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視域下《走向光明》創新路徑分析
(西藏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陝西 咸陽 712082)
摘要:2019年3月29號,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CCTV官網推出了五集紀錄片《走向光明: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以下簡稱《走向光明》)分別以“黑暗落后的舊西藏”“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人民當家作主”“舊貌變新顏”“走進新時代”為主題,展現了這段西藏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曲折歷史以及當下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本文通過淺析紀錄片內容以及表現手法,在發現傳播特色的同時,提出在該紀錄片中出現的問題並做解答,探索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央視網的《走線光明》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紀錄片創新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2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在傳統媒介領域中得以廣泛使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運用“互聯網+”思維,構建全新的互聯網+媒體的生態體系,形成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一體化發展格局,將網絡傳播與電視媒介進行資源整合與多元發布,使二者優勢得以互補。《走向光明》的播出就是以網絡平台、移動終端為助力。
一、《走向光明》:讓紀錄片告訴我們過去和現在
1、封建農奴制度下黑暗的舊西藏
(1)該紀錄片使用其他歷史電影資料來做內容的支撐,例:在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59年拍攝紀錄片《百萬農奴站起來》我們看到,人們像牛馬一樣,在土地上勞動,這些飽受苦難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農奴。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其,西藏仍在經歷著人類文明史上最后的黑暗歲月。
(2)運用大量的第三者視角來陳述這段過往的歷史, 從這些親歷者的口中,可以真切地了解農奴時代西藏農奴的真實生存狀況。以日喀則市郊74歲的拉巴卓瑪為農奴代表,她從六歲開始也成為一名農奴,經常在坐針線活時遭受針扎的懲罰。日喀則康馬縣的旦增,今年74歲,他的祖輩都是“堆窮”從4歲開始因家裡貧窮被迫到農奴主家放牛,當他挨揍時,就覺得自己還不如當個乞丐。
(3)書籍資料的記錄也是一種對於歷史的表達和呈現方式,上世紀20年代,查爾斯•貝爾曾作為英國商務代表留駐拉薩多年,對於西藏刑罰的實施,他在《西藏志》裡說,貴族對於佃農可以行使官府權利,笞杖、短期拘禁等。有一份檔案記載,為達賴喇嘛念經祝壽,急需濕腸一副,頭顱兩個,各種血、人皮一整張,見証了當時的殘酷和血腥。
(4)最后就是圖片的傳達,作為《西藏日報》攝影記者的陳宗烈,走訪藏地農村、牧區、城鎮等地,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資料。例:那曲冬天的溫度低至零下40、50度,照片中的小孩是流浪兒,也是沒有家的農奴的孩子,沒有吃的,就在街上和野狗住在一起,野狗每天到了一定的時候它知道哪個地方有人,會給他們撒糌粑,所以流浪兒就跟著野狗搶吃的。
2、舊貌換新顏
對於新西藏的形象塑造,運用對比的手法來進行表現,簡潔有力,清晰正確,增加真實性和說服力。該片分別從交通運輸、旅游、工業生產、教育業、醫療發展、宗教和文物保護、居民住宅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進行數據對比,例: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中央政府的決策下,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青藏鐵路就建成通車,鐵路到2018年底西藏公路通車裡程達到9.78萬公裡,高等級公路660公裡,通航機場5個,開通國內國際航班92條。
二、《走向光明》紀錄片的傳播特色
1、精心編排 民族特色濃郁
該紀錄片的初衷是讓有關西藏歷史發展能夠適應網絡化傳播的大潮,傳播出去,該片的受眾包括各個民族和地區,除去藏族以外,普通大眾對於西藏的歷史不甚了解,現在隨著自媒體的增多,謠言四起,許多不了解西藏的受眾甚至會誤解和歪曲對於西藏的看法。因此,要想要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為此,欄目組將策劃重點放於節目內容的設置與編排、以及視覺包裝之上,以彰顯濃郁的民族色彩。
2、重視場景設置 豐富呈現內容和表現形式
在細節處可以看到一些設計編排讓紀錄片顯得不那麼乏味和呆板,比如:在第四集:舊貌換新顏的開頭以一曲西藏自治區久負盛名的歌曲《逛新城》引入,這樣一種寓教於樂的表現方式更容易讓受眾產生試聽愉悅,同時對於紀錄片內容增加興趣。
歷史資料以及各類書籍、信件的呈現,更能帶給受眾真實感和嚴肅感,讓受眾所信服。運用第三視角,這種講故事的方法讓受眾產生聆聽感,像是在聽自己的長輩娓娓道來一個個歷史故事,那些從舊社會會走出來的親歷者的口述,讓人們的感受到了西藏的前世今生。
3、語言表達通俗化 呈現方式故事化
對於紀錄片來說想將枯燥的歷史內容為不同受眾接受,取得良好傳播效果,需注重傳播的方式和技巧。因此主持人的串講和解說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增加受眾“聽下去”的沖動,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加上背景音樂的配合豐滿了畫面的表現感和感染力,讓受眾在觀看紀錄片的同時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那段過去的歷史。
三、《走向光明》紀錄片的傳播問題
1、內容選擇與其他紀錄片重復
在“內容為王”的信息時代,想取得良好傳播效果,關鍵在於保証內容品質的同時吸引更多的受眾,為此紀錄片對於影片內容的呈現也做出了努力,多角度選取內容,但是通過內容分析我們發現,《走向光明》與之前央視所拍攝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某些選題基本一致的,只是對於內容方面做了某些方面的更新。
2、媒體交互手段缺少
新媒體的日新月異,推動了傳統媒體的轉型與變革。《走向光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作出了新的嘗試,在CCTV央視網平台進行播出,但是在西藏,人們還是更傾向通過傳統大眾媒體獲取信息。並且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的當天,除了主流媒體在新聞播出過程當中簡單提及,並沒有在當下熱門的自媒體平台如:微信、微博等進行宣傳,導致如果不是刻意去關注西藏的受眾很少會知道該紀錄片的存在。
四、《走向光明》紀錄片的發展建議與策略
1、適應網絡傳播的特點 加強受眾互動
《走向光明》應更加注重和適應網絡視頻內容傳播的特點。有別於傳統媒介,網絡傳播在傳達受眾對傳播信息的反饋方面做到了極致。當下最流行的“彈幕”形式就是實時反饋的最新表現。但《走向光明》無法加入“彈幕”來進行實時反饋,另外,作為一部弘揚主旋律、展示西藏發展歷程的紀錄片,制作組需要在節目播出過程中來建設與新媒體交互的情景,如開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觀眾通過參與話題互動,加強與受眾互動,提出相關建議,共同建設節目平台。
2、重視紀錄片的宣傳
作為每十年拍攝一部的優質紀錄片,理所應當重視宣傳。單純在央視網絡平台上進行宣傳是不夠的,節目大可與國內優秀的視頻播放平台合作,如在主頁面推送,借助其龐大的流量必定會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其次,也可借助微信微博,通過主講人或其他有影響力的人士產生“意見領袖”的效果,從而延展受眾覆蓋面,起到宣傳推廣的作用。
結 語
《走向光明》憑借其扎實的前期准備和優秀的節目內容呈現,從翔實深入的背景材料、通俗易懂的歷史內容、到故事化的講述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最后針對該類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當然,由於水平有限,本文對其分析評述也只是淺嘗輒止,望更多的專家學者指正補充,關注《走向光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的人關注西藏,為整個西藏傳播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參考文獻:
[1] 劉忠波.西藏形象的話語變遷:基於紀錄片的考察[J].現代視聽,2016(4).
[2] 倪志強.新媒體視域下紀錄片的傳播[J].新聞傳播,2018(22).
[3] 趙倩文.淺析歷史文獻紀錄片《西藏》敘事藝術[J].西藏藝術研究,2016(3).
(作者簡介:宋家明,女,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西藏文化對外傳播研究﹔袁愛中,女,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藏文化傳播、宗教傳播研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