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廣播:大音頻格局逐步形成

2021年01月07日06:5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播: 大音頻格局逐步形成

◆通過手機APP收聽廣播節目的行為越來越多。

◆借助廣播優質節目資源,打造節目IP。

◆借助廣播強大的主持人資源,打造主持人IP。

疫情防控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社會工作和生活的常態,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態和社交方式將隨之改變,甚至永久性改變。因此,傳導至廣播收聽行為上,也將出現新的模式。

電台與音頻平台互相滲透

目前,承載廣播節目傳輸的主要有無線電傳輸(AM/FM)和互聯網(主要是移動互聯網)傳輸。CSM全國測量儀數據顯示,無線電廣播(AM/FM)為主的收聽變得越來越少,而通過手機APP收聽廣播節目的行為越來越多。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收聽廣播不再局限於普通的無線電網絡接收設備。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端也可以接收廣播直播流,甚至更具優勢。移動互聯網平台不但可以無限承載頻率數量,並且打破了無線電廣播地域傳播范圍的局限性,同時,還可以承載更為豐富的有聲內容,互動性、社交性更加理想。廣播增加了一個更具優勢的傳播渠道,為廣播未來的內容延伸、衍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這一變化中,廣播不僅有直播流節目,借助網絡,還可以發展視頻節目,甚至文字閱讀以及AR、VR、MR等節目形態﹔而根植於網絡發展起來的音頻平台不但發展了形式多樣的有聲內容,還可以引入電台的直播節目。電台和音頻平台互相滲透,融合發展已然成為現實。

目前,廣播電台在移動互聯網端的發展還相對滯后,但是未來,電台必將大力深耕新媒體領域。無線電傳輸網絡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將在一段時期內共存共生。並且,在即將到來的5G全新生態下,廣播內容的接收端設備,如隨身攜帶的手機、家裡的智能語音音箱、車上的車聯網大屏端等,無一不是基於移動網絡的接收終端。在常態情況下,接收無線電信號的收音機存在的意義或許將所剩無幾,當然,無線電也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應急救災情況下,無線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從經營聽眾到經營用戶

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互聯網使受眾的互動性、連接性、社群性極大地增強。廣播媒體通過自有APP平台,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音頻平台等布局,不但分發內容,還將場景、圖文、廣告、電商、社群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多維度的以“用戶”為核心的內容分發和商品營銷模式。CSM全國測量儀數據顯示,一名廣播聽眾在智能手機端瞬間就可轉變為一名音頻的用戶、視頻的用戶、各種APP的用戶。用戶對各個APP的使用頻次(日活)、使用時長(沉浸度)、使用時點(線性分布)等都可以被監測到,進而對用戶的使用習慣、消費習慣做出針對性分析,為內容建設和經營路徑的對位性、適位性、有效性等提供有力的數據依據和參考。這樣,廣播媒體才能在用戶身上發掘出更大的價值和消費潛力。

在新的形勢下,“古老”的廣播必須破繭成蝶,蛻變為“新廣播”。

借助互聯網,擺脫單一基於聲音的傳統媒體線性傳播形態,形成內容分布矩陣,筑牢核心內容建設,打造多渠道、多領域、多形態、多維度、全時空、立體化的新型主流媒體。

借助廣播優質節目資源,打造節目IP。拓展其空間,進一步展現廣播深耕垂直領域的能力和可持續性運營的、具有高度商業價值的品牌。

借助廣播強大的主持人資源,打造主持人IP,使之適用於網絡化、智能化的全媒體,擴大“新廣播”的影響力和社會引導力。

借助線上多渠道內容傳播和線下活動聯動,不斷創新內容和活動,有效實現用戶價值的變現。

借助廣播聲音優勢資源和現代語音技術,大力發展定制化音頻服務。現代人的需求多樣,個性化需求強烈,定制化產品除了能夠滿足個性需求,還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開源渠道。

借助大數據、雲服務資源,為廣播未來的全媒體建設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和服務。

(作者梁帆系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客戶服務部副總監)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