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扶貧類節目也應"精准"創作路線

2020年12月30日07: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扶貧類節目也應“精准”創作路線

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海報 資料圖片

綜藝節目《我們在行動》海報 資料圖片

綜藝節目《親愛的客棧》海報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近期,綜藝節目從業者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創作推出了一批扶貧類綜藝節目。從定位和宗旨聚焦扶貧主題的《我們在行動》《鄉村合伙人》《決不掉隊》《脫貧大決戰》,到在常規節目中融入扶貧元素或環節的《向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極限挑戰》《奔跑吧》,再到從節目衍生出農產品直播帶貨等扶貧內容的《乘風破浪的姐姐》,類型和數量井噴的扶貧題材節目熱播引發熱議。與此同時,有些節目在輿論營造、品牌營銷、政策宣傳等方面對脫貧攻堅雖有助力,但也不免出現了流量至上、消費至上、娛樂至上等綜藝節目容易犯的通病,應該引起業界關注和思考。

不能將題材優勢功利化

有的節目號稱扶貧類節目,卻隻將關注農村現狀、助力扶貧工作當成“幌子”,主體內容仍是明星在農村玩樂游戲的綜藝套路,多少給人一種消費扶貧話題的感覺。在節目中,貧困地區的農民生活成了“田園奇觀”。創作者有意放大一些在都市生活中難得一見的鄉村奇人、奇景、奇事,供明星和觀眾休閑、娛樂。如此設計,節目的話題度上去了,輿論熱度過了,卻並未給農村貧困地區留下多少有益的東西。

另一類創作雖然借助直播帶貨、明星走訪、社會知名人士考察等形式,讓我們看到了創作者為農村拍攝地增加經濟收益所作出的努力。但這種“努力”常常流於表面、流於短期,完成任務了事,走完流程交差。究竟直播能帶多少貨,明星探訪能獲得多少成效,並不在節目組的任務目標考量范疇之內。

還有部分節目在呈現扶貧對象時,刻意展示其落后貧困的一面,以盡可能博取觀眾對貧困地區的同情。有的節目甚至罔顧拍攝地及其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讓節目組和嘉賓以一種“拯救者”的姿態出現,無形中加劇了社會生活中人們對“城鄉”“貧富”標簽的刻板印象。

因順應著融媒時代下人們“接受而非尋找”的新媒體傳播特點,如今用提高流量的方法來保障經濟效益,成為節目組制作宣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創作者將獲得經濟效益當成創作的首要任務,推崇流量至上理念之時,“噱頭扶貧”便不足為奇了。如明星“俯身”扶貧的噱頭、貧富二元對立的噱頭、隻重直播帶貨“形式”的噱頭均是如此。此時,功利化的節目盈利與非功利化的扶貧實踐之間形成了較大的矛盾張力,造成部分扶貧類節目應有意義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倒置。

要避免消費貧困的套路化傾向

扶貧類綜藝節目作為文化藝術產品,有獲取經濟效益、流量收益的適度訴求。但作為文化藝術作品,它還應有社會價值引領、政治站位堅守的更高追求。要避免一味地“消費”農村,切實幫助農村拍攝地解決發展問題。這種幫助是多層面的,既可以是節目影響力給拍攝地帶來的宣傳效應,也可以是通過在節目拍攝過程中邀請專家學者到當地調研的方式,為拍攝地的發展提供建議報告的思路引導,還可能是通過節目明星嘉賓的深度介入為拍攝地發展引入的各種社會資源,甚至還包括以節目秉持的正向扶貧理念矯正當地發展的一些不良傾向。這都需要節目將為貧困地區“輸血”與幫貧困地區“造血”的兩個目標深度結合。

幫扶脫貧工作的一大要義在於提高農村經濟收益,給農民生活質量帶來切實提高。因此,扶貧節目特別是專門聚焦於扶貧主題的節目應將能否實際提升拍攝地的經濟收益作為切實目標。節目組應該重視直播帶貨的經濟收益、明星和企業家推介當地產品的銷售情況、當地借節目打造文旅品牌的宣傳效果、文旅專家和學者嘉賓為當地經濟發展獻策的有效性、協助打通貧困地區產品生產銷售營銷的環節等,甚至要在一定時期內對當地發展進行持續性關注、協調、投入和呈現,使扶貧成果既“長效”又“常效”。

此外,幫助貧困地區塑造更加恰當的鄉村面貌,讓觀眾產生沉浸感和代入感,可以使扶貧節目的正向社會影響力得到充分釋放,進而助力返鄉創業、知識駐村、資本駐村風尚的形成。不同貧困地區的貧困原因是多元的,某一個貧困地區造成貧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些地區的面貌、風土、人情、資源、發展狀態更是復雜多樣的。我們不能不加分辨地進行符號化處理,千篇一律地呈現它們落后、窮困、等待被幫扶的刻板形象,而應該挖掘不同地區原生質感的狀態、煙火家常的民生,以及生活在這些貧困地區形形色色的人們堅忍奮進的精神面貌、脈脈溫潤的人情往來、溫良恭儉的價值理念。這種呈現不應該是生硬地“說理”“宣教”或樹立“高大全”人物形象,而應該通過真實的故事敘事來激發觀眾真實的情感。明星嘉賓與鄉村民眾在節目中的交往互動也應盡量以誠相待,避免鏡頭前熱乎乎、鏡頭后冷冰冰的狀況發生。用真實感動真實,用情感溫潤情感,才能使節目迸發出更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更深邃的思想內涵。

記錄並參與對世界減貧貢獻率達70%的中國脫貧攻堅進程,是時代賦予扶貧類節目的歷史使命——在展現當代中國貧困地區真實而多元的風貌同時,也將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用影像的方式保存下來,為后人回望這段壯舉留存通路。肩負著這樣的文化使命,創作者就不應深陷於某個節目利益、短期流量目標的小情緒、小格局中,而應秉持大胸懷、大氣度,想方設法為凝聚脫貧心力、助力脫貧事業、講述脫貧故事、展現脫貧成果做出實質貢獻。

農村生活作品應在綜藝版圖佔據重要位置

從總體上說,如能規避問題,發揮優長,扶貧類節目的創作是應該受到鼓勵的。這既有當下意義,也有長遠價值。從當下意義來說,這是電視文藝和網絡文藝領域配合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所做出的有益實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出發,明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作為當前人們幾乎是接觸頻率最高、接觸方式最便捷的信息和審美經驗來源,電視和網絡文藝在堅守政治站位、傳播正向能量上責無旁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扶貧類節目理應一馬當先,在脫貧攻堅戰中擔當排頭兵的角色。

扶貧類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體現了電視文藝和網絡文藝的實踐已然超越了本領域,而參與到更加宏大的國家社會發展進程中。可以預測的是,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之后,人民群眾對反映農村生活、關注農村問題的優質綜藝節目的觀賞需求不僅不會減弱,反而會日益增強。觀眾期待看到未來農村那些帶有新美學意義的風物、現代化的農家生活、農民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價值理念,以及農村與城市、自然與社會更高層級和諧共生的國家面貌。所以從長遠來看,反映農村生活或以農村為拍攝地的節目理應在中國綜藝版圖佔有重要位置。

同時,我們還應特別關注未來農村題材綜藝節目對主力收視群體——青年一代人生觀、價值觀的形塑功能。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或因長期的都市生活經歷,當代人特別是相當數量的青年人天然地秉持著一種圍繞大城市打轉的“都市思維”,而很少將關注的焦點放在農村、農民身上。農村題材綜藝節目可以用觀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將面朝鄉土、面朝本土、面朝國情的意識和理念潤物無聲地傳播開去,引導觀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用更加豐富的視角、更加多元的觀念審視我們國家的發展,思考自己人生的道路,這對國家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最近十年,中國綜藝節目創作正處於一個類型、樣態和品質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呼喚著中國綜藝人原創能力和創新成效的持續性動態提升。中國綜藝節目應彰顯中國特色,而中國農村多元的鄉土風貌、多面的鄉村關系、多樣的農民面貌,正好為我們的創作提供豐富的內容資源。接下來,如何讓農村題材綜藝節目在未來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社會進步中貢獻更多力量,這考驗著中國綜藝人的智慧和實力。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項目“融合時代首都主流媒體的傳播藝術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作者:劉俊,系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編輯部副主任)

(責編:宋心蕊、魯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