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11期

媒介融合視域下電視科普節目的傳播策略分析

——以《未來架構師》為例

花曉晨
2019年11月22日09:02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媒介融合時代,科學普及的手段與方式眾多,科普影視作為科學普及的一個重要工具,呈現了跨平台傳播的趨勢,由此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電視科普節目的弊端逐漸顯露,如公益性質使其向“盈利壓力”讓步﹔“科學搭台,娛樂唱戲”的屬性弱化了節目的科學性﹔形式單一且視覺設計缺乏現代感﹔制作團隊專業水准參差不齊等。本文以央視新近推出的《未來架構師》節目為例進行分析,為電視科普節目的今后發展提出建議:要建立健全電視科普人員教育培養體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開拓多元化盈利模式﹔選題契合熱點,平衡科學性與娛樂性。

關鍵詞:媒介融合﹔電視科普節目﹔《未來架構師》﹔策略

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新媒體的井噴式發展,媒介融合時代已悄然到來,各種媒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始深度融合。媒介融合最初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普爾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其原意是各種不同的媒介逐漸地結合在一起,出現了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融合更多的是指報刊、電視等傳統媒介的融合。我國的媒介融合正處於進行狀態,促使媒介環境、媒介生態發生了巨大變革,並衍生出了全媒體、融媒體、萬物皆媒等概念。

在媒介融合的加速推動下催生了一批新的科普平台,科普不再被束之高閣,各類新型媒體紛紛抓住良機拓展自己的科普業務空間,這給傳統的科普影視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新媒體科普發展得如火如荼之際,作為科普影視代表的電視科普節目卻在逐漸走向低迷,因此引發了人們關於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打造電視科普節目以應對新媒介的挑戰的思考。

一、電視科普節目的發展現狀

著名的教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傳播渠道的日益豐富,科普影視作為科學傳播的重要工具與手段,從誕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以其通俗易懂、表現形態多樣、寓教於樂等亮點成為了銜接公眾與科學的重要一環。

科普影視分為科普電影、科教電視、科幻片、專題片等類別,在發展初期科教電影始終佔據著主要地位,但隨著電視的誕生,其畫面與聲音的配合可將原本晦澀的科學原理形象地呈現出來,漸漸地成為了普及度較高的一種傳播手段。“中國科協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利用電視獲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為93.4%,作為傳統的大眾媒體,電視仍是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中電視科普節目功不可沒。”

電視科普節目將科學知識與電視媒介巧妙結合,並有電視科普講座、紀錄片、科學實驗等表現形式,歷經了“引進國外—科普片—單一科普節目的出現—科普節目的系列化—科普欄目的成立”這一發展過程。其發展之初並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且影響范圍小、力度不強,但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技強國觀念普遍深入,誕生了一批優質的電視科普節目,如《走近科學》《百家講壇》《最強大腦》《正大綜藝腦洞大開》《我愛發明》《科技之光》等。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興起,更為快速、新穎、便捷的科普手段席卷了大眾的生活,多樣的選擇使得人們的使用習慣與收視習慣開始發生改變,傳統的電視科普節目因此受到了沖擊,從而走向衰敗。有數據顯示,近些年電視科普節目的播放時長從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全國電視台共播出科普(教)節目時間19.73萬小時,比2014年降低2.17%。”(見表1)在與娛樂類、新聞類電視節目的競爭中,科普類節目在收視率、市場份額等方面逐漸敗下陣來。如何實現電視科普節目的轉型發展來緩解現存的壓力,顯得尤為緊迫。

表1 2012-2015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電視台播出科普節目時間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科普節目的困境

作為科普影視代表的電視科普節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雖在內容品質建設、節目呈現形式方面有所調整,“但在新媒體環境下,科教類電視節目傳播具有實時性、多樣性與互動性等特征,彌補了其在電視播出中存在的內容易逝性、形式單一性等局限。”在新媒體的不斷沖擊下電視科普節目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具體內容如下:

(一)公益事業正在逐步向“盈利壓力”讓步

科教節目屬於公益性事業,其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在國家大力倡導下,各省市級電視台雖紛紛開設了科教類頻道,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文化產品變成了商品,商品化的邏輯貫穿於文化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而商品的邏輯也就意味著對市場的爭取和對利潤的追求。”迫於收視率與市場份額的壓力,電視台將天平傾向了收益與回報,沒有將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養作為首要任務,弱化了科教節目的地位,甚至取消了節目的播放,比如央視的《公眾與科學》節目已經被淘汰,從而把優質資源留給更能抓住觀眾胃口的其他類節目上。

(二)“科學搭台,娛樂唱戲”的屬性弱化了節目的科學性

故事化是在科普節目逐漸衰落的狀態下為力求突破而採用的一種表達形式,能夠以更輕鬆易懂的方式將科學原理闡釋出來,知識與趣味並蓄能夠拉近人與科學之間的距離。為了滿足人們愛看故事的天性,節目制作者在情節設計上刻意向“故事化”靠攏,並沒有將主要精力用在科學知識的講解開發上,更沒有關注節目的品牌建設,致使在“是科學為娛樂添料還是娛樂為科學服務”的問題上出現了矛盾。

(三)形式單一且視覺設計缺乏現代感

科教類節目承載的知識含量較高,多數的科教節目中,科學家們難以擺脫傳統的束縛,均沿襲了說教式的講授方式,採用晦澀的專業術語講授科學知識,形式較為單一。同時,電視的線性傳播特性以及科教節目在固定時段播放等弊端,致使觀眾對於快速略過的科學知識無法掌握,多次累積可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的坍塌,從而失去觀看興趣。知識問答類、科學實驗類、科教講座類節目雖然向觀眾傳遞了一定的科學知識,但由於舞台設計過於呆板、視聽語言過於單調、后期制作編輯水平有限、缺乏高科技產品展示等問題,未能讓受眾體會到未來科技的酷炫性,長此以往難以吸引觀眾的目光。

(四)制作團隊專業水准參差不齊

由於未形成專業的科普人員教育培養體系,科教類節目的制作人員多缺乏專業的科學知識,其科學傳播素養與影視藝術素養難以兼得,對內容的科學性把握不夠,對科學傳播的規律也不甚了解,這使得節目的深度和廣度都難以得到拓展。在坊間流言四起時,節目難以做到第一時間進行辟謠,即使在選題時緊扣了社會熱點,但經過了策劃、拍攝、后期制作等流程,新鮮的話題可能變得不再具有時效性。同時在節目中邀請的嘉賓可能因為表達不暢或者太過於學術化而難以產生良好的科普效果,以上種種皆容易對觀眾產生不良影響。

三、《未來架構師》:電視科普節目發展的新方向

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想象力與求知欲,現實生活中有眾多對未來充滿無限期待的觀眾,也有關心科學技術對生活產生何種影響的觀眾,這些群體給予了科技類電視節目無限的市場潛力。但現如今眾多的電視科普節目由於內容劣質、形式缺乏吸引力而紛紛滑向了下坡路。央視財經頻道推出的《未來架構師》節目沒有落入故事化的俗套,內容形式大走創新之路,自七月開播以來收獲了眾多好評。

《未來架構師》節目是由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和觀正影視聯合出品的首檔大型探索互動演講節目,嘉賓通過分享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與人生感悟,向大家展示自己對於未來世界的暢想,立足當下去叩響未來之門,以“看見不可見,敢做不可能”的氣魄同觀眾追尋未來的多種可能。

(一)國家級平台支撐,傳播影響力大

央視財經頻道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媒體,有責任積極響應科教興國的號召,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培養受眾的科學與理性思維。作為一檔被時代和責任驅使的創新力作,《未來架構師》節目扛起了這杆大旗,雖然身為公益性質的科教類節目,但節目組制片人楊曉暉表示並不會隻盯著收視率不放,這個時代需要有人來使科學變得不再冰冷,需要有人來啟發青少年對於科學的熱情,為每個內心充滿好奇與想象的觀眾打開關於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而這些正是傳播者的責任與義務。節目的定位高端,力圖通過“知識”與“娛樂”的結合掀起一場認知風暴,以接受度更高的方式、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破除科學冰冷的外殼,讓科學的理性與人文的感性走向融合。

(二)用戶思維,內容為王

《走近科學》作為央視第一檔大型科普類欄目,在多年發展低迷的狀態下,為擴大影響范圍開始採用了故事化的敘事方法,收視率雖得到大幅提升,但因節目情節故弄玄虛、科學性不足等弊端為觀眾所詬病。現如今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下半場,人口紅利漸隱,流量思維已逐漸被淘汰,隻有用戶思維才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用戶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至上、體驗為王”,不應將著力點放在如何擴大受眾數量上,而是要著力打造更為優質的產品,優化自身的服務。《未來架構師》牢記“內容為王”的鐵律,創新性地拓寬了節目的選題視角,涵蓋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無人駕駛、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精准的打造了一檔高品質的節目。節目採用極具感染性的演講方式,同時輔以兩種不同維度的互動,一是與現場嘉賓團的彈幕互動,二是與現場觀眾的300秒快問快答。演講並不是為了讓業界大咖為觀眾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通過互動進行思想的碰撞交流,力圖激發出關於未來更多的想象。

(三)多樣表現形式與黑科技展示結合

節目在舞台設計方面做足了功課,視覺呈現效果頗具動態感與未來感,從高空俯瞰演播室是一個無窮大(∞)的造型,270度的巨大環屏成為了視覺設計的重頭戲,其使用的柔性視頻條與數控環結合,是在國內的電視欄目中首次應用。節目中高科技的展示也是應接不暇,來自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系統可將節目全程的演講者、嘉賓講述的每一句話實時轉換為文字﹔還有實時追蹤系統的機器人“大智”將控制大屏幕的內容,篩選出嘉賓團發送的彈幕信息輔之互動問答。前來演講的嘉賓們也帶來了許多頂尖科技產品,比如人眼攝像機、無人駕駛汽車等,這些黑科技映射的科技內涵能讓觀眾體會到節目的理性與高深。《未來架構師》制作團隊不僅踏踏實實地打造節目內容,在豐富節目的表現形式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節目通過視頻、文字、道具、舞台劇等方式將酷炫的未來展現在我們眼前。

(四)制作班底優良,打造權威平台

得益於央視財經頻道的平台,《未來架構師》起點高,擁有更精良的制作班底與資源。相較於省市級電視台的科教節目,《未來架構師》的內容品質上乘,能夠輻射更廣的受眾面。在娛樂明星佔據了綜藝節目半邊天的環境下,《未來架構師》卻逆流而上,成員的專業性使節目更具權威性。節目邀請的演講嘉賓都是各自領域的代表者、領頭羊,包括搜狗公司CEO王小川、著名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等人,參與互動的問答團成員是由科技媒體、科技領域從業者等人構成,在節目組看來這些引領未來科技發展的創造者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明星,他們的研究成果、人生經歷與感悟才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

四、媒介融合視域下電視科普節目的發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電視科普人員教育體制

“科普創作隊伍不隻存在老齡化、出精品少等問題,科普作家在相當程度上是自生自滅,在國內對於科普創作人員的培養幾乎是空白。”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科普領域的教育體制沿襲了舊時的傳統,在課程安排、專業設置上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割裂,文理分科致使人才僅能夠精專某一方面的知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培養出內涵深厚、涉獵范圍廣、專業技能強硬、跨媒體制作的人才,應當避免出現由於學科設置將知識割裂的現象,要將優質教學資源整合,打造具有跨學科屬性的教學內容,破除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界限,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在融媒體環境下要創新性地增設電視科普專業,以更精准的專業教學,培養水平更高的電視科普節目制作者。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開拓多元化盈利模式

收視率會影響電視節目的廣告投放,所以收視率一直是電視節目制作者追求的首要目標,同時為了避免科普影視的公益性事業與盈利性目的兩者之間矛盾的激化,繼續讓科普影視發揮為人民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作用,政府應當加強頂層設計,繼續加大對科普影視的資金投入力度,必要時成立相關的基金會為科教影視的發展保駕護航。政府應當給予其更優的政策支持,設置更多元的評價標准以形成新的評價體系,舍棄單一的追逐收視率的做法,更加關注網絡上科普影視的點擊量、微博微信QQ的轉發狀況以及網友的彈幕評論與跟帖點評等,給予電視科普節目更優的發展環境。

同時電視科普節目不能隻依賴政府的資金扶持,應當積極地適應市場運行規律,開拓多元化的盈利渠道,為節目的發展籌措資金。在這方面電視科普節目可以學習果殼網的盈利模式,首先要保証自身優質內容的穩定輸出,其次通過圖書出版、售賣衍生品、科技服務等方式擴大自己的資金來源。

(三)選題契合熱點,平衡科學性與娛樂性

為了輸出更為優質的電視科普節目,讓觀眾“願意看、想看、愛看”,“講好科學故事”是必須要把握的。講好科學故事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內容,二為形式。在內容方面要緊密契合社會熱點事件,把握事件的時效性,向觀眾在第一時間普及相關的科學知識,啟發其對於科技內涵的思考。例如針對2007年的“嫦娥奔月”,央視科教頻道特別播出《中國探月》,據統計新聞並機播出的總收視率達3.23%,比10月份其他時間平均水平猛增73.7%。這些數據表明電視科普節目在選題上緊緊契合社會熱點,更容易激發觀眾的興趣使其產生認同感。同時在內容的選題上要保証科學知識嚴謹、邏輯結構合理,應當邀請相關的專業人員把關節目的內容,保証其不出現漏洞。“講好科學故事”的另一方面是要做到節目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可選擇演講、評書等方式拓展電視科普節目的形式,同時要平衡好科學性與娛樂性二者之間的關系,將科學內涵置於首要地位,多角度挖掘其內在的趣味性,可運用多種敘事手法與鏡頭語言提高畫面的表現力和張力。畫面好看、故事好聽固然重要,但不要本末倒置使形式大於內容,科學性才是電視科普節目的重頭戲。

(四)增加新媒體技術在電視科普節目中的應用

如今的觀眾早已厭惡了原先電視科教節目中老套的舞美設計、單一的節目流程、說教為主的方式,觀眾期待在具有科普性質的節目中看到一些能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花樣。現如今中國的科技發展迅速,許多高端的新媒體技術在其他領域得到了較多運用,電視科普節目可以將這些黑科技搬到現場進行展示,拉近觀眾與高新科技的距離。在演播廳的舞台設計上可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配合燈光、音響等設施來打造更具沉浸感、現代感的錄制現場,也可配套更便捷的體感設備輔助觀眾與嘉賓的實時互動,同時還可運用微距攝影、高速攝影、3D打印技術、三維動畫等手段來加強畫面的表現力。媒介融合時代,人們已經適應了新媒體技術給我們帶來的便利與視覺震撼,電視科普節目若想避免觀眾流失,就應當積極主動地增加新媒體技術在節目中的運用。

五、結語

電視科普節目作為科學普及的一種重要手段,出現了節目的穩定受眾數量少、觀眾滿意度低、收視率難以提高等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技術對電視平台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電視科普節目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必須要迎合受眾的需求,源源不斷地輸出高質量的節目內容,讓觀眾體味到電視科普的智慧與樂趣。這就需要建立健全電視科普人員教育體制﹔政府要加強支持力度,開拓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在選題方面要契合社會熱點,同時需平衡好科學性與娛樂性的關系﹔最后為了提高節目的吸引力,要增加新媒體技術在電視科普節目中的應用。以《未來架構師》為代表的電視科普節目以創新性的內容以及極具現代感的呈現形式,讓我們看到了電視科普節目在媒介融合時代的發展方向。不論是面對現如今的新媒體沖擊還是萬物皆媒的時代,電視科普節目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樂琦,鞠超.我國電視科普節目發展進程與途徑探索[J].科普研究,2012(01):62-66.

2.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普統計2016年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85-86.

3.羅雪.科教類節目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以《加油!向未來》官方微博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0):47-49.

4.徐小立,秦志希.新聞傳媒的消費主義文化變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2):16-19.

5.許愛林.互聯網思維之用戶思維[J].電視技術,2015(06):80-83.

6.付萌萌,何丹.中國科普影視如何實現自身的發展——借鑒國外影視作品《生活大爆炸》、Discovery[J].科普研究,2011(S1):50-55.

7.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報告2008[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171-172.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