾選”的侵犯,解決“默認勾選”的問題可以向加拿大學習,從確定本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基本原則入手。
2014年,加拿大一位已婚的Facebook用戶的個人信息被約會網站擅用,結果招來眾多約會邀請。針對這一事件,多倫多律師和互聯網專家巴裡·杰克曼表示:PIPEDA可以保護沒有閱讀使用條款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意的其他網站分享信息的用戶,用戶表示接受條款也並不意味著他度過這些條款,這不能作為一個正確的標准[11]。這一點論述正是符合了PIPEDA的十項基本原則中的明確目的原則與同意原則。
一些網站和手機APP,在“默認勾選”方面一直因為兩個問題在犯錯,一是網站沒有盡到說明和告知的義務,沒有取得明確的授權,雖然同意原則內涵中是可以暗示方式完成同意的表示,但是暗示僅針對一般性信息。第二點則是因為大多數的用戶在面對數十條晦澀難懂的隱私條款是無法了解網站真實意思的,就失去了同意或不同意的選擇余地,最后被動放棄隱私權。利用個人信息保護法基本原則,加拿大在司法實踐中實現了對網絡個人信息更全面的保障,“默認勾選”的條款難鑽法律空子,更多的“默認勾選”被視為無效,個人信息獲以安全。中國完全可以借鑒PIPEDA中明確目的原則、同意原則以及限制使用原則對國內APP中“默認勾選”泛濫的情況進行規制,同時也將這些基本原則運用於規范其他個人信息保護的侵權行為中去。
五、結語
在對加拿大PIPEDA的立法模式以及基本原則進行分析后,發現其在中國有可以借鑒的地方。在分析過程中,也的確發現了我國目前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許多缺陷和不足:比如行業自律和政府監管缺位、沒有專門立法對個人信息進行保護、目前法律制度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等問題。綜合以上分析,PIPEDA對中國的啟示主要是以行業自律與法律規定的立法模式為指導,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同時以個人信息保護基本原則作為法律和實踐的補充,就可以有效遏制“默認勾選”的侵權,遏制個人信息與電子資料被泄露和利用等其他更多形式的侵權。
參考文獻:
[1] 李彥宏稱中國用戶願用隱私換便利[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326/16046470_0.shtml. 2018.(3).
[2] 張璟.四部門啟動隱私條款審查,淘寶支付寶京東等巨頭紛紛重大調整[J].計算機與網絡,2017(10):10—12.
[3] 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15.
[4] 殷麗娟.專家談履行網上合同及保護網上隱私權[J].檢察日報.1999.(5).26—28.
[5] 陶亮,李秋霞,翟晨,吳萬麟.個人電子資料法律保護的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0.(6)70—71.
[6] 許春堯.加拿大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及借鑒[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17—20.
[7] 曾勝珍.美國、加拿大與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案例之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38—54.
[8] BC.Keith. Privacy north of the border: 10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Canadian personal information laws[J]. 《Business Law Today》 , 2004 , 14 (2) :44-49.
[9] 珍妮弗•斯道達特.加拿大《個人信息保護和電子文件法》對個人隱私的保護[EB/OL].林均躍. 中國市場信用網.(2010—10—20)http://www.cmcma.org.cn/html/201010-15/20101015085106.htm.2010(10)
[10] 張瑞康.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現狀與前景[J].法制與社會,2018(3):214—216.
[11] 吳薇.法律專家:社交網站用戶可以用加拿大隱私法保護自己[EB/OL]. http://news.superlife.ca. 2014(11).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