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十條”引發文學出版界高度關注——
出版業要做科幻電影源頭活水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的《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通稱“科幻十條”),不僅引發電影界高度關注,也引發文學出版界熱議。8月26日,中國紡織出版社舉行“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及其影視轉化”專題研討會,有關人士就“科幻十條”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展開線下、線上研討。
科幻熱是綜合國力使然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認為,科幻文學從文學領域的細枝末節發展成為熱門領域,是我國科技進步及綜合國力增強的一個側面體現。
科幻文學、科幻電影一直深受大眾喜愛,在於其是科學與想象的智慧碰撞、科技與文藝的力量交融的具體表現。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認為,“科幻十條”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對科幻文學創作者、電影人、出版人而言,開啟了新征程。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文學海外影響力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表示贊同。姚建彬說,研究顯示,中國科幻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名片。中國科幻產業的起步,吸引了不少西方從業者關注,比如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啟動的“中國科幻文學翻譯計劃”,就緣於中國科技強國夢建設的現實。
科幻圖書是科幻電影土壤
科幻文學作品是科幻電影制作的源頭,科幻文學作品轉為科幻電影需要深耕精作的土壤。王挺表示,其“驚喜地看到科幻電影的上游從業者,包括中國紡織出版社在內的科技出版社,積極行動起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開辟科幻文學板塊領域,為科幻文學創作提供土壤與空間。”
而為新涌現的科幻文學創作者們提供蓬勃生長的土壤和綻放光芒的舞台,正是中國紡織出版社開辟科幻文學出版板塊的初衷。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偉良認為,“科幻十條”為科幻出版帶來了新機遇。中國紡織出版社作為科幻產業鏈的上游,將借助國家大力支持科幻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激發廣大創作者的活力,為中國科幻電影提供源頭活水。
中國娃需要國產科幻偶像
來自會上的一組信息顯示,當前,在中國熱門的科幻人物形象中,90%以上為西方舶來品。在校大學生對科幻文學研究普遍有濃厚的興趣,但是研究成果的例証也多為西方舶來品。
“打破中國孩子對科幻人物偶像的單一選擇,是中國家長的迫切需求。”《犼先生》一書的作者喬華說,“從小時候的科幻迷,到現在成為孩子家長,我一直在想中國科幻人物偶像也應該有類似於蜘蛛俠、鋼鐵俠式的英雄,而犼先生就是我創作的中國科幻英雄。”
“作為‘80后’,小時候對科幻的認知度多來自西方,其中電影的影響力最大。”作家陳楸帆通過視頻認為,在“科幻十條”激勵下,中國科幻創作者、電影工作者應該走出小圈子,走向大眾,了解市場需求。《流浪地球》在此方面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與會人員在肯定“科幻十條”為科幻電影發展提供機遇的同時,也對當下科幻作品質量參差不齊表示憂慮。
作家劉慈欣通過音頻採訪表示,優秀科幻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讀者,在於其具有跨越國界的文學屬性。此外,科幻小說強調挑戰,比如外星人對人類的挑戰,這些元素都容易產生共鳴。閻晶明則認為,科幻創作者除具備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外,還需始終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持密切關注,創作中應將文學與科技緊密結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