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眾聲喧嘩中,需要思想"坐標系"

——2019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側記

曹飛
2019年11月13日07:45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眾聲喧嘩中,需要思想“坐標系”

  由人民日報社和解放日報社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昨天在上海舉行。圍繞“讓評論與時代共生長——重大主題宣傳的評論革新”這一主題,來自中央媒體、全國各省級黨報、相關新媒體平台的代表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激蕩智慧、共謀良策。

  “對照新時代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守正創新、奮發有為,進一步促進黨報評論融合發展、做大做強,讓主流聲音、主流價值的影響力版圖越來越大”,成為此次論壇與會嘉賓廣泛認同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主旋律自信”

  提升評論質量,以思想優勢贏得話語優勢,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內容。

  “全媒體時代,眾聲喧嘩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標系’,亂雲飛渡中需要有價值的‘主心骨’。”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張首映在致辭時表示,對於黨報評論來說,內容優勢最根本的就是思想優勢。無論渠道怎麼改變、平台怎麼拓展、形式怎麼創新,黨報評論都應該是“有思想力的評論”。

  解放日報歷來注重言論引領,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標杆意義的評論作品。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李芸說,黨報評論要發出的聲音,絕不是自娛自樂的聲音,而是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喧囂中,能夠“不畏浮雲遮望眼”,通過自己的觀察判斷來撥雲見霧,讓“主流觀點”講出深度、講出思想。

  “黨報仍然握有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優質資源,這就是時政新聞和時政評論。”江西日報社副社長衷淑英認為,不管媒體形態、輿論格局怎樣變,思想仍是媒體最重要的品質,有價值的思想觀點仍是社會剛需。

  用好手中的評論“金話筒”

  在全媒體時代,評論面臨的形勢有何異同?在巨大的輿論場中該如何定位自身?面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變化帶來的挑戰,黨報評論如何更好佔領輿論陣地,在觀點競逐中高出一籌?陝西日報社總編輯張連業拋出的這幾個問題引發現場嘉賓的思考。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正處於從“相加”向“相融”加速奔跑的關鍵階段。大家都認為,全國黨報評論工作要主動適應變革,大力推動變革,以自我革命的勇毅擔當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對於評論員隊伍來說,就要以自我革命的姿態適應時代發展,用好手中的評論“金話筒”,寫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好評論。

  “說不出來”“說得不夠”“傳不到位”,是當前黨報評論面臨的突出問題。北京日報社總編輯伍義林認為,通過變革內容生產關系,立足“做精內容、做寬渠道、做強平台”,就能在融合化生存中覓得機遇。

  湖南日報社總編輯龔政文認為,黨報評論要征服人心,一靠說理,擁有真理的力量﹔二靠表達,給人閱讀的快感。為此,需要著力在“五度”上下功夫,即高度、深度、銳度、鮮度、溫度。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認為,在進行外宣報道評論時,一定要面對一個現實,即兩個輿論場之間存在一道無形的牆。兩個輿論場各有不同的話語體系,我們自己說的話很難穿透這道牆。胡錫進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分享了自己的“穿牆”的方法:設置爭論、注重受眾的利益視角、表達我們的真實態度。

  觀點生產者更要強“四力”

  與會嘉賓紛紛表示,隻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多一些發現創新,多一些真知灼見,多一些“一針見血”,多一些“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才能留住讀者的注意力,真正做到深入人心。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從新聞教育角度建議,在學界和業界找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更多契合點,打通學界和業界的藩籬,共同打造以黨報主流媒體和高校新聞教育共同參與的新聞評論聯動、聯合、聯盟機制,發揮評論隊伍的整體力量。

  山西日報社副總編輯張巨霖認為,要堅持策劃常態化、調研常態化、創新常態化,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評論。西藏日報副總編輯張曉明則認為,評論員隊伍要發揮“腳板底下出力作”的優良傳統,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多寫出“沾泥土”“冒熱氣”“帶酥油糌粑味”的新聞評論作品。

  安徽日報社副總編輯計永超指出,技術可以決定傳播“線上”的速度,但隻有飽含思想價值的內容才能決定融合傳播“面上”的廣度。無論傳播技術、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如何變化,“內容為王”始終是不變的“恆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