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5G應用給媒體融合發展提供更多路徑
5G技術將人類帶入萬物互聯的全新時代。“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連接”讓科技進一步賦能信息傳播,成為媒體融合創新的加速器。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強調“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5G時代的來臨為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了更為多元的實現路徑,媒體融合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路徑一,強化平台使命,實現從內容聚合的最大變量到輿論引導的最大增量的轉變。5G時代中的信息傳播將突破時空制約,形成“新聞無時不在、資訊無處不在、觀點無所不在”的基本格局。作為媒體融合的重要平台,各地融媒體中心將通過5G應用實現海量數字存儲和傳輸效率的幾何倍數進階。5G將新型主流媒體的數據價值無限激活,成為核心資源,其智能化的運算處理會將隱藏的數據顯性化、微小的數據放大化、獨立的數據關聯化,為黨媒新聞傳播的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其次,5G的時延降低和交互屬性有助於突破認知差異,使信息得以快速採集加工並超海量分發,高效傳達重要新聞、解讀關鍵政策,填補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受眾之間的信息鴻溝。5G帶來的超強互動會使主流媒體得以有效轉變傳統的宣教語態,利用全網征集、全面參與等方式實現更加本土化、更具親和力的表達。
更重要的是,5G觸發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等技術,將推動形成全域式監測、分級式預警的輿情監管新模式,危機事件與各類輿情的應急處理能力將得到持續強化。通過智能化數據採集、敏銳識別謠言並提供豐富可信的數據,融媒體中心在虛假消息廣泛擴散之前即可進行有效攔截,推進主流媒體在網絡輿論中更好地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
路徑二,顛覆內容分發,實現從廣譜性的“超級宣推”到垂直社群的“精准到達”的轉變。傳統媒體內容分發邏輯呈現泛眾化特征,且內容分發具有時效性差別。媒體融合的上半場,融媒體中心通過集中式內容生產和廣譜性、泛傳播的分發方式形成“超級宣推”,提供全面權威內容。5G技術帶來傳輸速率的提高,使各平台得以實現信息內容的無差別同步,更促進信息全方位普及和思想意識的同頻共振。
在信息廣泛全面發布的同時,5G技術使內容分發精准高效。通過用戶信息抓取和分析,識別所屬群體並生成個性化標簽,提供針對性內容,為每位受眾生成定制化的“數字媒體博物館”,提供重要性強、需求度高的內容,方便有效信息的快速獲取。面向不同社群的垂直化分發模式也能夠打破各圈層間的信息壁壘,充分結合自主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和接收定制內容的便捷性,通過優質內容的精准分發提高受眾素養。
路徑三,“升維”精品創作,實現從便捷化內容生產到高品質文藝賞析的轉變。智能終端的普及和全方位的互聯網連接,為每個人提供了表達和分享的便捷出口,互動開放的網絡環境激發內容生產活力。UGC(用戶生成內容)模式實現了全天候、全方位的內容生產,但也面對淺表性閱讀泛濫和審美道德滑坡的潛在危機。隨著知識水平和媒介素養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優質視頻內容的需求有增無減,通過5G技術多維度的智能分類,幫助受眾過濾篩選,高品質的精品內容更容易脫穎而出。
依托5G技術的推廣,虛擬與現實的融合技術得以普及並應用於影視創作領域。超高清、場景化、高互動性的影視效果能夠提升觀眾體驗感,強化傳播效果。豐富的呈現方式進一步激發創作熱情,也為題材創新提供新思路,開掘豐富影視藝術的活力源泉。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高清直播、全息影像、人工智能媒體技術的運用更為普遍與高效,有助於生成更為多元化的媒體融合產品,推進融媒體產品體系建設。藝術家們未來的創作將不再受限於傳統媒介,任何新奇的思考都會以視覺盛宴的形式呈現。“沉浸式體驗”將讓傳統文化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以最靈動鮮活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冷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