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文化類節目:提升顏值 更要提升內涵

王雲霞
2020年06月03日09:4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類節目:提升顏值 更要提升內涵

近年來,各大電視台紛紛投身制作原創文化類節目。以《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原創文化類節目在中央電視台及各地方電視台播出,受到觀眾好評,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然而,也有一部分原創文化類節目或者口碑平平,或者收視率不足,最后隻能草草下檔。原創文化類節目想贏得觀眾喜愛,節目制作人員必須認真分析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現實圖景,明確受眾需求,突出節目文化內涵,尋找可持續發展路徑。

結合需求 優選制作內容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了吸引觀眾,各類脫口秀、真人秀、游戲娛樂等節目成為電視台綜藝節目的主流。這類節目剛開始能給予觀眾新鮮感,但由於一些節目過於膚淺,缺少文化性,觀眾們慢慢對這類節目失去了興趣。為了滿足觀眾高層次的文化娛樂需求,電視台也紛紛在節目中加大文化元素比重,在節目中滲透文化知識的宣傳,應用文化類節目提高觀眾的文化層次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觀眾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不相同。比如文化知識層次較高的觀眾,普遍喜歡較為嚴肅的、嚴謹的、學術性的文化節目,他們希望節目能集中呈現某種專業的文化知識,或者某一類型的文化知識,這就要求電視節目設計人員在觀眾提升文化層次的普遍要求下,優選制作內容,推出更有針對性的、細分的作品。

明確定位 突出制作特點

專業類文化節目定位於文化教育,包括專題講座、紀錄片、讀書類、鑒寶等形式。2009年,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的《百家講壇》是其中的代表,收視率達到0.35%,是該欄目收視率的黃金期,同一時期,該頻道其他節目的平均收視率僅為0.19%。據調查,收看該節目的觀眾主要為高中以上學歷的觀眾,其次是大學及以上學歷。播出形式老舊、結構內容老舊、節目定位不明晰等問題,使得《百家講壇》節目由盛轉衰,可見專業類節目必須明晰節目定位。

綜合類文化節目包括訪談類節目、綜藝節目、旅游類節目等,這類節目定位為開拓觀眾的視野。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不過有些觀眾表示希望在節目中看到如何正確選擇優質美味的干貨,有些觀眾則希望了解如何制作不同風味的干貨。從中可以看到,文化綜藝節目雖然拓寬了選材范圍,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但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還需要從選題、敘事、攝影、音樂等角度突出制作特點,強化節目的表現力。

提升質量 優化節目品相

目前,除了定位不夠精准的問題,我國文化類節目還面臨質量提升的重要課題,節目創作人員應從長遠規劃的角度看待節目策劃。

比如《見字如面》把節目定位為普及文化、寓教於樂上。主持人負責串聯節目,每期推出一封書信,呈現畫家黃永玉與戲劇大師曹禺間的書信往來、革命先烈的家書等事件,節目巧妙地結合文化與感情,使觀眾願意從情感上接受文化﹔節目每期邀請兩名文化嘉賓說明書信背后的文化背景,強化節目的文化性﹔節目邀請了觀眾喜聞樂見的明星嘉賓閱讀家書,又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部分文化節目的藝術性不強,導致觀眾認為節目較為粗糙,缺少觀賞性。文化類節目要強化節目的藝術性,才能吸引觀眾品味節目、體驗節目,並感受節目中承載的文化內涵。中央台重點文化工程《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就注重強化節目的藝術性,每期節目都應用一種藝術方法來展示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比如應用方言文化來介紹消失的油紙傘、旗袍、傳統打鐵技藝﹔應用戲曲藝術展示中國的昆曲、二人台、廣州彩調等戲曲藝術﹔又應用朴實的採訪藝術關注目前中國已經逐漸式微的手工刺繡、繡補等傳統職業藝術。節目把內容與表演藝術結合起來,使節目既具有娛樂性,又具有文化性。

優質的原創文化類節目,才會受到觀眾的歡迎。未來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方向是以觀眾需求為定位,確定文化類節目的內容﹔結合節目的傳播需求,突出節目的定位、優化節目的表現形式、強化節目的互動性﹔以提升節目的質量為目的,重視節目的設計規劃、豐富節目的內容、強化節目的藝術性。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