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20年第4期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以央視系列文化綜藝為例

袁苑
2020年04月13日09:32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卷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融合﹔再生

文化類綜藝是綜藝節目融合文化元素后的新興分支,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①。文化類綜藝以娛樂為介質,立足於現代的傳播大環境下不斷創新,不僅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喚醒了當代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一、文化融娛樂成為電視綜藝創作新命題

文化類綜藝近幾年來逐漸在熒屏上嶄露頭角,據統計,2018年有超過50檔文化類綜藝亮相各大平台。對於電視綜藝來說,文化類綜藝的選題日漸多元,層次更加豐富,內容更貼近觀眾,由此成為電視端節目創作的主要發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②在這一新時代的重要思想理論的號召下,將文化更好地融入電視節目,推動“文化類綜藝”的形成與完善,便更加具備新的時代環境、時代使命與時代特征。

(一)文化類綜藝融入時代環境的召喚

就當下的時代環境而言,人們對精神富足的實際追求與電視綜藝節目的娛樂性發展之間矛盾顯著。在這一愈發尖銳的矛盾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成為調和劑。作為央視的原創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自2016年播映以來,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以廣播電視為傳播媒介,極大地拉近了觀眾與中華古典詩詞的距離,打破了人們討論起詩詞而聯想到“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固有印象。詩詞藝術源遠流長,昔日的珍寶在若干年后因融入電視文藝的娛樂形式而再次閃光。

(二)文化類綜藝融合寓教於樂的時代使命

現有的綜藝類節目質量參差不齊,尤以素人選秀與明星真人秀為主。這些節目過多地考慮市場效應,追求快餐式觀感與享受,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同質化”“低俗化”與“泛娛樂化”等弊端。近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文在談到某真人秀綜藝節目停播時認為,綜藝節目如一味以收視率為目標,小問題也會釀成大禍③。

而《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一經面世便備受觀眾喜愛,尤以《中國詩詞大會》的點擊量與贊譽度最高,甚至帶動了全民回憶、學習、誦讀古詩詞的潮流,其第四季決賽收視率峰值達2.21%,收視份額峰值8.11%,摘得當日綜藝節目雙網收視冠軍,帶動CCTV-1雙網收視份額沖破5%④。文化類綜藝以文“馭”娛,實現了精神食糧的輸出與供給,進而擔負起綜藝節目藝術教育的時代使命。

(三)歷史文化融合綜藝節目展現特有的時代表征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傳統文化披上了科技的外套。由於廣播電視本身是科技手段的產物,即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固有載體是科技的,其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形式也充滿了科技感。這種科技感與其他電視節目的科技感有一定差異,它是一種與傳統文化融合得恰到好處的科技享受。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創造性地打造了一個長長的、卷軸式的舞台,並通過電視投屏技術與光影設計使詩情畫意在卷軸上“流動”起來,極大地刺激了觀眾的視覺感受。

此外,文化類綜藝節目還具有獨特的儀式感。電視節目總是致力於通過一些有溫度的儀式化活動,來凸顯其所包裝的事與物的紀念意義。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紀念,重溫與再現民族文化是極具儀式感的一場文化盛宴。

文化類綜藝節目還與生俱來地裹挾著歷史感。歷史感是新興的媒體媒介及其一切產物所不具備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厚重與沉澱數載的韻味,這種“不可多得”在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表現了強大的生命力。以《國家寶藏》為例,其兩季全網視頻平台播放量突破24億次,累計微博話題閱讀量50億次,被盛贊為開啟了“2018古典文化元年”。

二、電視語言融合是文化類綜藝的時代發展力

隨著時代歷史、科學技術的發展,傳媒行業與藝術內部的融合也日趨完備。融合是不可逆轉的媒體文化大趨勢,且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的簡單相加。目前的文化類綜藝也正經歷著其電視語言各領域的融合。

生活自帶文化氣息。文化類綜藝的構成要素首先就是語言,無論是文字藝術語言還是電視藝術語言,都有其表象意義上的能指,也蘊含其抽象意義上的深意。作為電視節目的一種類型,文化類綜藝電視語言的功能與魅力不可小覷。

(一)畫面語言的高度融合

畫面語言是電視藝術的基礎之一,其表達效果被多種質素諸如人與物的具體形象、畫面構圖、影調、光效、色彩等影響。畫面語言是直接傳達文化類綜藝節目文化氣息的介質,不僅要融合現代化的光影技術和歷史的厚重感,還要在契合當代人物形象的表達下模擬過去人物的心境。

畫面語言也涵蓋了前期攝錄與后期剪輯等方面。電視節目的攝錄與剪輯本身就是一個較為一體化的過程,其邏輯性與流暢度對觀眾的視聽感受具有十足的影響力。相較於其他綜藝節目,文化類綜藝的現場攝錄整體節奏是偏慢的,但也不能缺少快節奏的帶動。后期剪輯中尤其要注意成品視頻的整體速度,對快慢節奏的融合與切換要有一定的把握,做到慢節奏有慢速度的繾綣語境,快節奏有快速度的緊張渲染。

(二)有聲語言的有機堆疊

有聲語言也是電視語言的基礎之一,主要分為人聲與音響音效,對電視畫面起到補充與推進作用。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不同的音響音效對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表達效果,人聲需要與其對應的音效進行氛圍烘托,從而調動觀眾的情感體驗,並與演繹人甚至歷史文化產生強烈的共鳴。

文化類綜藝可引用、借鑒的聲音素材有極其廣泛的時間與空間上的跨度,表現力十分強大。文化本身的張力與厚重都能通過有聲語言的堆砌進行良好的渲染,並將節目的現場氛圍掌握在可控范圍內。如《中國詩詞大會》以《望月之城》《臨安初雨》《鳳鳴榣山》《幽幽海谷情》等極具古韻的純音樂作為背景樂,真正做到用音樂講故事,以旋律動人心,平添了詩詞文化中看不見、摸不著,但能被感受到的悠遠、純淨與自然。

(三)電視語言的現代化融合

聲畫一體是文化類綜藝現代化的必要表現,也是現代藝術對古典文化的骎尋和表現手段。除此之外,立足當下,文化類綜藝的語言機制還應尋求多角度、全方位、現代化的融合。從綜藝節目的收視走勢數據來看,自2017年起綜藝節目的收視率就處於不斷下滑的尷尬境況中,其周一到周四的同比降幅達21.4%。但文化類綜藝反而成為綜藝節目中的一匹黑馬,從《漢字風雲會》《兒行千裡》到《中國詩詞大會》《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等,都獲得了非凡的關注度與贊譽聲,這一現象的產生與文化類綜藝更現代化的創新密不可分。

4G時代使移動端收視變為主流,在短短5年的時間裡給媒體行業帶來了一場變革。面對已經到來的5G時代,文化類綜藝必須把握機會,不管是“三網融合”還是“三屏融合”,文化類綜藝需要採取更具前瞻性的舉措。

三、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文化類綜藝的再生

(一)媒介融合促再生

以電視為傳播媒介的文化類綜藝,不可避免地具有電視的線性傳播、受眾選擇性差、互動性低等劣勢。推進媒介之間的融合是文化類綜藝減少電視劣勢的桎梏、實現再生的必要手段,且媒介融合也是全媒體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⑤。 這就要求文化類綜藝節目突破主體節目完整框架下的傳播局限,全線鋪開多屏策略,為節目打造完整的宣傳鏈條。

文化類綜藝要發展進步,必須懂得利用電視以外的媒介手段,並與其他平台達成共識、實現合作。資料顯示,目前抖音日活躍用戶3.2億,快手2.8億,這些都可以成為文化類綜藝進一步聚焦的受眾群體。此外,匯聚了250多個語言文字類數據庫、資源庫、語料庫、服務軟件等的國家語委語言資源網的正式上線,對《見字如面》這一類語言文化類節目也有著非常大的推動力與借鑒意義。再如《中國詩詞大會》開播后,開通了官方微博“CCTV中國詩詞大會”,隨后在博文中宣布開通抖音號,並引導微博端用戶進入微博抖音聯合通道,對節目視頻進行精剪、短映,以適應多網多平台的碎片化傳播。

(二)衍生是再生的新思路

大數據的智能化分析使媒介融合不只是合作雙方的相互推廣與宣傳,還體現在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數據分析來規劃節目的走向,或拓寬進一步的邊緣性計劃。這樣一來,在受眾關注點不斷更迭的情況下,大眾期待型節目與衍生產品也能隨之不斷產生。

衍生節目或產品能夠將文化類綜藝單一的價值體打造成復合的價值鏈,是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利器,同時還可以破解文化類綜藝形式較單一的現存問題。大數據顯示,《中國詩詞大會》的360搜索指數在10天內暴漲1000%,從平時的3000左右一躍漲到接近4萬,漲幅高達10倍之多。此外,關注該節目的用戶還關注了春晚、詩人、《紅樓夢》、傳統文化、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等,這就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更進一步細分了受眾品味與興趣導向,為節目切入新的宣傳點、開發新的創意點提供了良好的反饋。

(三)堅守文化自信,積極尋求再生

堅守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類綜藝發展與再生的創作源泉,更是國家文化大方針的要求。文化自信是個老生常談的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涵義。當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除了內容上展現中華燦爛文明,形式上也不斷融入當下“一帶一路”的“泛文化”合作渠道和方式。

從《朗讀者》到《國家寶藏》,從《中國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文化類綜藝經歷了由官方捧出到成為爆款,再到引起各平台如火如荼的研究與發掘的過程,這也說明了現在的市場正趨於內涵化、理性化。文化類綜藝成為電視節目的一大趨勢,對內堅定了文化自信,對外促進了文化輸出。2018年10月,福克斯傳媒集團在戛納電視節上與優酷簽訂協議,購買《這就是灌籃》的節目模式版權,實現了我國原創節目的首次出海。立足民族、走出國門,這也應成為我國文化類綜藝的國際目標。

四、結語

作為綜藝節目的“新鮮血液”,文化類綜藝以深厚的文化背景與真摯情感,讓觀眾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讓觀眾看到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潛力與希望。誠然,文化類綜藝的語言機制與發展走向等都還有待進一步商榷與完善,但也正因為這樣,這類流淌著古老文化之血的節目才會日久彌新。

注釋:

①④馬藝.中國“文化記憶”的媒介呈現與文化認同重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9.

②李忠杰.文化興國運興[N].人民日報,2019-04-10(09).

③秦川.《追我吧》永久停播,反思不應停止[EB/OL].海外網,2019-12-05. 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1083/2019/1205/content_31677196_1.html.

⑤[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 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3.

(作者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