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9年·第5期

腳下有泥 心中有光 錘煉 “四力” 承擔使命

2019年11月26日14:03 |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腳下有泥 心中有光 錘煉 “四力” 承擔使命

  “非凡腳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華章。”採寫出好的新聞作品,需要深入調查體驗,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到了新聞一線只是“身至”,更重要的則是“心至”:學會用心觀察、勤於思考,善於抓住現象背后的問題實質,練就明辨是非的本領和敏銳捕捉獨特元素的能力,才能為讀者呈現更有深度和價值的作品。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中,我到重慶市和福建省安溪縣兩地,圍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以下簡稱“四經普”)及“放管服”改革進行調研採訪。

  在重慶市,我和普查員們一起進樓宇、進社區,體驗式採訪“四經普”的現場登記工作,直觀地了解國民經濟“大體檢”如何開展。在安溪縣,我既採訪了行政服務中心,也深入到企業車間,了解中央一系列改革舉措如何“落地生根”,了解各類市場主體在“放管服”改革中的獲得感和新期待。

  透過採訪中得到的來自一線的鮮活案例,我既深刻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就,也深刻感受到“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意義。正如一位專家所說:“新聞工作者要成為出色的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必須發揮和提升自身的‘四力’——雙腳走四方,兩眼觀天下,腦中有所思,揮筆力千鈞。”

  奔走在一線,才能真正抓住“活魚”

  “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好的新聞報道,絕對不是坐在辦公室裡查查資料、做做電話採訪就能寫出來的。回顧我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中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名篇佳作,無一不是來自基層一線、實踐現場,無一不是新聞工作者用“腳底板”走出來的。

  正所謂“腳下有泥,心中有光”,記者隻有用自己的“腳力”努力奔走在一線,深入到基層,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民情﹔才能真正把握時代脈搏,傾聽時代聲音,抓住經濟社會生活中的“活魚”﹔才能充分挖掘新聞富礦,找准報道的著力點、傳播點和情感共鳴點,寫出令自己和讀者都心動的作品。

  “四經普”是一項工程浩大的國情國力調查,需要對佔國民經濟總量90%以上的二、三產業進行普查,需要對全國近90萬個普查小區、近9000萬個普查對象逐一登記。在不少人看來,統計部門隻需派人上門給普查對象發放表格,要求普查對象依法如實填報數據,等普查對象填報完數據,再對表格進行回收,這有什麼難的?

  “事非經過不知難”。如果我沒有跟隨普查員一起做數據的現場登記,一起逐一錄入數據,恐怕也很難體會國民經濟“大體檢”的不易,很難體會經濟普查特別是現場登記的任務之重、壓力之大。更進一步說,如果不是通過和普查員們近距離的接觸與溝通,就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更不可能同頻共振地感受他們在經濟普查中的“酸甜苦辣”。

  剛到重慶時,當地相關部門組織了多場座談會,邀請了多位一線普查員參會,並講解介紹普查現場登記工作的進展情況,但我還是堅持要跟著普查員上門登記,詳細了解普查員的日常。在隨后幾天的體驗式採訪中,我和普查員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有普查對象對工作十分配合的﹔有對現場登記很抵觸的﹔有的普查對象雖然願意配合,但恰好沒時間進行現場登記﹔有以各種理由拒絕提供翔實數據的等等。如果沒有切身地經歷和感受,我很難想象,為國民經濟做“體檢”,也會碰到這麼多“釘子”。

  在“四經普”中,戰斗在一線的普查員們承受的壓力最大。經過幾天的相處,普查員們和我熟悉了起來,也就打開了話茬。一位參加過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普查員說:“經濟普查就像是一場修行,充滿酸甜苦辣。”她毫不掩飾地與記者分享了頂風冒雨、走街串巷帶來的身體之苦,別人不理解帶來的心酸,工作任務繁重和壓力巨大之辣以及工作完成時心中的甜,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種“掏心窩”的交流,讓我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也激發了我做好報道的極大熱情。試想,如果只是開開座談會,聽聽普查員們照著稿子發言,哪會有來自一線的活生生的現場,哪會被普查員們當作“自己人”,又怎麼能聽到他們吐露的心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新時代,記者更應該緊緊跟隨被報道對象的腳步,行走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車間廠房,把實踐和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把人民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多一些面對面的交流、心貼心的溝通,才能讓新聞報道更接地氣,才能讓文字更具象更有生命力,才能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洞察世情百態,見人之所未見

  干新聞,光有腳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敏銳的眼力,必須有善於發現新聞的敏感性。

  記者到了新聞採訪的一線,只是“身至”,但更重要的是要“心至”,要學會用心觀察,“善於發現、善於判斷、善於辨別,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隻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新聞一線發現最獨特的元素,為讀者呈現最具新聞性和最有價值的新聞作品。

  記者要通過眼力的廣大精微,更好地洞察世情百態,正確認識主流和支流、森林和樹木、一指和十指的辯証關系。

  經濟普查有著十分嚴格的程序和流程。在現場登記環節,普查員上門登記,普查對象需要按照表格要求,逐項完成數據填報。這麼看來,現場登記環節似乎只是程序性的工作,沒有太多值得報道的內容。

  事情絕非那麼簡單。我和普查員們來到位於重慶市兩江新區的重慶千問萬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時,公司負責人對普查工作十分配合,他甚至根據普查登記的需求提前准備好了相關財務數據。在普查員對這家公司進行現場登記時,我對登記的全過程進行了仔細觀察,此次經濟普查涉及的項目多,需要核實、錄入、確認的數據也多,完成現場登記大約需要花費40分鐘的時間。

  對這家公司完成現場登記所需要的時間進行“實測”,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普查工作的艱辛——即便普查對象十分配合,完成現場登記仍然需要40分鐘﹔如果遇到普查對象不配合,或者財務數據不完整等情況,花費一兩個小時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我們有責任呼吁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經濟普查工作,為經濟普查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變政府職能,並把“放管服”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這項改革舉措在基層如何落地生根?基層市場主體對改革還有著怎樣的期待?

  在安溪縣採訪時,相關人員介紹說,通過推行“零自由裁量”,開通行政審批提速“新干線”,安溪縣已經實現營業執照辦理“立等可取”。我在行政服務中心採訪時,正在辦理業務的群眾確實不多,這或許正是改革的成效所在——效率高了,大家也就不用排長隊了。

  可是,在這些正在辦理業務的群眾中,我發現有個人一直在與工作人員交流,業務辦理的時間明顯比別的窗口長。這會不會是辦理業務“卡殼”了?記者決定湊上去了解情況。原來,這位正在辦理營業執照的某餐飲服務公司負責人叫吳支農。他告訴記者,自己幾天前就來申請辦了,並非“最多跑一趟”,而是跑了兩趟。

  說好的“最多跑一次”,為什麼在實踐中卻“變樣”了?原來,吳支農要從事的是學生餐飲配送服務業務,這項業務對安全衛生要求更高,需要組織相關部門對經營活動現場進行踏勘,而后才能辦理營業執照。這個案例恰恰說明當地在“放管服”改革中一方面強調刪繁就簡,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把該放的放到位﹔另一方面並沒有要一放了之,而是堅持把該管的管住管好。

  這個例子是記者在採訪中用心觀察的結果。抵達現場、深入一線,這是做好新聞報道工作的重要基礎。但是到了現場,更要學會觀察,學會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這也是考量記者職業素養的重要標尺。

  深思審問,發現最有價值的信息

  思考是記者的制勝法寶。在新聞工作中,報道能否抓住被報道對象的本質,關鍵在於記者的思考。

  有人說,今天,處身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時代,壟斷信息來源和發布渠道已不可能,新聞競爭日趨白熱化。如果缺乏對信息的分析判斷,就可能在眾聲喧嘩、亂雲飛渡中喪失價值的坐標。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必須學會在採訪報道中多動腦、多分析、多思考,對採訪中獲取的第一手資料、掌握的各種事實信息進行仔細辨識和研判,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撥雲見日,直抵事物的本來面目。

  正所謂“非凡腳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華章。”記者隻有讓自己的腦子動起來、活起來,養成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好習慣,學會抓住現象背后的問題實質的本事,練就廓清迷霧明辨是非的本領,才能讓新聞報道更有深度、更有價值、更有指導意義。

  “四經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開展的首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這一次經濟普查面臨著經濟規模迅速增長、經濟主體日益增多、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經濟活動日趨復雜、新增清查工作階段、普查數據質量要求更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等主要變化帶來的挑戰,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

  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既給“四經普”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也給新聞宣傳報道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我在採訪中發現,近年來,企業跨地區經營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給經濟普查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例如,有些企業總部位於一線城市,但在全國其他省市有很多產業活動單位,如果這些在一線城市的企業總部在經濟普查填報數據時,沒有把他們在外省的產業活動數據包括進來,那企業總部數據在分省核算時,產業活動單位在外省的數據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遺漏。

  這些問題現實存在,而如何科學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避免普查數據質量受影響,恰恰是普查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在採訪中發現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於是不斷向普查員、普查對象了解核實他們對於這類市場主體的數據如何處置﹔同時,也積極採訪相關政府部門的負責人。最終,我了解到,國家統計局已經做了統一部署,要求各有關單位通過做好單位數據審核認定工作,並積極會同當地普查機構共同對認定的普查對象申報的個體數據進行審核,這個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的。

  在採訪中發現問題、解析問題,並在新聞報道中做好針對性的回應和闡述,這有利於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也有利於打消公眾疑慮,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在每一個新聞事件的採訪中,我們必然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往往也是社會各界最關切的話題。我們的新聞報道能否給廣大讀者一個科學、合理、有說服力的回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記者的腦力。

  因此,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必須善於觀察、研究、思考問題,努力發掘和寫作有思想、有品位、有價值的新聞,特別是要站在時代前沿,著力揭示事件表象之下的深刻內涵,或給人以啟迪,或給人以激勵。

  而要切切實實提升腦力,關鍵要把學習當作緊迫的任務、永恆的追求,在加強政治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加強積累、深鑽細研,切實打牢專業功底,不斷認識新事物、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

  練就好“筆頭”,寫出讀者愛看的作品

  要做好經濟新聞報道,離不開好的筆力支撐。記者隻有不斷提升筆力,才能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才能讓新聞報道有更強的可讀性,也才能讓報道所承載的主流思想入腦入心,從而真正實現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人民群眾中不斷生根發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同志曾經指出,合格的宣傳思想工作者,掌握精湛的專業技能是基礎。要爭做崗位上的行家裡手、領域裡的專家,從理論上、筆頭上、口才上或其他專長上練好練精“幾把刷子”,真正做到講的話群眾喜歡聽,寫的文章群眾喜歡讀,創作的影視作品、舞台藝術群眾喜歡看。

  無論是“四經普”,還是“放管服”,都是專業性比較強的領域。為了使報道讓讀者看得懂、願意看,我在報道中竭力避免空泛說教,也努力避免抽象說理,努力通過描述鮮活案例、描述被採訪對象的真情實感,使報道“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

  例如,在“四經普”的報道中,我重點寫了普查員王佳和陳昆的故事,講述她們一邊忙社區工作,一邊忙經濟普查工作,經常加班加點,還得應對和處置個別普查對象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狀況。她們都是很資深的經濟普查員,但在工作中仍然會遇到各種磕磕碰碰和不順利、不順心的事,一些首次經歷經濟普查的普查員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或許會更多、更曲折。通過對王佳和陳昆的報道,正是要喚起讀者和普查對象的共鳴,呼吁各界對經濟普查工作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要善於表達,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從而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

  在安溪採訪時,我了解到,當地政府將823個審批服務事項統一集中到縣行政服務中心,331個審批服務入駐分中心,實現大廳之外無審批、大廳之內“一枚印章管審批”。但是,這些舉措的效果好不好、企業的獲得感強不強,不能靠政府官員們自說自話,而是要讓市場主體來評價。

  在報道中,我盡可能地通過對市場主體相關負責人的感受描寫,借他們的口說出改革的好。比如,為了展示和反映改革帶來的行政審批高效率,我們從辦理營業執照實現“立等可取”入手,畫面感強,可以更好地吸引讀者。在這個基礎上,再層層推進,報道安溪縣如何圍繞“放管服”改革,做好減權放權“減法”、放管結合的“加法”、優化服務的“乘法”,最大限度地為各類市場主體“鬆綁”、為群眾“解絆”、為市場“騰位”,讓企業和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整篇報道不虛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有很強的可讀性。

  當然,筆力考驗的是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隻有平時多閱讀、多積累,久久為功,才能使新聞作品為讀者所喜聞樂見。

  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証明,要採寫出好的新聞作品,離不開深入的調查研究,離不開好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支撐,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我們要繼續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扎扎實實練內功,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不懈地磨煉、提高,永葆情懷和擔當,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

  (作者單位:經濟日報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