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中國新聞社:構建全球華文資訊傳播共同體

2020年06月10日07:28 | 來源:中國記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 | 中國新聞社:構建全球華文資訊傳播共同體

  編者按: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治理高度,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來,各級各地媒體如何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哪些新進展新成效?敬請關注“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專欄報道。

  全媒體時代是個大趨勢,媒體融合發展是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提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這一緊迫課題,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堅持不懈講好中國故事,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要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指明了全媒體時代的前進方向。

  中新社作為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重點外宣媒體,始終堅持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為報道和工作對象,以海外華文媒體為服務和合作對象的獨特定位,在差異化發展中踐行傳播中國、影響世界的使命任務。面對媒體融合的時代課題,中新社立足定位和資源特點,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合路徑,以構建全媒體時代的全球華文資訊傳播共同體為方向,打造新型國際傳播主流媒體,為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

  因應全媒體時代的客戶之變,建設適配融合發展要求的全媒型通訊社

  作為傳統媒體形態中的通訊社,中新社首先立足通訊社特點推動融合發展,近年來因應海外華文媒體之變,以海外華文網絡新媒體為目標擴展客戶,以全程化、全息化為導向豐富產品內容,以定制化、精准化為趨勢轉變服務形式,逐步向全媒型通訊社轉型。

  技術變革帶來的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變化,使媒體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海外華文媒體同樣積極應變,網絡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傳統媒體紛紛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拓展新媒體平台。另一方面,地域與文化的不同,技術條件與硬件基礎的差距,也使遍布全球的海外華文媒體呈現融合轉型的進程差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迭代發展的特征更加明顯。

  中國新聞社推出五集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各平台累積播放量已超3600萬次。

  中新社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將“建設全媒型通訊社”作為融合發展的目標之一。從以服務紙媒為主向為各類媒體服務轉變﹔從以傳統媒體為主要客戶向海外華文網絡新媒體拓展,重構客戶體系,推進新聞產品的創新生產﹔從單一單維的文字、圖片、視頻產品生產到融合多維的版面、網絡、新媒體產品共存﹔從面向報刊、電台、電視台的傳統產品到適用不同媒體終端的全息化產品並進,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圖表、動漫、短視頻、Vlog、H5、VR等各種手段,形成文、圖、視、版、融,類型豐富的全媒體產品體系﹔重塑採編發流程,優化人員配置,實施符合融合發展特點的綜合考核和激勵機制,引導採編力量向一專多能的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轉型,構建結構合理、協調高效的全媒體生產體系。

  目前,中新社客戶覆蓋海外華文媒體從傳統報刊、電台、電視台到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社交媒體的各種類型,已形成年度原創文字、圖片、視頻、版面、融媒體產品近40萬件的全媒體生產能力。

  全媒體時代海外華文媒體形態不斷豐富、需求日益多元,也催生分眾化、差異化傳播的新要求。中新社進一步創新服務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從“一國一策”到“一媒一策”,將立足精准化傳播的定制服務,拓展到網絡新媒體客戶,進一步推動通訊社業務整體優化升級。2019年,中新社向不同國家的各類華文媒體提供同樣主題、多樣傳播的定制化融合服務,覆蓋多種形態,其中向美、歐、俄、日、澳等地華文網絡新媒體提供產品及服務逾10萬件(次),深受海外合作媒體歡迎。

  對接全媒體時代的受眾之需,打造具有強大品牌影響力的融合傳播矩陣

  全媒體時代,中新社以往通過海外華文媒體間接服務的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受眾群體,正經由新媒體渠道成為中新社的直接用戶。近年來,中新社加快媒體融合步伐,在拓展全媒型通訊社業務的同時,著力打造直面用戶的新媒體平台和賬號,建設自有品牌的融合傳播矩陣。

  中新社記者獨家拍攝李蘭娟院士結束ICU查房脫下口罩后臉上留下壓痕的特寫照片,並制作成海報產品,取得刷屏之效。

  堅持一體化發展、移動端優先。按照“一體化發展、移動端優先”原則,中新社以中新網為龍頭,對全社新媒體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拓展渠道、豐富手段、聚攏用戶,集中優勢力量,既打造自主掌控的新媒體終端,又充分利用有影響力的他建平台,形成網站、客戶端、社交媒體賬號為主體的新媒體傳播矩陣,綜合覆蓋用戶超過2億,其中中新網客戶端裝機用戶近4000萬,中新網官方微博粉絲數達到6346萬,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粉絲數5589萬,影響力位居中央媒體前列。

  凸顯專業化特色、差異化路線。中新社搭建的新媒體矩陣,兼顧綜合性與垂直細分市場,2016年起步的財經新媒體“中新經緯”“國是直通車”,已成為國內主流財經媒體的一支新秀﹔中國僑網是內地最大的僑務網絡信息平台,旨在向華僑華人提供多項服務和社交功能的“僑寶”“華輿”客戶端,用戶黏度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不俗。在推特、臉書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中新社確定了以中文賬號為主、英文賬號為輔的“差異化發展路線”,重點聚焦海外社交平台的華文輿論場,構建多元化多聲部的社交賬號集群。

  發力可視化社交化,講好中國故事。順應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中新社以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為發力點,推動“中國聲音、中國故事”的有效傳播。2019年中新社制作的獨家視頻《香港“一人茶餐廳”女老板:撐警我200%不后悔》,全平台總閱讀(播放)量超過9億,討論次數逾10萬,形成現象級傳播,制造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社交話題事件,吸引大量香港市民和游客前去消費表示支持,該餐廳一度躍升內地美食網站“香港茶餐廳熱度排行榜第一名”。今年戰“疫”報道期間,中新社著力打造可視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短視頻產品,策劃推出“戰‘疫’VLOG”“留守武漢VLOG”等多個短視頻專欄,兩個月間短視頻平台播放量達到46.5億,點贊量3.2億,《留守武漢VLOG:武漢“封城”后的市民生活》全平台累計播放量超過1.5億次、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名。

  直面全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構建契合融合發展趨勢的全球華文資訊傳播共同體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是所有媒體的緊迫課題﹔積極支持海外華文媒體融合轉型發展,在合作聯動中拓展中新社在全媒體時代的發展空間,是中新社破題融合發展的“附加題”。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首頁截圖

  助力海外華文媒體融合轉型發展。中新社不斷優化互聯網技術條件下的資源共享平台,為海外華文媒體融合轉型提供技術支持。例如,中新社為海外華文媒體建設網站、客戶端研發了“一鍵轉換”式技術解決方案﹔同時為海外華文媒體量身打造簡便易行的客戶端技術支持系統“新萌”,助力海外華文媒體跨越融合發展的技術瓶頸。再如,中新社正在開發建設的“全球華語視頻資訊共享平台”將面向海外華文媒體開放,最終成為以中新社為中心、全球華文媒體聯合運營,線上線下資源對接、數據互通的華語視頻資訊共享平台。

  協同海外華文媒體共繪“最大同心圓”。中新社從十九大報道開始,探索建立重大報道的協同模式。中新社創新性地搭建起海外華文媒體十九大報道聯盟,聯合海外華文媒體積極參與十九大報道,並通過全球華媒共建、資源共享的新聞產品融平台,合力在海外華文輿論場向世界展示蓬勃發展、文明進步、開放包容、熱愛和平的中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中,中新社推出大型融合報道項目“全球華文新媒體國慶24小時聯播”,與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08家海外華文新媒體開展內容互薦、特色欄目嵌套、社交平台互動等方式的合作,向全球受眾全景式展現中國各地各民族群眾和海外華僑華人共慶新中國華誕的盛況,網絡直播總觀看人次逾1200萬,海外社交平台直播覆蓋人數達到近300萬。

  聚合海外華媒華人延展傳播效能。全媒體超越傳統媒體單一的信息傳播功能,融社交、服務於一體,覆蓋多種應用場景,全方位提高了傳播效能。通過聚合華媒華人資源,中新社積極探索聯通海內海外、貫通線上線下的傳播效能拓展。例如,中新社聯合全球逾百家華文新媒體共同推出同心戰“疫”信息服務平台,集成新聞報道、信息服務、答問咨詢等多項功能,為海外華僑華人、中國留學生等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已經連續在境內外社交平台推出多場“雲訪談”直播,邀請醫療專家、駐外使領館官員、海外華文媒體記者、海外僑胞及留學生代表共同參與,強化互動與服務。

  中新社聯合逾百家海外華文媒體推出大型融合報道項目“全球華文新媒體24小時聯播”

  融合發展是一場媒體的自我革命。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繼續努力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央媒使命、定位特色的媒體融合路徑,以尋求“最大公約數”和畫出“最大同心圓”為目標,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華文化,打造全媒體時代的全球華文資訊傳播共同體,全方位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作者為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王曉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