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起源,從實時政策、受眾感官、社會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文化類綜藝節目近幾年發展迅速的原因,同時針對目前所處的廣播電視市場簡要概述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最后,針對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提出建議,展望文化類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趨勢,淺談未來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發展; 挑戰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0-0000-04
1 引言
《百家講壇》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雛形早在2001年就已出現。該節目選擇觀眾們感興趣的話題,來進行生動幽默的講解,從而做到傳播中華文化的目地,但《百家講壇》在綜藝節目整體越發壯大的路上,卻在當時反而由興盛走到沉寂。
各大衛視為了提高自己的節目收視率,開始突破常規,外國的各類綜藝節目諸如選秀類、游戲類、戶外競技類等種類繁多的綜藝節目開始被借鑒引進,因其在節目中所表現出的沖突性與游戲性有別於在《百家講壇》的節目表現形式,迎合了受眾需求,使之迅速成為受眾的關注焦點,也從而影響了中國人新一輪的視覺消費習慣﹔除此以外,《百家講壇》等文化類綜藝節目在其他各類綜藝節目發展的同時,節目形式上未能有所創新,以講授形式的節目效果,極其容易造成觀眾視聽的疲勞,也容易導致觀眾的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另外可供講授的題材需要不斷的萃取精華來講述,節目內容容易出現匱乏等不利於長期發展的因素,並且文化類綜藝節目也一直難在娛樂消遣與文化傳播上找到一個的平衡點,這類節目既不能過於商業化,也不能一味地滿足大眾口味去追求娛樂化。因此電視媒介作為傳播信息載體的工具在文化類娛樂節目面前略顯捉襟見肘。
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進行傳統文化傳播,提升受眾精神層次、文化素質的同時,如何去做到節目的推廣普及,滿足寓教於樂提升收視率,仍然是電視媒體傳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文化類綜藝的發展契機
沉寂多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迎來了它蓬勃的春天。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在眾多綜藝節目中發展迅猛,節目數量開始暴增。文化類綜藝節目在2016年隻有一檔衛視周末季播節目,而到2017年就有十檔周末晚間檔季播節目,至此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所有綜藝節目中增加節目數量最多、勢頭最為強勁的新型類綜藝節目。而它的“來勢凶猛”離不開政策的主導與實時的紅利。
2.1 政策及國際形勢影響
政策調控為文化類綜藝的興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開端。
2014年教育部門出台了相關的文件,要求文化進校園,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工作。此外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不斷提升,在2015年,“文化自信”的建設指導意見就已經被習近平主席提出。2017年1月,《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正式被中共中央辦公室以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化藝術的創新與創作要善於從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也因此被正式提出,意見還指出將要實施網絡文藝傳播計劃以及中華文化電視傳播工程,組織並創作生產一批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具有大眾親和力的節目欄目﹔2017年7月,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的通知》中,積極鼓勵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給予文化類節目更多的播出數量和頻次的機會。而這些政策,都為文化類綜藝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電視媒介所帶來的強勁牽引力,一時之間,紙質媒介、網絡媒介都無一例外的關注著同一個關鍵詞“文化”,全民開始共同聚焦同一件事情“提升文化底蘊,提高國家軟實力”。文化進校園,傳統文化普及乃至全民注重文化自信的建設指導要求,經過幾年時間的醞釀,此時正式被推向巔峰。
2.2 傳統綜藝導致的視聽疲憊
是在這個泛娛樂化橫行的時代,各大衛視都奉行以流量、收視率為王,制造出各種趣味性十足、流量明星駐扎的娛樂節目,長期以來這類節目的內容並未在深度與廣度上進行擴展,大部分節目仍舊以引進或者借鑒外國綜藝節目的表現形式為主,沒有本土節目針對觀眾需求的創新點,使得部分受眾開始產生視聽疲憊的感覺。而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容及節目表現形式,令觀眾耳目一新,恰巧減緩了觀眾疲勞感。不僅如此,諸如《朗讀者》這類文化綜藝節目,還在線下開展朗讀活動,通過朗讀亭就能進行好書好文的分享,一時之間成為觀眾互動性最強的綜藝節目。
2.3 文化焦慮現象
由於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移動終端快速的快速發展,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信息爆發導致的信息難以進行聚焦難以進行深度探尋也不可避免的引發了對信息獲取的焦慮情緒。不僅如此,國家在國際地位上的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近些年的缺失與國家實力的展現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入人心,民眾對傳統文化近些年的缺失也有所感悟,由此導致的“文化焦慮”問題也因此備受關注,因此對文化自信的期望以及文化底蘊的建設也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事情。而以電視媒介為傳播載體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其知識豐富性,敲好滿足了這一的社會需求,這也使得觀眾在收看完這一類型節目以后,不僅娛樂身心的同時還有所收獲,減緩了大眾所面臨的文化焦慮帶來的情緒。
2.4 文化綜藝的口碑發酵
在國家政策導向以及全民所處的文化焦慮的影響下,文化節目也以其別具一格的節目內容以及表現形式上獲得了中國受眾的首肯。不管是從新聞媒體還是從收看節目的觀眾,都無一例外的對上線的文化類節目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又由於文化類綜藝節目多為央視頻道所主推,各大衛視也相繼推出了符合其地方定位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讓觀眾了解本地文化、領略文化精髓。其積極向上的正面意義與時代相結合,獲得了全民的熱議與持續不斷的關注,再由紙質媒介以及網絡媒介的助力,文化類綜藝類節目的口碑以及影響幾乎滲透到各個年齡段,哪怕不收看節目本身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清楚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存在,從而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節目選擇。
3 文化類綜藝節目面臨的挑戰
據《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綜藝篇的數據,在2017年度內,《見字如面》摘取桂冠,《朗讀者》穩居榜眼,《中國詩詞大會2》榮獲第八名,而這都來自衛視季播綜藝網絡口碑排行前十的數據。但是在衛視季播綜藝收視率、網絡播放量以及播放熱度這三個排行榜中,文化類綜藝節目均未登上前十的排名,也就是說文化類綜藝節目雖然好評不斷,但是不論在電視收視率還是在網絡播放量上,對比於娛樂類綜藝節目的是收視率,文化類綜藝節目收視率比較差強人意,叫好但不賣座成為這一新型類綜藝節目的普遍現象。
3.1 受眾群體限制
相比於娛樂類綜藝節目,文化類綜藝節目受眾面群體有限。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娛樂類綜藝節目通過輕鬆幽默、緊張刺激的節目內容以及邀請流量嘉賓的參與等形式吸引了大批觀眾,滿足觀眾的娛樂需要、時尚以及偶像追求等,觀眾在觀看娛樂類綜藝節目的時候,往往都能極大程度得放鬆在快節奏生活下疲憊的身心,其節目沒有需要觀眾再去思考反思節目所需要傳達的東西,其節目宗旨隻有一個,放鬆身心。
但是反觀文化類綜藝節目,尤其是對於傳統文化題材的節目,很難通過舞台表現形式營造出一種緊張驚險刺激的節目內容,除此以外,觀眾在收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時候,往往都會讓觀眾處於一種我正在接受知識的狀態之中,如果不融入節目主旨“文化”所本身要求的思考的環境,很難去理解節目的內容到底是什麼,這自然而然就淘汰了部分教育層次低的觀眾,而對於受到工作等社會壓力的受眾而言,往往都希望能夠在閑暇時光得到身心的放鬆,也不會過多的融入到需要再思考的環境下,因此,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受眾數量可能遠遠不及傳統綜藝節目的受眾數量。
3.2 節目內容同質化
文化類綜藝節目大多以演播室錄制為主,有隻極少數的節目是戶外形式,反觀最近幾年受觀眾喜愛的節目裡,大多以真人秀與戶外競技有關,並且形式與內容也多種多樣。而文化類綜藝節目卻形式較為單一,節目形式多以演講、競技有關,很容易產生一種視聽疲勞。
而在內容上也,文化類節目也由於其主旨的問題,如何讓受眾能最小負擔的觀看及參與節目,也是值得去思考和揣摩的。目前,以詩詞與文章已經是文化類綜藝節目中最主流的內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不必扎堆於演播室與詩詞、文章,如何對中華文化的從深度和廣度上挖掘再與傳媒技術先結合,使文化類綜藝節目更親近於民,從內容與表現形式上求新求變是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的當務之急。
3.3 廣告贊助較少
據統計,百分之五十二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無冠名廣告商贊助,追其原因為文化類綜藝節目其收視率與受眾有限,再加上這是一個新型類綜藝節目類別,這也使得投資商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投資還持有一定觀摩態度,從而導致文化類綜藝節目難以在市場上產生足夠的商業價值,雖然其產生的文化價值難以估量,但是這對於一些因缺少資金而導致節目無法精良制作的網絡自制文化類綜藝節目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也因此文化類節目的推廣大部分都是由央視及地方主流衛視節目所推。對於網絡媒體以及自媒體制作人,雖然其本身就能從廣告中獲得很大的收益,但其收益的來源根本在於其用戶流量,制作人很難去評估做文化類綜藝節目對自身用戶流量所帶來影響,尤其是文化類節目對於制作人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功底要求過高,與其淺嘗輒止倒不如直接放棄以免影響媒體本身所建立起來的口碑。所以,如何扶持文化類節目的建設也是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4 淺談文化類綜藝的發展
4.1 擴展媒介平台
現如今電視收視率進入一個低谷期,收視總量同比下降嚴重,衛視綜藝收視率也難逃收視下跌的魔爪,而其主要原因為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導致開機人數下降與收視時間下降,電視收視群體開始向不會使用移動互聯網的中年及以上年齡段的人群蔓延。而網絡節目以其趣味性、方便性、實時性、豐富性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使青年人從電視節目轉站到網絡節目,網絡節目收視率日漸火爆,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市場,據《2018騰訊娛樂白皮書》綜藝篇統計:衛視綜藝節目產量連續三年下滑,2018年產量較2017年下降12.3%,而另一邊的網絡綜藝2018年視頻播出量較2017年增加了9.7%。文化類綜藝節目也須開始從電視媒介朝著以手機、平板為代表的移動網絡媒介發展,從而取得更高的關注率與播放量。
4.2 運用自媒體提高關注度
自媒體對對輿論導向影響較大,給文化類綜藝節目帶來了新的機遇,其運用表現體現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在第一季到第四季播出時間,有一個最明顯的收視率高峰出現在第二季。第二季新增的飛花令環節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季的冠軍“00后”復旦女孩武亦姝被自媒體爭相恐后的報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使得眾人津津樂道,隨之而來的是提升了節目的收視率,成為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電視收視率第一。可見文化類綜藝節目可充分運用自媒體平台的優勢,以提高節目的曝光率,使得增加其自身的宣傳效果,從而提高節目話題參與度及收視率。
4.3 改善節目內容及舞台表現形式
《朗讀者》的第二季相比於第一季,因為明星的加入,節目關注的熱度出現明顯的飆升,《國家寶藏》也因其本身的趣味性與明星作為文物守護者影響著收視熱度,可見利用明星的參與度提升收視率是見效最快的方法。
現如今多數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演播室為主,節目有了文化影響力以后也應適當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以擴大受眾群體面積,同時也可以防止觀眾的審美疲勞,提高觀眾的興趣。
在節目的選題上選擇互動性較強的題材,盡量貼合目標人群的興趣點與需求,在節目內容以及效果上引起觀眾的共鳴。文化節目內容的傳播不同於傳統的綜藝類節目,其需要考慮受眾的文化教育層次等等,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節目所要傳達出的中心思想表現出來,是提高節目品質與受眾觀看效果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晉.新時代中國主流媒體文化節目的突圍——以央視《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為例[J].傳媒,2019(3):44-46.
[2]栗睿.論文化類電視節目美育功能的實現[J].電視研究,2018(8):51-53.
[3]林勇毅,鄭宇,李欣.打造文化品牌 建設主流媒體——浙江省廣電媒體文化類節目調研報告[J].視聽縱橫,2018(3):4-9.
[4]陳鵬,鄭玄.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特色與優化策略[J].現代視聽,2018(4):5-9.
[5]邵華冬,齊彥麗,鄭萌.2017年媒體廣告市場現狀及未來趨勢[J].新聞與寫作,2018(3):34-39.
[6]陸地,向芝誼.2017年中國電視產業發展的“啟轉承合”[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8,25(1):46-50.
[7]羅霆,郭慧.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2017年真人秀節目盤點[J].新聞戰線,2018(1):26-28.
[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J].中國勘察設計,2017(2):30-34.
[9]廣電總局印發《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台的通知》[J].世界廣播電視,2017(31):14.
[10]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EB/OL].https://ent.qq.com/zt2017/whitePaper17/index.htm.
[11]《2018騰訊娛樂白皮書》綜藝篇[EB/OL].https://new.qq.com/omn/20190117/20190117B0NVYZ.html.
(作者簡介:杜思楊,女,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藝術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主要從事電視節目主持相關內容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