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2期

多屏傳播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新樣貌

李悅悅
2019年12月24日14:3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中原工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摘要:以手機、電腦等為代表的等屏幕媒體滲入到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多屏信息化來滿足人機交互的需求的多屏傳播時代悄然到來。媒體選擇多元化最大限度地瓜分受眾的碎片化時間,帶來了媒體維度的多樣性和受眾維度再細分的可能性。大學生群體在多屏傳播時代所表現出的媒介素養代表了當下中青年群體的媒介素養水平,表現出網絡社交逐漸覆蓋現實場景社交、信息消費素養顯著提高和對多屏媒介體現出沉溺與依賴傾向的新樣貌。

關鍵詞:多屏﹔社交﹔信息消費素養﹔沉溺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3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屏”媒體已經無處不在。受眾獲取信息和滿足傳播交流需求的媒介渠道已經成為“屏”媒體的天下。手機、電腦、電視、公交車、地鐵、戶外樓宇等屏幕滲入到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多屏傳播時代已悄然到來。大學生群體在多屏傳播時代所表現出的媒介素養代表了當下中青年群體的媒介素養水平,關注和研究大學生群體媒介素養十分必要。

本文以對本校和本市部分高校學生所做的調查為基礎,關注大學生媒介素養表現出的新特點和趨勢。調查發現,在多屏媒介使用中,大學生群體共時扮演著觀眾、參與者、用戶等多重角色,與屏媒介形成高頻率、多終端的深度接觸。

一、“見面不如聞名”:網絡社交逐漸覆蓋現實場景社交

社交軟件是大學生多屏媒介上的“標配”。調查發現,有將近九成的大學生在多個社交應用間“游走”,根據需要和特定場景選擇當下使用哪個社交軟件,以QQ、微信、釘釘等為代表。艾媒咨詢分析,大學生群體更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和展現自我,並在社交平台上與他人溝通交流,單一社交軟件無法滿足自身社交屬性[1]。這些社交軟件定位側重略有不同,都具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的整合與分享功能,通過分組功能和權利設置,主用戶在平台上可以清晰地將人際交友圈按照遠近親疏進行扁平化梳理,管理和溝通起來更容易達到目的。我們在調查中隨機翻看了幾位大學生的手機社交軟件,發現每個人在不同平台上都有數十個不同社會關系的聯系人分組,如班級群、興趣群、密友群等。向不同的群組開放的權益也不同,如限制查看朋友圈發布內容的天數等。他們表示,社交軟件中的分組使社交溝通更加輕鬆,在群組中的社交更有話語權。而不同社交軟件的功能疊加交叉,滲透進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隨時隨地拿起手機就能與對方解決大部分社交需求,在一定層面消解了“聞名不如見面”的實景社交必要性。

傳統觀點認為互聯網社交屬於“淺社交”,缺乏了解深度,浪費大量時間處理信息泡沫,是低效和不可靠的。如今,這個看法顯得有失偏頗。首先,大學校園90乃至95后一代恰是成長在互聯網黃金發展的時代,很小就接觸電腦手機和互聯網。其次,90及95后中有較大比例的獨生子女,相較於多子女家庭,與人相處的社交經驗主要來自學校以及他們非常熟悉的互聯網平台。第三,年輕人對於新事物、新技術有敏銳的好奇心和快速接受度,他們對於QQ、微信等社交軟件功能的了解和使用上,遠遠超過70后、80后。因此,社交軟件的各項功能不斷豐富與升級,帶給他們的是使用便捷感而不是使用難題。第四,社交軟件的開發市場體現出了“長尾效應”,各類定位不同受眾需求的社交軟件不斷推出和迭代,給了青年群體更多元的選擇自由。在社交平台上,他們很快能夠根據自身需要迅速找到“同好”,社交效率高,社交認同感油然而生。這些都使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天然帶有對於互聯網親近感,與經歷過報刊電視時代的“老一輩”人對互聯網的質疑與觀望態度迥然不同。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也反映出青少年對於網絡社交的態度:絕大多數美國青少年肯定了社交媒體的積極作用。被調查的743名美國青少年中,81%的人認為社交媒體讓他們感覺增強和朋友之間的聯系﹔71%的人表示社交媒體有助於展示自己的創意﹔69%的人認為有助於結交新的朋友和更多樣化的群體﹔68%的人認為通過社交媒體在困難時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2]。2017年,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和騰訊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發布《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稱,作為互聯網核心用戶的青年,73%的人通常每隔15分鐘至少看一次社交軟件[3]。可見,在大學生群體中,社交軟件的使用活躍度和忠誠度都是極高的。無論中外青年,對於多屏傳播時代的網絡社交都持有歡迎和肯定的態度。

社交軟件歡迎所有人,大學生棲息在自己喜歡的社交軟件中,棲息在認同的價值觀范圍內,避免社交窘境和交往沖突,同時以此來創造社交火花。

二、從被動到主動:信息消費素養顯著提高

信息消費素養是指公眾需要具備更多的選擇、判斷與辨識的能力,包括:在海量信息中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對信息的辨識、分析與判斷能力。與此相適應的,信息生產素養也同樣重要。即普通公眾也應該負責地發布信息和言論、負責地進行信息再傳播。

李普曼認為,大眾傳媒的內容是一種營造“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的活動,它通過對象征性的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環境,不僅制約著人們的認知行為,還能以此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由於多屏傳媒廣泛滲透進大學生的生活,其內容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大學生對其所傳遞的現象的理解,進而通過傳媒中的信息表征來理解自己。在此前提下,信息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代大學生建立對周遭環境的了解更依賴於電腦、手機等互聯網屏媒體,這些媒體所呈現的信息構成了大學生所處的外圍擬態環境。排除媒介因素,是否被選擇、被認知、被理解和傳播則是大學生用戶主觀行為所決定的。一個人的信息消費素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近處擬態環境,后者更容易對個人的具體認知和行為產生直接影響,所以能夠有目的地得到有用信息以及有能力鑒別有害信息是信息消費素養的核心。

社會在發展,各種法制法規日益完善,媒體傳播日漸規范,在互聯網“搖籃”中長大的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也在不斷提高。

首先,大學生對於使用屏媒體作為信息檢索和收集工具這一能力已經相當純熟。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幾乎所有的受訪者在筆記本電腦及手機中都安裝有信息類網絡平台和使用軟件,如各大新聞門戶網站新浪網、新華網等﹔權威媒體的自媒體平台,今日頭條、澎湃新聞等﹔專業資料文獻網站,知網、萬方數據網等。根據個人所感興趣的內容不同,還有不同領域知識的智能軟件被大家所喜愛,如知乎、豆瓣等。受訪大學生反映,工具軟件和平台提供最新的新聞信息和最前沿的專業資訊,對專業學習、畢業設計和考研等方面有很大幫助,是必備工具。這些工具的使用,培養和鍛煉了大學生在海量信息中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二,當代大學生對於網絡謠言等不實言論或有待考証調查的新聞信息的處理態度,也能體現出對信息的辨識、分析與判斷能力。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傳播的謠言沒有事實依據帶有攻擊性,目的性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政治人物 、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調查中,受訪大學生表示都見過網絡謠言和不實信息,主要出現在微信朋友圈、微博、論壇等渠道。“面對這些網絡謠言和不實信息你會怎麼做?”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表示,對於顯而易見的謠言信息不予理睬和二次傳播,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對於可疑的信息首先能做到不盲目傳播,並會通過其他正規信息途徑進行核實。大多數大學生會主動去判和鑒別,不聽信和傳播謠言,隻有極少數的受訪大學生會選擇中立或者相信。幾乎所有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願意在甄別網絡謠言之后將正確的認知宣傳給身邊的人。這說明大學生對於互聯網的使用行為越來越謹慎,更進一步認清了在多屏傳播時代受眾作為消息源前置的責任感,他們對於網絡謠言的脫敏性在增強,對於網絡不實信息的鑒別力和免疫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隨著國家的法制健全和各種媒體的正向引導,網絡的發達和滲透使當代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工具的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三、工具與伴侶:對多屏媒介體現出沉溺與依賴傾向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10-39歲群體佔整體網民的73.0%,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佔30.0%,網民學生群體佔比為 25.4%[4]。這個年齡段恰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幾年。大學生群體在網絡使用時間上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大學生群體對屏媒介所產生的依賴與沉溺傾向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

第一,在將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多屏媒介當作工具使用時,大學生表現出短時高頻的使用特點。我們調查中發現,87%的大學生平均每日借助多屏媒介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在3小時以上。時長是體現依賴性的最直觀元素。而在使用目的上,95.7%的大學生選擇了獲取信息,即學習知識和瀏覽新聞,且幾乎每個大學生都在多屏媒介端裝有信息軟件。可見多屏媒介在此是作為學習工具使用的。

除此之外,很多大學生提到生活中多屏媒介的工具性,如手機消費和支付功能、手機地圖的指示功能、手機和電腦軟件提供的圖片和視頻功能等。這些功能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強,使信息獲取便利易得,短時間就能達到目的: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地圖導航等。

第二,在將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多屏媒介當作生活“伴侶”時,大學生表現出更為專注的沉溺。調查組曾向學生了解平時的生活娛樂方式,半數以上選擇在網上看視頻、玩游戲使自己得到放鬆﹔而在網上社交平台與朋友們聊天也是很多人的首選。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中國大學生在線休閑娛樂行為監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大學生最喜愛的手機軟件冠亞軍分別是社交通訊類和休閑娛樂類軟件,與我們的調查情況相吻合。社交類軟件用戶粘性強,使用場景廣,休閑娛樂類軟件則承擔休閑娛樂的主要作用。

大學生長時間挂線網絡社交軟件且在多種社交平台共時使用直觀體現了渴望交流的社交欲求。娛樂休閑為主的影音類軟件也表現出強勁的“霸主”勢頭。據艾媒咨詢數據,綜合視頻類軟件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的滲透率高達94.3%。新興的短視頻軟件也深得大學生的心,滲透率迅速達到80.7%。這些軟件不拘一格的包容和新潮的使用感、巨大的流量和網紅效應,正符合當代大學生樂於展示自我、自主觀察世界的青春風貌。本次調查中,大學生群體對於抖音的認知度達到100%,相當部分學生是抖音一類軟件的忠實用戶,還有不少學生在直播平台上自己制作視頻,體驗到了演員和創作者的樂趣。艾媒咨詢公司得出結論:網絡制式變遷和移動互聯網發展,使影音、游戲等休閑娛樂類軟件在校園市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1]。我們認為,大學生群體對休閑娛樂類軟件的喜愛和沉溺不僅是時間成本的付出,更多是心理上的認同和親近。

四、結語

大學生群體要想達到善用多屏媒介,深入了解社會全貌、科學地辨析社會現象、批判地吸收有益信息、正確認知自身的目的,其中的決定性因素便是媒介素養。通過本文,可以一窺大學生在多屏傳播時代的媒介素養概貌。在國家法律政策不斷健全和媒介素養教育漸入正軌的前提下,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有了顯著提高。但我們仍看到,大學生媒介批判能力、網絡法律意識等媒介素養方面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如何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是政府、教育者、大學生乃至全社會應該認真思考的時代課題。

參考文獻:

[1]2018中國大學生在線休閑娛樂行為監測分析報告[EB/OL]. http://www.sohu.com/a/281499626_120047496.

[2] 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美國青少年社交媒體用戶調查報告[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731893.html.

[3]《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發布會會議綜述[EB/OL]. http://www.cssn.cn/zx/bwyc/201702/t20170219_3420808.shtml.

[4]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全文)[EB/OL]. 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一般項目:“公共事件多屏傳播對受眾的影響研究研究”(2018-ZZJH-637)。

作者簡介:李悅悅,女,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媒體傳播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