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对话人民网武汉战"疫"人:“我的城就是我的家”

2020年04月13日08:56 |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小字号

*第一期: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战地情缘”让我们勇往直前

*第三期:对话人民网战"疫"人:我们在全国各地战“疫”守家 

编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湖北(武汉)是主战场。疫情汹汹,“抛”下五个多月的女儿也要回到一线的郭婷婷,高烧中就医看病时还不忘采访任务的周雯,反复沟通、几经辗转才能返回武汉的张婵……人民网湖北频道的3位战“疫”女记者,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她们的身影,其实也是人民网湖北频道所有采编人员投身报道的真实写照。

近日,我们对话郭婷婷、周雯、张婵,听听她们的抗“疫”故事。

郭婷婷在武昌区隔离点采访

郭婷婷在采访为方舱医院捐赠物资的志愿者

湖北频道郭婷婷:记者要有追求真相的执着,迎难而上的勇气

疫情暴发前,郭婷婷本已离开武汉。“封城”后,她将五个多月的女儿“丢在老家,与同是媒体人的丈夫一道“逆行”回汉,并采写《返汉纪行,人民网记者亲历》记录回武汉的全过程。第二天,她就前往同济医院,采访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疫情期间,她的足迹遍布医院、社区、超市、药店、方舱等地,正如她自己所说“记者就是要有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甘于吃苦的精神,宽容善良的情怀,迎难而上的勇气。

Q1: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的报道?都去了哪些地方?

郭婷婷:武汉疫情暴发前,我刚休完产假回来上班。由于前期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1月22日,按照单位原定计划,带着“新春走基层”的采访任务回到老家襄阳。没想到从回家那刻起,形势急转而下,1月23日,武汉“封城”

“在哪里都能参加报道。”坚定这一信念后,我开始在后方积极联系各新闻口线,电话采访,了解最新信息,并负责对前方疫情报道稿件进行统筹整合。仅1月22日-1月23日就采写了《实况武汉:武汉“封城”首日 恐慌逐渐平息 阻击疫情让谣言走开》《武汉全面“备战” 公共交通停运 离汉通道关闭 部分超市货架被抢空》等19篇稿件。1月24日,采写《武汉大量发热病人入院难 发热门诊或成感染聚集地》《武汉疫情集中爆发引发舆论反思》两篇内参。

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看到采访部的小伙伴们奋战在一钱,我按捺不住内心想回去的冲动。虽然领导劝说,“你的孩子还小,暂时可以先不回来,留在后方统筹稿件就好。”但我还是决定,要回去到一线,和同事们战斗在一起。1月28日,冲破封锁,“逆行”回汉投入一线报道。

在疫情期间,我探访过隔离点,去过方舱医院、应急救援仓库,进过同济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三医院,也进过省妇幼的产科。

Q2: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郭婷婷:我的丈夫刘骞是湖北广播电视台一名记者,疫情发生后,他也一直在后方忙着工作,我们两人决定一同“逆行”回汉到一线参加报道。

当时,我的女儿才五个多月,正是嗷嗷待哺的时候。如果我要回武汉,只能给孩子强行断奶,但当我们提出要回去时,父母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让我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他们照顾。身为老党员,他们深刻明白女儿身为记者的使命和责任。

我的父亲还给我写了一首诗:

小女提前返汉赴采访一线

回眸一顾向东南,义在心头责在肩。

囡宝怎知分别苦,口衔奶嘴梦酣然。

使命家庭难两全,思襄挂汉对潸然。

愧儿最是伤心处,断乳嗷嗷半岁前。

儿行千里母担忧,囡托娘家母更愁。

每借视频通问讯,各怜爱女泪交流。

1月28日,拿着单位出具的一份电子版公函作为“路条”,我和丈夫毅然决然带着家里仅剩的两个N95口罩出发,闯关杀回了武汉。由于黄冈疫情严峻,丈夫被派到黄冈一线采访,一家人分隔三地。每天晚上,我们夫妻两人都会通过电话交流采访心得,互报平安,互相鼓励。

Q3: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郭婷婷:在前期的密集报道中,各大媒体都将主要目光放在了一线医护人员身上。很多一线志愿者和服务人员默默的奉献,没有被关注到。这个期间,我不断采访报道城管、环卫、社区工作者等在基层顽强“抗疫”的身影,报道他们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家距离汉阳国博方舱非常近,也就一站路的距离。2月6日,国博方舱抢建当天,我跑到方舱去蹲守采访。刚好遇到汉阳区城管委公厕管理站将紧急采购的42座水冲式移动公厕拉过来安放、调试。1000病患,42座公厕,为了保障使用中不出问题,他们组织了36名志愿者,在现场保洁、维修。方舱运行几天后,就接到他们传来的消息,“厕所堵了修不好,今天老朱戴手套,直接用手去清掏淤堵了。”

老朱就是公厕管理站的清掏班长朱忠桥,还有三个月就要退休了,他本来可以平稳等待退休,没想到一场疫情把他推到了最前线。在方舱医院公厕发生堵塞无法解决时,这位快要退休的清掏员情急之下用手疏捞,解决了患者如厕问题,自己却因此被隔离观察。老朱说,“隔离结束,如果需要我,我还是会回到岗位。”

老朱只是无数一线工作人员中的一个。要知道,仅在武汉就有1371名环卫工人,进入139家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隔离点,承担保洁、消杀和服务工作。正是有无数个“老朱”默默奉献,才保障了医院,甚至城市的正常运行。

武汉早期医疗物资匮乏,我曾前往省慈善总会应急救援仓库采访。当我赶到这个仓库时,发现偏僻到连公路都没有了,只有泥巴地上压出的一条通道。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175名奋战的志愿者,一天工作16个小时,有时候能干20个小时,累了就摊张纸壳子睡在地上。因为没有热水,很多人十来天没有换过衣服洗过澡了。但他们做到了将数十万件的货物及时运转和发放,最快两小时送达战“疫”一线。

就在我采访十多天后,其中一名志愿者许鹏,在从山东押送防疫物资前往武汉时,在梁山县境内遭遇车祸去世。一个为武汉防疫争分夺秒的汉子,就这样匆匆走了,留给家人和队友的是无尽的伤痛。

硚口区分局利济派出所吴涌因公殉职用使命书写担当,当采访他的家人妻子和同事时,两人最后的聊天记录让我泪奔。后来,采写的《“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多一分安宁”》在人民日报上署名刊发。吴涌也被评为首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牺牲的烈士。

“他们带给我的震撼是触及心灵的。和他们相比太少,我做的真的不算什么。”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能够更多得报道出这些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人们。

Q4:身处疫情中心,会害怕吗?有没有哪一刻觉得特别担心呢?

郭婷婷:在武汉一线投参加报道的第二天,我就前往同济医院采访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专家组组长赵建平。当时武汉防护物资极度缺乏,总网支援的物资也还没有寄到。只有一个普通N95口罩,还是带呼吸阀的。看到现场有的媒体同行身着防护服、护目镜、口罩,全副武装,这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病毒的可怕。

武汉集中隔离点运行首日,我去亲探了武昌、汉阳两家隔离点。那里还是相当危险的,其中一家隔离点,35名集中观察者中,有29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症状,被转诊到医院。第一次穿上了全套隔离服,被消了三次毒才来到了楼上隔离房。当时内心还是有点恐惧的,但我克服了恐惧,对隔离点的运行进行了全面探访。

还有一次,媒体宣传组一位负责接送记者的司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有不少记者坐过他的车,为此,前方报道组对记者进行了紧急排查,安排全体记者都进行了核酸检测。

Q5:经过此次疫情,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民,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郭婷婷: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让我看到了武汉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识大体顾大局、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

51岁的武汉民警吴涌牺牲前几天对同事说:“我们多一分辛苦,群众就多一分安宁。”汉阳区隔离点的医生易海涛回复患者:“你不用记得我的名字,我们都是医务人员,这是医务工作者该做的。” 抢建方舱的城管队员赵飞说,“我们不顶上,谁顶上。”应急仓库的志愿者李群说:“疫情不退,我们不回。”网红咖啡店Wakanda的伊朗咖啡师西纳说,“武汉人民曾给予我很多帮助,现在是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他们。”

我想起来,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武汉这场人民战“疫”,也一定会依靠群众而最终获胜。

这些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是这个社会的光和温暖。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萤火汇聚成星河。

Q6:这次一线报道,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郭婷婷:深入一线全力投身抗击疫情的宣传报道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伟大斗争中,我亲眼看到很多媒体同仁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记者,我们应当做好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家、为集体、为人民做出更多的奉献。

Q7: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郭婷婷:疫情平复后,我最想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带着孩子愉快地去东湖绿道、汉口江滩玩耍。还想品尝武汉的各种美味,体验武汉久违的烟火气。

Q8: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郭婷婷:SARS暴发时,我正在北京上学,经历过非典全过程。汶川地震时,我已经是一名记者,参加了地震的全程报道。这次遇到新冠肺炎,从心态上,我已经比较成熟,对这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和应对也比较有经验。这对我的采访工作非常有意义。让我面对重大疫情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帮助我战胜恐惧,全情投入采访。

记者就是要有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甘于吃苦的精神,宽容善良的情怀,迎难而上的勇气。

作为记者,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却感觉对不起家人。离开年幼的女儿两个多月,每天只能通过视频来看看孩子。但是义在心头责在肩,使命家庭难两全,特殊时期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次报道中也有遗憾。对于新闻手段的创新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在编辑手段和新媒体融合作品上,应有所创新,增加可视化编辑等手段,以使新闻得到更好的传播。

今后,如果再遇到重大采访,我也一定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岗位上带头冲锋,与大家一起做出更好的报道。

(责编:燕帅、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