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脫貧攻堅劇:新農村題材中的時代精神與人性光芒

2020年07月29日07:0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農村題材中的時代精神與人性光芒

今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做好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重點推薦了22部脫貧攻堅重點劇目。從已播出的一系列作品來看,較好地發揮了電視劇的特色和優勢來講脫貧故事,從多個角度藝術地觀照了脫貧攻堅和鄉村建設的經驗,比較恰當地處理了精神正能量和戲劇化表達的辯証統一關系,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出濃厚氛圍。

敢於觸碰脫貧攻堅中的深刻矛盾與社會痛點

近期播出的脫貧題材電視劇,大多取材於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現實素材,將脫貧攻堅的精神主線貫穿到鄉村振興的故事架構裡,在二者的有機融合中開拓了農村題材書寫的新思路與新視角,對於以往的類型化敘事是一種突破和創新。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與以往某些囿於苦難敘事、戲謔農民以及空洞懸浮、隔靴搔痒的農村劇不同,這些作品更著力於思想性與藝術性、現實性與故事性的融合,敢於觸碰農村改革中的真矛盾、真問題,尤其對於脫貧攻堅過程中出現的內生動力不足、基層黨建渙散、產業基礎薄弱等現象有所揭示,不回避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中出現的深層城鄉矛盾。這些脫貧題材電視劇一方面用熒屏故事的方式記錄與提煉了精准扶貧的歷程和經驗,另一方面也用理性的態度對其進行了深度思考與路徑前瞻。

其中,《一個都不能少》講述了地質災害嚴重的貧困村焉支村整體搬遷,合並到富裕村丹霞村的故事,面對村民故土難離的鄉土情懷、長期養成的“等靠要”陋習,村干部秉持因人施策、扶貧扶志的理念,積極推動產業轉型,最終“兩家變一心”﹔《花繁葉茂》聚焦西南地區新農村建設風貌,以花茂村為視點鋪展出楓香鎮的脫貧景觀,劇中圍繞“三改三建”、土地流轉而產生的戲劇沖突有板有眼,既有對“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生動展現,又有對個別基層干部下鄉鍍金現象的側面揭示﹔《最美的鄉村》將扶貧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困境,尤其是存在於被扶對象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問題和思想問題,表現得精准而到位,為“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做出了真切而有力的詮釋。

近來的一些脫貧題材劇,沒有止於以往農村劇中對農村現代化滯后的輕描淡寫、對城鄉差異與沖突的模式化書寫,而是立足於促進鄉村振興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破解轉型期深層次矛盾,視野創新,不但給觀眾帶來了些許遐思與感悟,也對同類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突圍有所裨益。

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

現實題材電視劇理應在扎根生活的現實主義創作態度中做到“既見精神也見人”。這批脫貧題材劇裡的不少作品,其跌宕起伏的戲劇張力,正是落腳於脫貧故事的現實基調,生發於典型人物的行為細節。整體而言,這些作品所著力塑造的人物群像中涵蓋了挂職干部、返鄉青年、基層干部、村民群眾等,其中不乏新舊理念的碰撞、新老思想的交鋒、城鄉觀念的沖突等,凡此種種的激烈矛盾與最終和解,在故事中建構出一條條完整的戲劇弧,蘊於其中的時代情懷和人性光輝,在為觀眾帶來感動和浸潤的同時,也升華了劇作的精神高度。

一方面,這些劇作較為集中地關注了返鄉青年的精神能量與人格成長。如《綠水青山帶笑顏》中,返鄉創業的杜笑語、許晗為成立琉璃工坊、創建精品民宿遭遇了諸多挑戰,大學生村官鄭菲也因長期駐村工作面臨家庭破碎的危機,但他們憑借執著堅忍的性格愈挫愈勇,最終在追逐自我夢想的過程中賦能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再如《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以畢業不久的宣傳科員竇豆被派駐到下溪村任第一書記為主線,其間從“不作為”到積極建設鄉村的村主任江重洋、從“消極怠工”到潛心助農的科技特派員周莫、從“幫閨蜜”到愛鄉村的設計師趙曉瑋,整體性勾勒出脫貧攻堅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青年奮斗圖譜。

另一方面,這些作品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使角色富於現實性與時代感。《我的金山銀山》以返鄉扶貧書記湯亮與原村主任范星火,勾勒出鄉村建設中具有標識性的兩類典型人物,巧妙地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批駁了某些陳舊落后的理念。《最美的鄉村》《遍地書香》等也分別演繹了主人公披荊斬棘、無私奉獻的扶貧經歷。從新上任的鎮黨委書記唐天石,到返鄉創業的名牌大學畢業生石全有,再到駐村做第一書記的文化館干部劉世成、電視台女主播辛蘭,每個角色都是現實生活中扶貧隊伍中某類人的縮影,高度濃縮著這類人所共同遭遇的艱難險阻、共同鐫刻的理想信念。

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這些脫貧題材劇中一些較為成功的人物塑造,正是由於在火熱生活中精准提煉、在時代大潮中匠心描摹、在兩難困境裡真實烘托、在多維透視中立體呈現,才能夠更好地成就作品、滲入人心。但也毋庸諱言,這些劇中的次要人物還偶有簡單化和臉譜化的現象,在藝術表現上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

喜劇化表達成就該類型舉重若輕的審美樣式

平衡好“有意義”與“有意思”的關系,也是近期脫貧題材劇的一個創作著力點。當下的很多電視劇作品,為了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不約而同地在情節編織上植入幽默搞笑的喜劇元素。其實,喜劇不應是膚淺的搞笑乃至商業的噱頭,而應以一種舉重若輕、笑中有思的深層審美體驗為境界追求。不難發現,這批脫貧題材劇在此方面處理得較為恰當,於“笑”與“思”中進行了較好的平衡,力求通過輕鬆有趣的敘事氛圍實現與大多數觀眾的審美對接,同時也更加反襯出扶貧工作的艱辛與不易。

有學者講到,在人的范圍以外是無所謂滑稽的,笑必須與人相關聯。當因為劇中人的行動發笑時,我們不僅應注意到該行動與人的聯系,也應考慮到創作者參與其中的思想深意。近期的脫貧題材劇,一些配角的言行構成了主要的笑點。《一個都不能少》《我的金山銀山》《花繁葉茂》中,村民為評特困戶各顯其能、競相比窮的情節令人忍俊不禁﹔《綠水青山帶笑顏》中,為阻止杜笑語回鄉創業而“招式”頻出的杜盛樓充滿喜感﹔《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與《遍地書香》中,見面必掐的楊鵲扁與江有田、頭腦靈活的徐百年、追求“上進”的王可靠也常常讓人會心一笑。這些喜劇“包袱”大多來自於人物行為與目標的偏差,屢次行動卻頻頻受挫﹔有些橋段設置看似具有重復性,實則更加細膩、靈動地表現出基層扶貧工作的繁復性。此外,有些劇中別具一格的方言與俚語設計,也讓人物形象更具親近感,免於流入概念化與扁平化的窠臼。

這些立足時代背景、展現真實農村現狀、直面扶貧中真難題的脫貧劇,以新穎的敘述方式、典型人物的塑造以及輕喜劇的風格呈現和傳播了新時代的新農村故事,成為講好農村故事的重要一環,未來還將有更多扶貧劇繼續在熒屏上綻放。

(作者:閆偉,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任編輯﹔李慧敏,系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