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1期

中國美食紀錄片空間敘事創新的探討

——以《風味人間》為例

高嘉瑋
2019年11月28日14:4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長安大學 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陝西 西安 710021)

摘要:影像離不開空間敘事,空間敘事作為聯系人與實際空間的紐帶,在揭示影像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意義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梳理《風味人間》的空間敘事元素發現,它創新性的運用了顯微技術來拓展可視的存在空間,從全球視角構造出的並置空間來拓深主題,大量運用流動空間來推動情節發展和創設想象空間引起精神共鳴四個方面。對其空間敘事創新性的研究,將對中國美食紀錄片在空間敘事上的創新提供啟迪。

關鍵詞:空間敘事﹔美食紀錄片﹔並置空間﹔流動空間﹔想象空間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3

央視紀錄頻道推出《舌尖上的中國》,引領了中國美食紀錄片生產傳播的潮流。《風味人間》是《舌尖》原創團隊在互聯網時代第一部轉型作品,同樣由陳曉卿總導演,一樣的配音與聲樂團隊,在紀錄片呈現上具有繼承性。在騰訊視頻開播3小時,《風味人間》就獲得破億播放量,這其中有空間敘事上的創新。從空間敘事的角度分析它表現出的創新,來探討美食紀錄片空間敘事的更多可能。

關於紀錄片敘事角度的研究,高陽從不同的敘事角度探討,側重空間敘事對傳播的效果影響[10]﹔何建明的《中國美食紀錄片敘事研究》則從敘事學框架上,比較全面的分析了美食紀錄片敘事語境、敘事整體構建、敘事策略和文化價值。可以說對美食紀錄片的研究集中於對敘事策略、手段和功能上的探討,偏重的都是時間維度。紀錄片從時間角度的敘事研究到空間維度的敘事研究是近年來的轉型,張肖艷的《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敘事空間探析》提出了“空間的交錯感”,細化了以選擇和塑形為主的空間敘事的形式[8]﹔梁辰則從空間敘事的功能、視角、形態和節奏四方面剖析《舌尖上的中國》,用新的角度深化了空間敘事研究[7]。在美食紀錄片領域,影像的空間敘事研究,能夠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意義,而空間敘事的新角度也對表達其背后當下社會審美思潮的深層次涵義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欲意從存在空間、並置空間、流動空間和想象空間探討《風味人間》的空間敘事創新,借以發現中國美食紀錄片更廣的敘事空間。

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文學界出現了“空間轉向”,愛德華·W·蘇賈甚至在《后現代地理學——重申社會理論中的空間》中提出:“無視空間向度緊迫性的任何當代敘事,都是不完整的,其結果就是導致對一個故事性質的過分簡單化。”[6]紀錄片是時間的線性講述與空間的立體影像的結合。屏幕上展示的空間,“是意識的生成和現實的結束”。影像可以捕捉到空間的流失,紀錄片的空間敘事,可以消除人們對空間的感覺逝去的疑慮,使人與實際空間的感受和聯系更直觀可感。美食類紀錄片以飲食及其文化為核心,展示自然環境中人與食物的關系,人對生活的態度,展示背后不同地理區域、不同國界的文化形態。中華美食文化享譽世界,中國美食紀錄片就是中華美食文化的相冊底本。

一、存在空間:技術拓展了可視的存在空間

存在空間是一個背景和場所,它展現事件的全貌,限定故事發生的地理環境。存在空間的“限定性”[3]使故事中的人必須順應環境來生活,適應地理生產風味特色。《風味人間》中新疆阿勒泰深山適宜游牧的環境,誕生哈薩克族獨特的馬肉闊爾扎克和阿勒泰大尾羊手抓肉。同樣是游牧,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就成了獨特的奶桶肉。手抓肉與奶桶肉的差異體現不同空間人的不同生活狀態。存在空間影響著人的存在,而中華民族自古就懂得順應自然的奧妙。

技術拓展了可視空間,在紀錄片中首次運用的顯微鏡頭成像,展示著馬肉馬腸在零下20度下的凍結結晶和青麥粒內部的水分含量。原來隱蔽的空間被揭示出來,人們直觀地感受到空間帶來的力量,對所處的周圍環境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技術的進步並不是對自然的征服,而是揭示著存在空間內部的復雜性。復雜的活動環境、微妙的氣氛變化以及環境層層深入所展示的情感表達,在先進的技術成像下顯示出來。觀眾看著馬肉凍結結晶的生長,有種結晶也有生命力的感覺,這種微妙心理的變化,正是另類空間呈現的視覺效果所帶來的。而這種另類空間本身一直存在,現在則被探索挖掘,新技術在紀錄片中的運用,拓展了可視的存在空間,帶來空間敘事的更多可能。

二、並置空間:全球視角下的同存空間拓深主題

並置空間源於並置敘事,是一種“橘瓣式”[5]的空間敘事模式,意為故事情節是圍繞著同一個焦點展開,各個情節之間沒有特定的因果關聯,時間順序上也可以被打亂,它們穿插錯落,像拼圖一樣被安排在一起,都是為了說明強化同一個主題。在並置空間中,主題成了結構影片的關鍵線索,根據確定的主題,用不同空間發生的故事來應和,這些故事可以同時在發生,也可以非同時,通過並置空間的呈現,讓故事發生的時間維度變得不那麼重要,無形中安排了片子的空間敘事結構。《風味人間》之長,就是把這種空間的交錯感,用於跨文化視角的美食故事講述上。圍繞著制作火腿,鏡頭呈現皖南雲貴高原上汪兆惠一家為迎接冬天,貯藏豬肉開始的火腿腌制﹔接著鏡頭切換至西班牙,聞名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火腿也正在室內晾晒發酵,陰雨連綿的環境造就相似的貯藏手段。而在講述東西制作火腿的過程中,鏡頭並不是先對一方制作過程從一而終的講述,而是兩方交錯,穿插的鏡頭在兩個空間來回切換,最后以兩邊用腌制好的火腿擺宴上桌的畫面作為這個主題的結句。同樣是講述土豆,黃土高原制作過程朴實的洋芋攪團與法國南部添加奶酪拉絲的瀑布土豆泥對比,將同一種食材置於全球視野下進行考察,凸顯著差異,深化著人類文明相近與多元性的主題,也使影片更具包容性。並置空間的敘事將同主題的故事聚合在一起,無形中就引導觀眾去思考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差異﹔而空間的交錯感[9],豐富了畫面語言的同時,帶來了敘事的段落感,片子在看似雜亂無章的結構下有了某種秩序。

三、流動空間:以空間推動時間,帶動情節發展

鏡頭是紀錄片敘事的語言,而影像的特點決定了其敘事上要有圖像的連續性,呈現給視覺的是連貫、順暢、流動的一系列空間。安德烈和弗朗索瓦在《什麼是電影敘事學》中提到,“影片能指的圖像特點甚至可以賦予空間某種優先於時間的形式。”[2]龍迪勇在《敘事學研究的空間轉向》一文也揭示空間元素重要的敘事功能:“小說家們不僅僅把空間看作故事發生的地點和敘事必不可少的場景,……甚至利用空間來推動整個敘事進程。”[1]空間是一種特殊的時間形式,空間的演變推進、壓縮擴展,帶動甚至超前於時間為線的敘事。紀錄片在講西班牙腌制火腿的開頭,是由安徽南屏村日光下晾晒的火腿和村子的場景,轉到多納托酒窖窗戶前陰雨連綿的樹林與草叢畫面。空間的瞬移帶動了腳本與解說詞的跟進,助推著情節發展。在短短3秒的雨景空間呈現下,環境變遷,進一步推動影片時間線上的敘事。

四、想象空間:空間留白孕生的精神共鳴

作為背景而靜默的空間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屏幕未及之處、鏡頭之外的空間培養了想象。想象空間是一種虛擬空間,一種暗示空間,一種空間的留白,它建立在創作者的主觀意圖上,也扎根於觀眾植入記憶深處的文化體驗。要想讓空間留白產生充分的想象,抵達根處對食物的差異化烹制體現的不同文明的理解,需要在空間的選擇上突出典型。[4]

《萬家燈火》一集講出萬戶千家迥異味道下的相同幸福滋味,講出東西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差異,是通過一系列的典型空間。廣西三江的侗寨是部落文明與種群的體現,展示人類對族群的依賴與集體觀念﹔而為新生兒辦“三朝酒”時那供奉擺桌的小小空間,彰顯著中華文明對自然的虔敬。那些族人站起祝酒的鏡頭,配合五六米長的飯桌形成的空間,以微窺大,折射我們民族相似的環境體驗中傳遞出的慶祝與喜悅。荊州漁船上,譚代軍用賣魚剩下的邊角料炒出美味的魚腸魚籽,漁船狹小的空間,他隻手端著飯碗笑得開心的場景激發觀者回憶相似情景的體驗。節儉與物盡其用的訓條跳脫出來,引發精神共鳴。

而北歐人吃鯊魚肉不加佐料的原始方式,同最初展現冰島時,蒼茫海面遼闊冰山大幅遠景構成的空間契合,揭示著北歐粗放的情感觀念﹔與採集芥菜,在小小一方庭院中晾晒為霉干菜的細膩小巧的紹興對比,揭示“農耕民族對待食物精耕細作的態度”,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與生活審美。

還有一種想象空間,便是社會空間的流動使人原生的“存在空間”——故鄉,變成附著在異地游子做的家鄉菜裡面的想象空間。《風味人間》所展示的各種家鄉風味和珍肴美食,在網絡平台播出的同時,為那些身在外的游子提供了關於家鄉無限的想象空間。

通過對《風味人間》空間敘事手法和創新點的分析探究,中國美食紀錄片空間敘事的更多可能性被揭示出來,也使美食類紀錄片更直接更真實的與現實生活對話,與個體生命相聯。技術對可視空間的拓展顯示空間敘事的無窮潛力,跨文化交流的視角結合並置空間的敘事讓主題走向深入,流動的空間一步步推動著敘事的向前發展,想象空間則給精神沉思的機會,達到觀者在文化層面與影片的精神共鳴。《舌尖上的中國》熱潮雖過,美食紀錄片卻因網絡而更加活躍,如何講好每部片子獨特的故事,需要在空間敘事上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龍迪勇.敘事學研究的空間轉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6(10):61-72.

[2](加)安德烈·戈德羅,(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劉雲舟譯.什麼是電影敘事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04.

[3]焦勇勤.試論電影的空間敘事[J].當代電影,2009(1):113-115.

[4]張欣.從“故宮”題材作品看紀錄片敘事的空間轉型[J].中國電視,2018(2):79-82.

[5]龍迪勇.試論作為空間敘事的主題——並置敘事[J].江西社會科學,2010(7):24-40.

[6](美)愛德華·W·蘇賈著.王文斌譯.后現代地理學——重申社會理論中的空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梁辰.中國美食紀錄片空間敘事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國》為視角[D].天津師范大學,2015.

[8]張肖艷.人文社會紀錄片的敘事空間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8):175+198.

[9]齊虎,趙藝玲.紀錄片的空間敘事研究[J].電視研究,2017(8):84-86.

[10]高陽.電視紀錄片敘事視角與傳播效果的比較分析——以《舌尖上的中國》《中國美食探秘》為例[J].當代電視,2012(12):40-42.

(作者簡介:高嘉瑋,女,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新聞系新聞學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