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慢綜藝發展與困境並存
來源:《視聽》2019年第10期
摘要:2017年,一個新興的綜藝名詞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即慢綜藝。在過去兩年時間裡,慢綜藝逐漸成為中國綜藝節目市場的主流形態。但縱觀近年來慢綜藝的發展,有的不僅是高口碑低流量下的收視尷尬,還存在著深陷抄襲風波卻難以証明清白的口碑危機,這說明中國慢綜藝崛起與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中國慢綜藝﹔亮點﹔困境﹔啟示
一、與“快綜藝”相對的“慢綜藝”
(一)“慢綜藝”概念的界定
2017年,一種名為“慢綜藝”的綜藝節目類型異軍突起,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與“快綜藝”相對的“慢綜藝”勇於打破已有的節目制作理念,放棄快節奏的敘事風格,轉而去尋求一種內心的寧靜與平和,打造一種與人們內心相契合的舒適感與放鬆感。
“慢綜藝”在學界尚無明確的定義。通過與當下流行的綜藝節目類型“快綜藝”相對比,本文將“慢綜藝”的概念界定為:不追求快節奏的情節設置和密集的笑點安排,不特意地制造矛盾與懸疑,不刻意預設任務和環節,而是將錄制嘉賓最自然的面貌還原,是一種與“快綜藝”相對而言的綜藝節目新模式。
(二)慢綜藝在中國的興起
慢綜藝出現之后的綜藝市場,不再僅僅是衛視綜藝的天下,網綜對觀眾的巨量分流使得中國綜藝節目市場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局面。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衛視綜藝想要突破自身的節目框架,而慢綜藝、文化類等綜藝類型成為節目制作商尋找新突破、新節奏的土壤,人們將這類綜藝節目看作是一股綜藝界的“清流”。
除了受到綜藝市場激烈競爭下所產生的創新動力的推動外,人們對當前綜藝市場中同質化、嚴重泛濫的“快綜藝”節目的審美疲勞也同樣促進了“慢綜藝”的興起與發展。慢綜藝在此背景下的誕生,深刻體現出什麼叫做生逢其時。
二、慢綜藝發展的亮點
慢綜藝發展已近兩年,以節目的制作播出看其發展速度一點兒都不慢,也開始逐漸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敘事體,出現了獨屬於它的綜藝出彩點。
(一)支線元素多重融合創新料
慢綜藝雖“慢”,但以節目框架大、填充內容多著稱。以近一年興起的觀察類節目為例,在節目主線的基礎上,往往包括旅行、美食等多重支線。以《妻子的浪漫旅行》為例,節目的主線為夫妻關系的呈現式觀察,支線則是旅行。
旅行支線創新敘事空間。不再是舞美精致的室內舞台,也不是精心布置的戶外游戲競技場,節目敘事空間在外景與內景之間不斷發生變化。將外景妻子們的旅行表現與內景丈夫們的觀察視角進行對切,主線劇情與支線旅行相結合增強敘事呈現。旅行支線融入本國元素。作為能夠體現中國式婚姻和夫妻關系的節目,節目本身與文化內核之間進行融合,這種融合拉近了觀眾與節目之間的距離,還使節目更加具有人情味與文化內涵。此外節目第二季中對中國地方文化的呈現也相當充足,節目播出后,網上出現了類似“中國還有那麼美的地方”的言論,帶動了中國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個性化MC與多元化嘉賓碰撞新火花
成功播出三季的慢綜藝《向往的生活》,以個性鮮明的MC、多元化嘉賓,再加上動物這種感情上的柔軟元素,凸顯慢綜藝獨特的綜藝特色。
固定MC個性鮮明化,熟面孔,新創意。本職是主持人的何炅打破固有形象,以“去主持化”的主持模式,成為節目柔和進行的輔助“潤滑劑”。黃磊雖嚴肅,卻自帶“黃小廚”光環。強與柔的反差為節目的“真”添彩,以自然真實挖掘出人格新魅力。
明星客人帶動部分收視,動物加盟擬人化表現。《向往的生活》三季,共40期,出現100位以上嘉賓。重在展現嘉賓在慢節奏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嘉賓與固定成員之間的互動不僅展現出明星的反轉魅力,這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恰好能夠產生意料之外的化學反應。此外,節目中的動物搶鏡度十足,特別是第三季中小H一家成為收視熱點。人與動物之間最純粹的情感互動,配上后期的字幕以及CG特效對動物的內心活動的擬人化表現,使節目自帶笑料。
(三)回歸生活本真實現“清流”突圍
慢節奏的田園生活凸顯人文情懷。就像《幸福三重奏》中,以平凡的夫妻生活為主線,晨起晨落循日月之規,為三時三餐而忙碌,加以待客之道的呈現,讓二人世界中的一切都放慢步調,緩慢而愉快地去享受生活,尋找慢節奏鄉村生活中的點滴與本真,並將對於本真生活向往的感情寄托於節目之中。同時,紀錄片式的紀實手法成為節目的亮點,將三對夫妻置於無干擾的環境中,真實記錄二人世界自然的生活狀態,展現最有“煙火氣”的幸福生活。
三、慢綜藝發展中的困境
近年來中國綜藝的市場表現和社會反響雖總體較好,但依然面臨諸多壓力。不僅面臨快綜藝的強勢追趕、短視頻的猛烈擠壓,慢綜藝自身的劣勢也逐漸顯露。
(一)慢綜藝扎堆出現,同質化嚴重
收視甜頭各家享的想法不可取。經過近兩年的發展,中國慢綜藝已經進入了集中制作期,各家衛視相繼制作播出了多檔慢綜藝節目。數量的快速增長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扎推的情況,同質化嚴重。
同質化降低品質。從收視率看,除了湖南衛視推出的《向往的生活》《中餐廳》兩檔慢綜藝在收視成績上不俗以外,其他幾檔慢綜藝的收視都十分一般。東方衛視的《青春旅社》平均收視率僅為0.65%,浙江衛視的《漂亮的房子》、北京衛視的《生活相對論》的收視率僅在0.3%左右。在口碑方面,也體現出了慢綜藝后勁不足的現實。在豆瓣評分上,大部分慢綜藝都隻能在及格線邊緣徘徊。
(二)情節平淡緩慢,低流量低熱情
故事節奏緩慢,后期觀眾疲軟。在統計的收視數據中顯示,幾檔慢綜藝節目的收視率都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並沒有達到預期的高收視率。反而在首期開播后,收視反降不升,出現后勁不足的情況。這些數據就說明了當前慢綜藝節目所面臨的收視尷尬,節目播出越往后,后期收視越差勁,觀眾已經開始進入了慢綜藝的疲軟期。
與“快綜藝”競爭中的劣勢明顯。慢綜藝中在收視上比較成功的《向往的生活》三季在豆瓣上的評分依次為7.5、8.1、7.5,而快綜藝《極限挑戰》前四季在豆瓣評分上都超過了7分,分別獲得了9.0、9.1、8.2和7.6的較高分數。數據說明在口碑上,慢綜藝與快綜藝兩者間也存在著差異。
(三)創新性不足,節目生命周期短
慢綜藝乘著熱風而來,腳步卻逐漸沉重與緩慢。業內人士楊智帆直言:“一直習慣拿來、借鑒的國內綜藝,紛紛向最新的成功案例‘慢綜藝’這塊燙手山芋伸出了手。等‘慢綜藝’的熱潮過去,可能又‘英雄所見略同’地朝著另一個方向奔跑。前人的經驗再好,終究不是自己的。”①
中國慢綜藝正面臨著創意枯竭、節目生命周期短的困境。例如,《親愛的·客棧》兩季在豆瓣上的評分僅為6.4和6.1分,第三季制作更遙遙無期。觀眾普遍認為該節目是披著“慢綜藝”的皮,做著“快綜藝”的事。
(四)節目編排粗糙,靠明星拉收視
節目設置的分寸把握不夠。例如,浙江衛視《漂亮的房子》主打的是明星戶外建筑創意挑戰真人秀,但在實際播出中節目的主題卻走偏了。節目與建房子相關的內容並不豐滿,嚴重與“設計”脫節,一味地突出明星的地位,失去了節目應有的立意。
嘉賓拼腕大。有不少綜藝節目出現用大部分資金來請明星,最后隻用很少的資金來維持節目的后期與剪輯的情況,這樣就導致了節目播出的效果並不理想,不僅損傷了節目的收益,還把某些明星的人設塑造得並不貼近實際,造成觀眾誤解的局面。
四、慢綜藝發展的啟示
“慢綜藝熱”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契合,作為綜藝新模式的慢綜藝急需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模式創新、內核挖掘、制作系統方面尋找新突破。
(一)綜藝模式創新,尋找突破口
在中國,“慢綜藝”是一種全新的綜藝模型,是在以“快綜藝”為主流的中國綜藝市場上前所未有的新興事物,其實質上是對舊綜藝模式的突破。中國的綜藝市場目前處於一個疲軟時期,同質的綜藝已經充滿整個市場,再加上質量良莠不齊,所以能稱得上成功的綜藝少之又少。在這種現實狀況之下,就急需注入新的綜藝元素,開創新的綜藝模式與節目內核,打破舊綜藝市場的壁壘,實現新綜藝新氣象。慢綜藝的出現,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是對舊綜藝市場的一次重擊,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口,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新的綜藝世界。
(二)尋找特有文化內核,擺脫抄襲爭議
尋找本國特有的文化內核,才能做到把節目做成自己國家的精品,而不是抄襲別國的創意,文化內核是一個長壽節目的必備要素。在慢綜藝真正誕生前,中國出現了《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系列的文化綜藝類節目,兩檔節目都獲得了口碑與收視的雙豐收。它們成功的秘訣就是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技巧地融入到節目之中,沒有了角逐頭名的緊張感和娛樂感,是一種大國文化的沉澱,是情感上的升華。慢綜藝在后期的發展中就應該如此,不斷去挖掘能夠被利用的、具有國家特色的元素,才能走得更遠,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
(三)以精良制作,走系列出品之路
鈦媒體(北京)曾指出,國內的慢綜藝節目,至今還沒有一檔能成為“常青樹”。如何對現有節目進行更新升級,延長節目的生命周期,才是目前最應該考慮的事情。近兩年慢綜藝節目如雨后春筍般爭相出現,但市場的反應不如理想中熱烈,這証明一檔成功的綜藝節目創新的不僅是綜藝模式,而是要像慢綜藝之名那樣真正“慢”下來。對節目環節與規則進行更細致的設置,挖掘更深入飽滿的文化內核,不斷地更新節目創意與提升內容質量,以精良制作走系列出品之路。
五、結語
中國慢綜藝正經歷著自我升級的關鍵期,要助力其更好更快發展,就要保持自由的節目大框架,穩定創新節目的文化內核,有時機性地往裡面加“佐料”,這樣慢綜藝才會更加入味、更加美味。最后,慢綜藝與快綜藝是競爭與互補的關系,在激烈競爭之后,慢綜藝將回歸到與其調性相似的狀態,即不溫不火、細水長流。
注釋:
①徐顥哲.“慢綜藝”扎堆,拐點到了?[N].北京日報,2017-08-28(011).
參考文獻:
1.殷俊,劉瑤.“慢綜藝”:電視綜藝節目的模式創新[J].新聞與寫作,2017(11):50-53.
2.張川.對電視“慢綜藝”真人秀的思考與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35):45.
3.王歡.我國電視綜藝的發展與挑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7):128-130.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