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遼寧營口交通文藝廣播主持人楊迪:19年用真情講好百姓故事

張席貴
2020年05月20日13:1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遼寧營口交通文藝廣播主持人楊迪——19年用真情講好百姓故事

遼寧營口交通文藝廣播主持人楊迪。遼寧營口交通文藝廣播 供圖

吉林作家安若水最近出了一本書《煤城裡奔跑的童年》,該書以兒童文學作家的視角,生動地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煤城礦工子弟成長的故事。讓安若水沒有想到的是,素不相識的遼寧營口交通文藝廣播主持人楊迪主動與她取得了聯系,並邀請她在營口的品牌廣播節目《講述》中做了一期連線。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微信朋友圈發現了多條《講述》節目的分享后,不禁在心中打了一個問號:一個地市級的廣播節目,每個工作日都在做連線,這是一個多少人的團隊?主持人是否有這樣的精力?經過多方聯系,楊迪與記者分享了《講述》的故事。

做一檔弘揚正能量的節目

故事要從19年前說起,當時營口交通文藝廣播辦了一檔《道德大講堂》節目,節目形式新穎,開創了營口廣播創新節目內容的先河。擔任主播的楊迪常常跑到各個基層單位,去採訪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孝子等典型人物,一些採訪播出后,她發現效果很好,於是就開始做了一檔講故事的節目。

“最初,我們的節目叫《感動在身邊》,就這樣播出了幾年,好多感人的故事鼓舞和激勵著許許多多的聽眾做好人、做好事。”楊迪向記者介紹,這種正能量的節目,會在聽眾中產生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后來,台裡認為在我們身邊,不僅有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於是就把節目名稱改成了《講述》。”

一檔節目做了19年,每天都在直播,但楊迪始終牢記節目的宗旨——“服務交通 溫暖心靈”。2020年頻道改制后,《講述》欄目增加了一位主持人,這樣的調整,讓節目外採的聲音更豐富,節目更多樣。

楊迪說,有時候雖然感到有些累,但是通過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能夠影響更多人的言行,還給一些人帶來了切實幫助,這讓她感到很欣慰。

尋找溫暖城市的那束光

“今天,我能在北京的畫室當一名老師,做老師的培訓工作,還能到清華附小給孩子們上課。沒有你當年的幫助,我就是一個到現在還不知道在哪打工的農村娃……”今年春節,楊迪收到了一條來自北京的微信祝福,發信息的青年叫張福帥,他是營口首屆道德模范、誠信典型張鳳畢的二兒子。

1998年,楊迪去採訪這個家庭時,張鳳畢家有兩個孩子是學校在讀生,因為家庭困難,當時隻能有一個孩子選擇上高中,另一個不得不面臨輟學。張福帥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妹妹,他說一個女孩要念點書,不然沒有出路,男孩還可以出苦力掙錢。

“我在採訪中被這個有大愛的男孩感動了,得知福帥喜歡畫畫,心中暗暗想,得想辦法幫幫他們一家。”楊迪向記者介紹,當時她聯系到營口市一家民辦美術學校的校長,說明了情況,校長也很有愛心,讓張福帥到他那上學,吃住學費一切全免。3年后,張福帥考上了大連的一所輕工業學校,后來又繼續到北京進修學習。

楊迪對記者說,她看到張福帥這條微信很開心,心中也涌起了滿滿的成就感。那個年代還沒有流行正能量這個詞,但是《講述》這個訪談節目就是正能量的體現,在人們出行的路上,散發著溫暖和人間真情。

一年冬天,在營口市老邊區柳樹中學,楊迪採訪了一個家庭困難的美德少年,節目播出后,一位企業家當天就給孩子家送去了兩噸煤,並承諾,隻要孩子能繼續考學,他會一直資助下去。

楊迪在採訪了“中國好人”黃正清后,很多人都加了黃正清的微信。黃正清有一家裝修公司,大家因為聽了他的故事,信任他、敬佩他,所以都要了他的聯系方式,這些聽他故事的聽眾成了他的客戶。

楊迪在採訪遼寧省美德少年李月鳳后,節目組組織了愛心買雞蛋活動,以買雞蛋和農家菜的名義為她捐款,聽眾得知她上高中的學費還沒有湊齊,就紛紛解囊,這樣的形式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傳遞了愛心。

楊迪採訪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賈娜后,有很多聽眾聽完節目就直接到她的爆米花攤位排隊買爆米花﹔採訪全國孝親好少年遲凱琳,節目中就有聽眾通過熱線要給她捐款,還有的聽眾買她家的蘋果……

“世界不會因我們而改變,但是通過媒體的力量,我們或許有機會去影響一部分或一小部分人群,那也很幸福。”楊迪對記者說,來自各行各業的榜樣,他們誠實守信、孝老敬親、敬業奉獻、自強自立,他們的故事就像一束光將城市溫暖、照亮。

積極推動媒體融合

《講述》走過的19年時間裡,楊迪採訪了數百個有故事的新時代奮斗者,他們的故事也在激勵、溫暖著她。

“作為一名主持人,坐在話筒前,就要承擔起把好聲音出口關的責任,讓受眾聽到真正的好聲音、好故事。”每當工作贏得一些鮮花和掌聲時,楊迪都在內心告誡自己要正確認識、擺正心態。她說,被大家信任的是這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這個有愛心、有影響力的平台,而自己只是故事的搬運工,需要做的是俯下身、沉下心,養成踏實奮進的工作作風。

近年來,媒體融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怎麼融?要融到什麼樣的程度?楊迪也在思考。在台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楊迪在《講述》中進行了深度融合的嘗試和探索。

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楊迪在一期節目採訪播出后,還會將節目內容傳到“掌上新營口”公眾號上,也會把四五十分鐘的節目濃縮成涵蓋整個採訪要點的4分鐘版本,把這些採訪內容制作成小視頻,並在抖音等新媒體平台上發布,大大增強了節目的影響力。

“有些時候我們也把講述人請到台裡,採訪之后再進行一些融媒體內容的採訪和制作,他們也很高興,因為傳播渠道變得更多元了。”在楊迪看來,這樣多角度、多渠道、多內容的發布,對於台裡和被訪者本身都是一件好事,也是媒體融合的一種有益嘗試。

“節目再過19年的時候,我已經退休啦,有時想想還真有點害怕,不是害怕退休,而是不舍得告別話筒。”楊迪對記者說,她特別珍惜現在的每一天,珍惜能夠坐在話筒前講好故事的工作,更敬畏話筒前的話語權。

“傾聽別人的故事,傳遞人間真情,弘揚社會正氣,把節目的定位融入到愛國愛家的情懷中。”楊迪向記者表示,做一名講故事的主持人很幸福,前行的道路上,她將一如既往,繼續講好有溫度、有深度、有品質的好故事,繼續做好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