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民网武汉战"疫"人:“我的城就是我的家”
张婵
湖北频道张婵:正能量报道让武汉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春节期间,张婵曾多次申请返回武汉参与疫情报道,并终于在1月30日辗转回到武汉,开始与同事们一起战斗。张婵主动联系武昌方舱医院,希望前去采访,之后在方舱医院他们采访到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深深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艰辛。他们还通过人民视频进行实时网络直播,还原了最真实的方舱生活。除本职工作外,疫情期间,张婵还做过社区志愿者,为所在小区居民买菜送菜;为火神山雷神山建设募集过物资……
Q1:哪天开始投入疫情一线的报道?都去了哪些地方?
张婵:1月30日从洪湖返回武汉投入一线报道,去了雷神山、火神山、四类人员隔离点、武昌方舱医院、 武汉市第七医院、武昌区疾控中心等地方采访。
Q2:坚持到一线采访,家里人支持、理解吗?
张婵:返汉之后,父母每天至少4个电话,反复叮嘱我不要出门。每次外出采访都不敢接他们电话,怕被听出我在外面。2月21日,我进入武昌方舱医院,父母从网上看到了直播,之后,每次查岗不打电话了,直接微信语音。
Q3:采访的诸多人和事中,让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动的是什么?
张婵:最感动的是,在方舱医院仍然能为了理想静心学习的一名高三女孩。2月21日在武昌方舱医院采访时,遇见一个高三女生巧巧(化名),一名高三应届毕业生。2月21日是她住进方舱的第一天,19岁的她出乎意料地淡定从容。课桌里塞着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料,床头贴着刚刚制定的学习计划表,上面写着每天的学习计划。见到巧巧的时候,她正坐在桌边认真做试卷,“这些天已经落下了很多功课,我得抓紧时间补上。”
巧巧告诉我,她21日上午刚进方舱,隔壁床的姐姐就带她熟悉环境,还有一位叔叔教她连接WiFi上网课,看到她学习,病友们会自觉降低音量,“这里的气氛很好,他们让我觉得我被世界保护着。”
这场疫情中,巧巧一家人都深受影响,父母感染确诊后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治疗,弟弟成为密切接触者在酒店隔离,而她独自一人住在武昌方舱医院。我问她一个人住在这里怕不怕。她说:“怕,当然怕,但我已经很幸运了,我不能被病毒打倒,我还要继续为我的理想奋斗。”巧巧的理想是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像她班主任那样的优秀老师。
Q4:经过此次疫情,您对武汉这座城市和武汉人民,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张婵:我在武汉生活了7年,虽然也在吐槽它修不完的路、堵到怀疑人生的交通,却也着迷于它的江湖气和烟火气。从没想过一个活色生香的城市会变得这样冷清灰白。这场疫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武汉人的乐观坚强。
方舱刚刚建起时,住进去的患者都很忐忑,担心条件太差,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但很快大家开始适应了方舱生活。乐观的武汉人幽默自嘲:“这以前还得买票进来,现在不用钱还管吃管喝让你住个够。”“看,今天的菜还有甲鱼。”有人开始在方舱跳起了广场舞、有人在方舱打起太极、有人在练瑜伽、有人将每天的方舱日常制作成小视频......没有愁云惨淡,一切井然有序,疫情没有打倒他们,所有人都在认真生活着,任何灾难都无法抵挡生命的蓬勃。
Q5:这次一线报道,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与成长?
张婵:最大的感触是看到了无数平凡人都在为抗击疫情竭尽自己所能,在生死线上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为社区居民买菜买药的志愿者、为城市交通摆渡的志愿者车队……每个人都在为这座城市“重启”尽一份自己的一份力。黑暗中长明的悬灯熄了,还会有千千万万的萤火冒出,与你一同渡过这夜。
Q6:疫情平复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张婵:最想做的事是摘下口罩,和好朋友们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吃顿火锅,排队叫号也愿意。
Q7:经过此次战疫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职业?
张婵:作为媒体工作者,虽然不能像专业医护一样从死神手里挽救生命,但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能让市民第一时间得到安抚,缓解他们的焦虑恐慌,正能量的报道让久处阴霾的武汉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这次疫情大概是我人生当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我很幸运地见证这座城市一点一点恢复往日的鲜活色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