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民網戰"疫"人:我們在全國各地戰“疫”守家
編者按:為做好全國各地抗擊疫情的宣傳報道,幾乎所有人民網駐地方的編輯記者都改變了自己的假期安排,投入到這場戰役之中。一封字數不多卻飽含質朴情感的信件,一個期盼媽媽“打怪獸”后早日歸來的孩子,一滴醫護人員思念親人流下的眼淚……這些鮮活的片段構成了他們戰“疫”生活的難忘記憶,也讓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記者這個職業應有的擔當。近日,我們對話人民網地方頻道4位新聞人,走近他們的戰“疫”故事。
龔莎
龔莎與同事們合影
上海頻道龔莎:記者是一份用別人的故事書寫自己人生的職業
從1月23日小年夜開始,龔莎先后採訪了三個集中隔離點,四次採訪發熱門診,三次採訪車站機場集中送行,採訪了九家醫院及上海市公衛中心,參加了十余場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先后撰寫稿件101篇,期間還參與了9次總網現場連線直播。龔莎參與採寫的《小年夜逆行武漢》等原創稿件多次被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官方微博採用。
Q1、您是從哪天開始投入疫情一線報道的?
龔莎:1月23日小年夜,我還在整理上海兩會的一些採訪材料,順便一邊整理下個月中旬陪父母去北歐的行李。因為我不是上海本地人,和父母總是聚少離多,上一次陪父母出游還是五年前,本來是定在1月初的出行,因為上海兩會推遲了行程。
傍晚六點多左右,我收到編輯部主任的信息,希望我跟進一下上海的疫情相關情況。於是我匯總了幾家已經派醫療專家團隊前往武漢的醫院的信息,做了第一篇關於疫情的報道。
1月26日大年初二那天,我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一線進行採訪:上午是閔行區的一家集中隔離酒店,中午是五十公裡開外外高橋的一家集中隔離酒店,下午採訪了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晚上參加在上海市疾控中心舉行的第一場上海市政府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發布會。
Q2、這次參與疫情報道,有沒有哪次經歷讓您特別難忘?在您採訪過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龔莎:感動的細節太多了,在發熱門診穿著防護服每天堅守12小時的95后護士每天吃飯上廁所都集中在特定的半小時內,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被稱為臨時媽媽的護士長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還在不停回復手機上每個孩子父母的信息,每天連軸轉的張文宏教授永不消失的黑眼圈......到過一線,知道一線時刻都在發生催淚的故事。
半個多月的採訪與寫稿,看了很多一線的故事,有一封信一直縈繞在我心頭。那是一封農民老爸給上海市六院護士女兒寫的一封信,全篇字數不多,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讀到了一位老父親對女兒的牽挂,讀到了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下,身處最底層的人最質朴的情感。
“工作八年,回家八次,陪伴我們的日子加在一起還不足二十天。不多說了。”不禁讓我想到自己的父親在年初一也跟我說過一句類似的話——“之后的日子,也不知道你能跟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有沒有兩個月”。父母對我的工作一直都很支持,但就像這位寫信的老父親一樣,兒女在哪,父母的思念就到哪。
Q3、這次經歷給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獲與成長?
龔莎:從1月23日到2月9日,18天沒日沒夜的採訪與寫稿,去過多次發熱門診、疾控中心、公衛中心、多家醫院還有機場和火車站,雖然經常忙到不記得日子,但卻覺得很幸運自己可以參與這次疫情的報道。可以將最及時准確的信息傳遞給受眾,讓受眾可以第一時間掌握真實有效的信息,我覺得我熬得每一個夜都是值得的。
一次採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的過程中,院長的一句話讓我瞬間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他說:“在這次戰‘疫’過程中,媒體在辟謠和消除民眾恐慌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對於很多專業的科普知識,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正是由於媒體的傳播,才能把屬於醫學領域的專業知識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大眾。”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如此被需要與被肯定,這是比任何嘉獎都值得炫耀的心靈勛章。
Q4、疫情平復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龔莎:一場無情的天災,似乎釋放了每一份含蓄的思念與牽挂。這次疫情之后,我想補一個北歐行給我父母,多抽空陪陪他們吧。
Q5、經過此次戰疫報道,您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
龔莎:記者是一份用別人的故事書寫自己人生的職業。雖然都是在用筆觸報道他人,但是卻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歷,這些經歷或許一時還未被解封,但在時間的催化下,會變得深刻而優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