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的堅守與突破
——以《時代楷模發布廳》為例
來源:《視聽》2020年第1期
摘要:《時代楷模發布廳》是以宣傳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時代楷模”事跡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其堅持主流價值傳播本位,同時借助移動新媒體平台傳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傳播效果。隨著新技術新平台的發展,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在融媒體時代應繼續堅守“內容為王、情感為魂”的核心理念,同時積極擁抱新媒介新技術,以更好的姿態完成傳播主流價值觀的使命。
關鍵詞:媒體融合﹔典型人物﹔《時代楷模發布廳》
由央視制作播出的《時代楷模發布廳》是以宣傳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時代楷模”事跡為主要內容的電視欄目,其堅持主流價值傳播本位,同時借助移動新媒體平台傳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傳播效果,對融媒體環境下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的敘事及傳播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一、《時代楷模發布廳》在融媒體傳播環境中的堅守
(一)內容為王,夯實主流價值引導本位
《時代楷模發布廳》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價值准則,通過展現由中宣部授予的全國重大先進典型“時代楷模”事跡,突出中華傳統美德在“時代楷模”身上體現出來的“先進性、代表性、時代性和典型性”。欄目主角有一生深藏功與名的退伍老兵張富清、三代人傳承治沙造林的“六老漢”、不懼艱險苦難堅守工作崗位的郵車司機其美多吉、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掃雷兵杜富國等,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案例呼應著欄目價值准則,具有積極的示范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
欄目將主流價值的傳播植根於平民化敘事語境,通過具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的事件場景,展現“時代楷模”厚重感人的人生閃光點。如“時代楷模”其美多吉一期中,欄目就通過諸多點滴小事,為觀眾呈現了一位看似普通卻令人敬仰的郵車司機。鮮活的人物形象增強了欄目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既有時代背景的宏觀關照,又有細致入微的生活小事件,有效遮蔽了傳統宏大敘事傳播中帶來的抽象性、說教性等問題,並進一步輔助完成主流價值傳播中“認同思維”內在邏輯的建構。
(二)情感為魂,堅定信仰的認同建構
一直以來,情感都存在於普遍的傳播活動中。傳播學家邵培仁認為“情感交流與情感感染是人類傳播活動中的關鍵一環,情感的契合程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傳播的成敗”①。在融媒體傳播時代,電視藝術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尤為重要。
借助情感,《時代楷模發布廳》直面“時代楷模”的人生困境,促使觀眾對其行為動機產生深層次理解,以此搭建了“時代楷模”與觀眾之間精神溝通的橋梁。欄目中“時代楷模”身份有緝毒民警、水利工程師、退伍老兵、現役軍人、扶貧書記等,是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也面臨著與家人聚少離多的家庭困難、工作被人誤解的心理委屈、帶領村民脫貧攻堅的壓力等問題。同時在節目現場講述“時代楷模”人生抉擇的關鍵節點時,主持人還會通過拋出“在這背后支撐他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呢”“支撐他的到底是什麼”等問題積極引導觀眾發掘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進一步獲得情感共鳴。
此外,在完成情感鋪墊的基礎上,欄目通過儀式感的營造完成對主人公精神信仰的升華。儀式,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實現思想、情感、信仰和靈魂溝通的一種重要的交流媒介”②,借助儀式,人們參與到集體活動中,達成精神空間共同體的和諧共振。欄目中每一期節目后半段,都會設置榮譽授予環節,同時配合燈光、音樂、舞美的精妙布置,營造出神聖、庄嚴的儀式空間,烘托出“時代楷模”高尚的精神境界,最終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時代楷模”堅定信仰的認同建構。
二、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在融媒體環境中的突破
借助移動新媒體平台,《時代楷模發布廳》搭建了以央視官網為主陣地,以微博、微信公眾號、快手等平台為輔助的全方位融媒體傳播矩陣。其中,微信公眾號“時代楷模發布廳”發布的原創文章的閱讀量均在10萬+﹔快手粉絲數為138.1萬,部分短片點贊數甚至可達100萬。這些數據展現了《時代楷模發布廳》欄目在流媒體終端的影響力。但是在這種“數據繁華”現象背后,仍應注意到,該欄目的新媒體傳播策略更多只是生硬地將完整的節目內容“打碎”以迎合碎片化傳播需求,其本質依然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制播理念及模式,並未真正“融入”新媒體敘事風格。因此,隨著融媒體進程的不斷推進,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仍需突破一些固有思維及限制,借力新技術、新理念,提升新時代典型人物報道欄目敘事的生命活力。
首先,突破典型人物藝術形象扁平化表征,塑造“真實”的典型人物主體形象。“真實”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人物事跡的真實度和觀眾觀看的真實感。真實度是指典型人物事跡必須保証真實,盡量避免虛構情節的呈現,這既是主流價值傳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紀實性電視藝術作品的品質保証﹔真實感則體現為觀眾與典型人物之間的心理距離,是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完成精神信仰認同建構的重要基礎。在此背景下,典型人物形象應植根於“具象化、故事化、生活化、通俗化”的勞動實踐③,通過多元、復合的視角,聚焦人類共性“真、善、美”,以此豐富主體人物的藝術形象。
其次,突破藝術形式單一性的桎梏,基於移動化和碎片化豐富節目內容及藝術形式。隨著移動流媒體平台的迅猛發展,觀眾的審美需求、審美品位和審美經驗均產生了較大改變,並且呈現出“快速向移動端遷徙”及“碎片化娛樂需求”的態勢④。在融媒體時代,移動端已不局限於單一播出終端的限制,更是一種相對獨立且超脫於傳統電視媒體的媒介平台﹔碎片化娛樂需求也不僅是較短的節目時長,其深層次更意味著對傳統藝術形式的解構。傳統電視媒體應重新審視其與移動媒體平台之間的關系,將從屬關系轉變為並列關系,並根據移動媒體傳播特點對節目內容及藝術形式進行靈活調整。例如,快手平台“央視新聞”公眾號播出的“主播說聯播”系列短視頻,便主要以主持人對新聞熱點的“個人述評”或幕后花絮等為切入點,達成了與電視節目主體內容及形式的優勢互補,引發觀眾強烈關注和好評。
最后,突破傳統採編思維限制,借力新技術與新平台提升觀眾參與度。當下流行的“彈幕”“直播”成為人們在線表達觀點、參與乃至推動節目敘事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本質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一種交流模式的實踐與探索。而人工智能技術和5G通訊的興起,正引領媒介融合進入“智媒”傳播的新階段⑤,並將引發融媒體時代傳播內容、形態及語態的進一步改變。傳播活動中的即時溝通障礙正在降低,受眾的參與程度逐步提升。因此,借力新技術與新平台提升觀眾參與度成為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在融媒體時代完成有效傳播的重要抉擇。另一方面,提升觀眾參與度還意味著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的敘事視角應突破傳統電視採編思維限制,擺脫過往灌輸式、說教式的話語語態,轉為平等對話模式,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主流價值觀的傳達。
三、結語
自2014年8月《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后,傳統主流媒體便在媒體融合的戰略布局中做著大量探索,並已逐步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全媒體傳播格局,達成傳統主流媒體與新媒體協同共生、共贏的態勢。傳統主流媒體憑借主流價值傳播這一特色,有效彌補了移動新媒體狂歡式娛樂中價值空虛的缺陷﹔移動新媒體則通過先進技術的創新,極大拓展了傳統主流媒體的傳播速率。在此時代背景下,電視典型人物報道欄目勢必要順應時代潮流,繼續堅守“內容為王、情感為魂”的核心理念,同時積極擁抱新媒介新技術,以更好的姿態完成傳播主流價值的使命。
注釋:
①邵培仁.媒介理論前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31.
②張兵娟.電視媒介事件與儀式傳播[J].當代傳播,2010(05):29-32.
③孫翔.黨建電視節目品牌化傳播創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03):113-115.
④黃河,翁之顥.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理念下融合的新路徑[J].青年記者,2019(18):12-14.
⑤宋守山.從內容呈現到價值鏈接:媒體融合新階段的邏輯轉向[J].青年記者,2019(18):9-11.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安徽省黨員教育電視片創作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號AHSKQ2018D71)階段性研究成果。
(邵洋: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孫翔: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