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香港導演"北上"執導主旋律大片 從水土不服到摸對門路

袁雲兒
2019年10月16日07:3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主旋律+香港導演,點燃愛國熱情

  “行動三部曲”,讓林超賢成為拍攝主旋律影片最為成功的香港導演。

  國慶檔獻禮片三強中,有兩部都出自香港導演之手。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獻禮片三強,《中國機長》和《攀登者》這兩部影片,均出自中國香港導演之手。“香港導演+內地制片公司+商業類型化”,越來越成為近幾年主旋律大片的熱門創作模式。對商業類型片良好的駕馭能力,讓北上的香港導演在主旋律電影這片天地中,擁有了廣闊的創作舞台,也點燃了觀眾的愛國熱情。

  從水土不服到摸對門路

  “香港導演來內地拍主旋律電影,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陳可辛監制、陳德森執導的《十月圍城》。”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說,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簽署以來,許多香港導演開始重新規劃工作版圖,北上內地拍片,開拓自己的電影事業。他們一開始的探索並不順利。古裝大片泛濫的那幾年,徐克拍了《七劍》,李仁港拍了《鴻門宴》《錦衣衛》,陳可辛有《投名狀》《武俠》,劉偉強有《血滴子》,但大多以失敗告終。徐克還曾嘗試愛情片《女人不壞》,劉偉強拍過《游龍戲鳳》,依舊水土不服。林超賢的兩部體育動作片《激戰》《破風》,雖然口碑較好,但票房仍然不甚理想。

  直到2014年徐克執導的新版《智取威虎山》問世,香港導演才和主旋律電影碰撞出美妙的火花。該片8.8億元的最終票房至今仍是徐克獨立執導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還將多個獎項收入囊中,也讓市場看到了香港導演在主旋律影片上的非凡潛力。

  “找香港導演拍主旋律,其實是內地的選擇。”香港電影研究專家魏君子說,當內地電影市場商業化后,主旋律影片也必須跟上時代潮流,類型化成為必由之路。“內地導演沒怎麼受過類型化訓練,但香港導演在這方面就很有經驗。所以當我們決定主旋律類型化后,要找的人就是香港導演。”

  在這條路上,與香港電影有過多次合作經驗的博納影業走在了前面。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先是買下《林海雪原》小說改編版權,與徐克合作拍出《智取威虎山》,又拿下《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項目,讓林超賢盡情施展他在拍攝軍事動作片上的才華,三部作品的票房一部比一部好,口碑也博得滿堂彩,博納也從此坐上了內地民營影業公司拍主旋律商業片的頭把交椅。

  如今,主旋律影片成為香港導演北上拍片最青睞的題材之一,“香港導演+內地制片公司+商業類型化”,形成了近幾年主旋律大片的常見創作模式,劉偉強的《建軍大業》《中國機長》、李仁港的《攀登者》都已取得成功。10月16日上映的《打過長江去》,拍的是渡江戰役,出自香港導演彭順之手。林超賢“行動三部曲”的最終章《緊急救援》已經定檔2020年春節上映,與其同期競爭的,則是陳可辛導演的主旋律新作《中國女排》。

  香港導演天生擁有路人緣

  “把主旋律題材拍得好看,就得增加商業性。放眼整個華語電影世界,哪裡的導演最能掌握商業性?就是香港導演。”影評人“二十二島主”分析,很多香港導演都是從系統的香港電影創作流水線走出來的,一方面經過資本多年歷練,知道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少的錢、最有效的方式把電影拍得至少在及格線以上,另一方面他們也和觀眾打好交道,了解觀眾最想看什麼樣的電影,而且大量內地觀眾都是看著港片長大的,讓香港導演天然擁有路人緣。

  對商業類型片良好的駕馭能力,以及跳出主旋律影片固有框架的思維方式,讓這批香港導演更能迸發出創作激情,大膽展開對主旋律影片的各種嘗試。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回憶,籌備《攀登者》時,導演李仁港一方面閱讀了大量有關影片歷史背景的資料,與內地主創做好充分溝通,另一方面發揮他在拍攝動作場面上的優勢,在“展現中國英雄的同時融入東方敘事”,為影片注入動作、冒險元素。“登山隊員遭遇大風、靠‘中國梯’支撐這場戲,完全是現場拍攝,演員們冬天晚上在雪地裡,每個人身上都吊著幾十根威亞,好幾個跟飛機頭一樣的鼓風機對著他們吹,幾十位工作人員拉著威亞繩,讓他們一會兒從上邊滑下來,一會兒360°旋轉,一會兒撞在岩壁上,再讓他們飄起來……難度相當大,但是完成效果很棒,觀眾覺得特別震撼。”

  “在當下電影市場的轉型環境中,香港導演身段靈敏,在影片好看和突出主題之間找到了平衡。”影評人韓浩月這樣概括,目前香港導演執導主旋律電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向:一是像《智取威虎山》一樣,對經典IP進行二次加工,通過新技術和商業化取得創新﹔二是像林超賢這種導演,走新型動作硬漢路線﹔第三是以陳可辛為代表執導的帶有一定文藝元素的主旋律影片,手法細膩柔軟,用耳熟能詳的題材調動起國民情感。

  香港和內地導演互為補充

  “香港導演拍主旋律電影,超級值得鼓勵!”在內地工作的香港電影從業者麥先生興奮地表示,自己就是這一創作模式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鼓勵香港電影人參與主旋律影片,既有助於香港和內地的相互了解,也幫香港電影人找到了更廣闊的市場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

  “其實香港回歸之前,電影市場很有限,最多賣到東南亞,但回歸后不僅擁有了廣闊的內地市場,在制作上也得到了內地政策、資金的支撐。以前香港電影為了收回成本,都是小作坊制作,規模不大,根本拍不了戰爭片、軍事片,但現在這些頂級大片都有了可能。”知名影評人賽人說。

  任仲倫表示,香港和內地在影視行業上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十幾年,“內地從業者對我們社會的發展變化體會更深,香港導演在影視制作上更有經驗,雙方融合在一起,形成共贏,可以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對加快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也大有裨益。”

  香港導演和內地導演可能互為補充,構成未來主旋律影片創作的多樣形態。“香港導演更多去拍攝那些技術華麗、定位准確的動作類主旋律大片,內地導演則拍攝以情感和細節力量見長的主旋律影片,就像今年國慶檔的《中國機長》《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國》一樣。”韓浩月預測。

  在情感表達和細節營造上更接地氣,則是香港導演在接手主旋律影片時需要進一步精進的地方。制片人瞿曉說,“香港導演的優點是拍片效率和完成度高,但缺點也是太‘行活兒’了,有時候對家國情懷的理解還不夠,作品不太打動人,不過這一點還需要時間來摸索,應該會慢慢變好。”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