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抗擊疫情出版服務快速響應特點鮮明

2021年01月19日06:5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抗擊疫情出版服務快速響應特點鮮明

編者按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實驗室是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建立的新聞出版行業國家實驗室,北京印刷學院作為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實驗室共建單位,雙方組成的研究團隊從2020年1月下旬開始,在283天時間裡逐日跟蹤抗擊疫情時間線索,形成了10多萬字的研討材料,對出版行業抗擊疫情應急響應進行時間空間特點、類型分布特點等多維度數據分析,完成並更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出版服務響應報告》。本期《出版周刊》摘錄報告中的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眾志成城、團結奮斗,書寫了壯麗的抗疫史詩。在抗擊疫情中形成的偉大抗疫精神,體現在各個行業、各條戰線,出版行業接受大考也有重要表現。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最嚴峻的時候,全國經濟社會活動按下“暫停鍵”,正常的出版生產營銷活動被“凍住”。但是,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出版社,憑借敏銳的政治自覺,想方設法、分秒必爭,緊急策劃出版抗疫主題出版物,迅速開放知識資源服務平台,回應社會對疫情防控知識的關切。

回顧2020年,出版業的響應行動有兩種模式,一是抗疫主題出版物響應模式,二是快速重組開放知識資源平台響應模式。

出版業抗疫響應的整體表現

圖1 抗疫響應5個階段表現

在整個抗疫斗爭期間,全國585家出版社,除軍隊系統出版社外,接受觀察的561家出版社中,有317家(佔比56.5%)應急響應,其中275家出版社(佔比49.0%)新推出版物響應676種,114家出版社(佔比20.3%)迅速開放182個知識資源服務平台,有72家出版社兼具兩種響應(佔比12.8%)。

出版行業抗疫響應的5個階段劃分,對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21次會議部署。出版社響應類型和響應階段表現的整體描述如圖1所示。

沖在最前面的是兩家中央級科技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體現科技引領服務抗疫的“健康中國”國家隊水平。這兩家出版社在醫學出版領域有著豐富的深耕成果,形成了具有醫學特色的智庫,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出版了48種疫情防控出版物,開放了9個知識服務平台。正是它們的優秀表現,為全國出版社積極響應黨中央號令,開展出版服務樹立起標杆。

重組開放知識資源平台響應觀察

重組和開放知識資源平台服務是抗疫響應的第二種模式。提供知識服務是出版社深化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方向,是面向用戶需求提升出版服務的主要形式。在數字化轉型升級、融合發展過程中,知識服務平台建設越來越受到出版界的認同與重視,尤其是垂直型的知識平台建設,更體現了出版社的權威和實力。

抗疫早期,114家出版社有開放平台響應(20.3%),佔比超過兩成。開放平台182個,平均每家響應社1.6個。開放1個平台的出版社佔七成(70.2%)。知識產權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等5家開放了4個平台﹔人民衛生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開放了6個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開放平台最多,數量都是7個,都集中在東部。

開放平台響應與新推出版物響應兩種模式並不相同,比較四大區域出版社抗疫響應模式發現有兩個特點:一是東部地區兩種響應貢獻均居第一位,北京市、上海市對兩種響應模式有主要貢獻。二是其他3個區域,兩種響應模式的貢獻排序差異互補。出版物響應模式中的響應家數、出版物數量依次為西部、中部和東北部﹔但開放平台響應模式正好相反,響應家數、開放平台數依次為東北部、中部和西部。

平台建設普遍需要較長周期,需要數年搭建並不斷進化,需要擁有自主出版資源,耗費的時間、人力、資金等資源較多,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知識服務平台建設的背后,反映了出版社長期進行數字出版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謀劃、作為與成果。

開展知識資源服務的規模、程度、質量,直接體現了出版治理過程中出版社、行業主管部門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融合發展的成效,也體現了出版行業跟進科技進步的步伐,以及滿足大眾對出版文化不斷增長的需求的響應程度。在這次應急響應中反映出的中央、地方出版社響應差異,以及中央出版社板塊之間響應的差異,提示出版行業要在治理體系上對知識服務更好地進行規劃,知識資源服務平台建設值得進行專題性研究。

新推出版物適應疫情防控閱讀需求

圖2 抗疫主題出版物內容分類

疫情防控出版服務具有明顯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對抗擊疫情有良好知識護航作用,出版物響應有以下3個鮮明特點。

第一個鮮明特點是新推出版物更好地適應了全國抗擊疫情的多層次、全方位閱讀需求。全國出版社已出版的676種抗疫主題出版物,涵蓋了急救治療、防控指導、心理輔導、防疫科普、法律護航、宣傳教育等廣泛內容,向大眾和相關專業領域宣傳正確、權威、專業的防護知識,消解大眾恐慌心理,滿足各種類型用戶群體的防護閱讀需求。

本報告將這些主題出版物分為三大類別,即抗疫指導、防疫科普以及宣傳讀物,再細分若干小類,以便概覽新推出版物的內容分類。經分析整理的676種出版物分類如圖2所示。

防控指導類出版物佔比最高,數量達到156種,多採用手冊、指南、指引等書名,是應對突發重大疫情最緊迫的出版物板塊。文史紀實類出版物佔比第二,有118種。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抗疫簡史》,通過翔實的歷史資料,用直接、權威的事實展現了人類幾千年來同各種傳染病的不斷抗爭,不斷取得醫學史上重大突破的史實。其他類別依次為防疫知識(75種)、心理輔導(71種)、少兒科普(62種)等。

第二個鮮明特點是不同類型出版物不同階段響應的軌跡與黨中央工作重點部署相適配。

第三個鮮明特點是突出本色、扎實內功,關鍵時刻爆發出強大的出版生命力。在疫情防控主題出版中,推出4種及以上出版物的有49家出版社,佔275家出版物響應社的17.8%,出版物佔676種的四成以上(47.6%),在響應出版社中的表現十分搶眼。出版品種在8種以上有13家。

出版物響應5種表現為:一是高烈度集中發力。在關鍵期階段,同一天推出多種題材類型出版物。如中國環境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雲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同一天推出4種,中南大學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同一天新推出3種,顯示出高烈度的快速反應能力。二是高韌度持續發力。在疫情防控的第二至第四階段持續推出出版物,如人民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大醫學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五洲傳播出版社、青島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人口出版社等,持續有抗疫主題出版物面世,人民衛生出版社共推出33種,表現出高韌度的內在功力。三是優勢互補聯合發力。有7家中央社、地方社聯手合作,推出蒙漢版、中英文等指導手冊,多媒體繪本、科普讀物。如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與內蒙古教育出版社、河海大學出版社與大地出版社等,優勢互補,快速行動,新推出版物,這都緣於平時厚實基礎下足的功夫。四是抵近一線傾心發力。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武漢,在“封城”最艱難的日子,武漢的出版社力克時艱,竭盡全力通過網絡進行出版服務,先后有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5種)、長江少兒出版社(4種)、華中科大出版社(1種)、湖北教育出版社(1種)和湖北人民出版社(1種)等出版了12種抗疫主題出版物,將出版服務拉近到救治一線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志願者和確診康復病人。五是支援全球分享發力。進入3月,國外疫情暴發流行,出版社繼續戰斗,將中國經驗翻譯傳播到海外,支援全球抗擊疫情。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的應急響應,尤其是權威指導、以史明鑒、誦唱英雄等選題出版,需要久久為功的深厚出版資源沉澱,包括作者資源、選題策劃生產資源、多樣化調用資源、多層級歷時性傳播渠道資源、數字基礎設施與數字技術應用資源、人財物組織保証資源等,抗疫響應體現了出版社全方位的能力和擔當。人民出版社在2020年1月30日提前推出主題出版物《中國疫苗百年紀實》電子書。這本以紀實文學方式寫成的中國百年抗疫史,生動講述現代中國在“防疫戰場”上的代表性重大事件與人物,從特殊角度展現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接力出版社與黨建讀物出版社合作的《鐘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利用形象的插圖展現出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故事,為激勵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積極進取提供榜樣。這類出版物的共同特點,不是倉促確定選題策劃,而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澱醞釀,選題的積累深度、厚度顯示了出版人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獨到的專業功底。

處在疫情中心的湖北出版人也交出合格答卷。在武漢“封城”的艱難時刻,出版人克服重重阻礙,快速調動專家作者資源,第一時間為湖北人民提供強有力的抗疫知識支撐。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緊急編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網絡試讀版於2020年1月23日全網發布,迅速在微信群、朋友圈得到廣泛傳播。這反映了該社平時在醫學出版領域深耕,積累轉化了豐厚的優勢資源,方能在戰時爆發出強大的出版生命力。

出版物表現形態豐富

圖3 抗疫主題出版物表現形態

在抗疫主題出版中,出版社各顯神通,依據自身積累的資源和數字出版能力,邁向多種融合出版新形態。

抗疫主題出版中頻現“一個內容創意、多種產品形態”的出版物,基於雲端的“雲上協同、網上互動、屏上閱讀”融媒體出版服務得到體現。疫情防控期間成規模、集中式推出數字化出版產品的特征非常顯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有正常的紙書印制生產需重啟恢復﹔另一方面,表明出版社策劃生產數字化產品的能力和用戶數字化體驗的接受程度都在提升,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體現出融合發展的實效。抗疫主題出版物的表現形態如圖3所示。

將抗疫主題出版物劃分為紙質版、數字版和紙數融媒體版3種類型,純數字內容或者紙質書鏈接數字內容的融媒體出版物,已經佔到新推出的出版物的70%以上,這個比例遠遠高於平時。出版物表現形態有5個新特點。

電子書技術應用已嫻熟。

電子書的數字化版式流式結構已經為出版社所駕馭,是出版社比較得心應手的產品形態。電子書是佔比最大的出版物形態,共244種(佔比36%)。由於疫情突發,出版社要以知識信息的出版節奏跑贏疫情傳播速度,要求出版社不能固守成規,必須以最快速度、最便捷方式進行傳播。快速響應階段,幾乎所有的出版社都率先以免費數字閱讀形式在互聯網上發布內容,以電子書形態出版則是許多出版社的首選。

電子書的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恰好符合這次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的需求。防疫指導類出版物要與時間賽跑,要盡可能快地粉碎網絡上四起的謠言,向公眾傳達更准確的防疫基本科學知識,而紙質書形態的“指導手冊、指南”,需要經過印制流程,印發之后才能到達公眾手上。電子書很好地解決了紙質出版時效性差的問題。與此同時,以往隻精耕細作出版紙質書的出版社,也在應急響應中打破以往的出版流程,快速組織策劃數字出版物,如上海大學出版社推出的《大學生健康指南》僅以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是該社首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書。

有聲讀物迎合閱讀新習慣。

聲音傳播知識,聲音更傳遞關愛,融合出版有聲讀物已成為繼傳統電子書之后數字閱讀領域的新潮流,有眾多生活工作場景,有強大用戶群基礎,在抗疫戰斗中潛力被再次挖掘放大。疫情防控期間傳統圖書市場用戶消費能力大幅度下降,有聲讀物主題出版物的下載量和使用量則溫和增長,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有聲讀物銷售情況也持續向好。

疫情防控期間,各音頻平台與出版單位積極開展版權合作,充分顯示出有聲書作為移動新媒體傳播的廣泛影響力,寧波出版社的有聲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28問》在各有聲平台的總點擊量達到20萬﹔中國盲文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音頻版,不僅讓視障群體詳細了解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掌握正確防護知識,而且在消除視障群體的恐慌情緒方面更具有重要意義,音頻版發布以來,在各地視障群體微信群、微信公眾號中轉發、引用超過500次。

有聲閱讀滿足了人們碎片化生活下的多場景閱讀需求,也讓閱讀的定義得以延伸,成為數字閱讀的新生力量。

科普動漫繪本滿足少兒疫情防控需求。

面對兒童群體,豐富的出版物能更好地加強孩子們對疫情的認知,有46家出版社採用繪本,出版紙質、音頻、動漫等形式的出版物,用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世界場景和認知眼光,幫助孩子們學習了解疫情防控知識。東方出版社《給孩子的病毒科普圖鑒》、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媽媽要去打怪獸》等,多形態引領小讀者理性應對疫情。電子工業出版社的有聲繪本《阿干必勝》已被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選為11本中國原創抗疫童書之一,陸續被譯為10種語言,給數以億計的世界兒童免費閱讀。

增強現實(AR)、移動技術加持。

AR技術、新形態的移動端H5電子書在抗疫出版物中也有應用。2020年2月上旬,河海大學出版社與大地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等融合AR技術出版《防護知識挂圖》,調取抗擊疫情的音頻、視頻和3D模型,圖文與現實場景融為一體,讓中小學生隨時接受科普教育。海南出版社制作基於H5的《新冠肺炎預防知識手冊》電子書、《你是我的英雄——最美逆行者》宣傳冊,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后者被“學習強國”學習平台採用並予以推薦。

這類融合出版物需要出版社長期策劃與調研,制作成本較高,因此面世的不多。疫情期間能夠如此迅速出版,離不開出版社平時數字出版資源的積累。融媒體電子書除了傳統靜態閱讀元素以外,還融入了音頻、視頻等動態多媒體元素。此次疫情湖北武漢最為嚴重,為了幫助外地援鄂醫療隊解決醫患溝通的方言障礙,助力武漢及湖北其他地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商務印書館及時策劃出版了融媒體圖書《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包括微信版、網絡版、融媒體口袋書、即時翻譯軟件、在線方言服務、視頻軟件等多種形式。這種增強型電子書不再以文字為主,而是將音頻、視頻、圖片、漫畫等多媒體元素與書的內容結合,是利用文字和多媒體元素共同創作的一種互動圖書應用程序,技術加持出版創意形態非常經典。

疫情防控音視頻出版物也有較好的表現,在文藝作品中加入疫情防控科普知識,引導群眾正確防范病毒。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哈哈曲藝社相聲系列”,可在移動端小程序中收聽、觀看﹔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人民音樂出版社聯合首發《抗“疫”戰歌》﹔上海音樂出版社迅速組建“抗擊疫情出版物編輯突擊團隊”,推出一套音像制品《加油武漢,加油中國——抗擊疫情優秀歌曲選》。以受眾喜愛的文藝形式助力抗擊疫情,歌頌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和有關工作人員的感人事跡,鼓舞戰勝疫情的信心,形式也很新穎。

融合出版物成為數字出版試金石。

抗疫主題出版物表現形態豐富,集中展示了出版社實現融合發展、擁抱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努力,在選題和表現形式上,出版社朝著融合出版的方向邁出大步,收獲頗豐。在抗疫響應中表現亮眼的出版社基本滿足這樣的數字出版要求:融合發展程度和數字出版能力較強,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出版服務,數字出版能力可以滿足海量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這幾項要求能否達成也取決於出版社是否完成數字化專業分工。

抗疫響應中,融合出版物形態成為一塊檢驗出版社融合發展的試金石。已經構建數字化環境的出版社,能夠在內容策劃、平台賦能、營銷網絡等方面實現快速反應,與第三方渠道開展內容營銷時能迅速拿出應對方案,在紙數同步上游刃有余,融合性高。相反,數字化程度偏弱的出版單位,抗疫響應則比較平淡、吃力。

進行全鏈條立體化傳播

疫情防控期間,紙書、電子書、音視頻、有聲書、融媒體產品等一眾抗疫主題出版物快速傳播,直達抗疫需求之地,傳播渠道的多樣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得到很好的構建和檢驗。

傳播渠道已實現多樣化網絡鏈接。

研究團隊發現疫情防控期間,出版社針對不同出版物形態配合不同宣傳渠道的融合能力明顯提升,出版物信息及數字內容傳播的渠道已經矩陣式、網絡化、立體化,鏈接傳播網狀節點路徑復雜,內容擴展傳播效果明顯。

如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疫情防控居家康養健身舞》,可通過下載PDF在線閱讀或通過公眾號推文直接閱讀,還可以通過二維碼識別,或者在微信小程序“鹽道街3號書院”裡搜索,免費觀看配套的視頻。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在網絡上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知識讀本》,隨后又在喜馬拉雅上線了音頻版,紙質版也相繼推出。他們還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知識讀本》用文圖、長圖、H5、小視頻等新媒體產品形式,在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旗下的陝西傳媒網、掌中陝西客戶端等自有渠道進行傳播,僅陝西新華出版傳媒微信公眾號點擊量就超30萬次。貴州出版集團數字出版公司代理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字教材,通過貴州出版集團官方網站、“黔版書業”微信公眾號、貴州數字教育雲平台等多渠道免費發布人教版中小學生教材(電子版),供廣大教師在家備課、網絡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等使用。

疫情期間傳播渠道進一步拓展。

受疫情影響,為保障公眾安全,全國各地一度按下“暫停鍵”,很多出版社在傳播渠道上採取“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策略,除了日常為業界所熟悉的傳統線上線下傳播渠道,這次新媒體傳播渠道的應用也十分耀眼。

人民文學出版社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人文讀書聲”月卡特權,用戶免費領取,開通后一個月內全店作品免費暢聽。廣州出版社《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口袋書:講文明 樹新風 齊參與 防疫情》一書線上線下多渠道發布。線下通過廣州郵政及阿裡巴巴旗下物流渠道派送至各個社區,免費供市民閱讀﹔線上以免費閱讀電子書形式,在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旗下廣州出版社、廣州購書中心、廣州數字出版公司官微以及書香羊城、新花城等新媒體平台上進行推廣,同時讀者還可在公眾號免費閱讀網絡版。

出版社還積極與得到、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平台合作,免費開放大量自有知識資源,傳播渠道大大拓寬。

網端屏多終端內容互通極速傳播。

疫情期間,有不少對於打通網端屏內容的出版物內容嘗試,尤其是基於H5制作的出版物,如海南出版社的系列讀物《你是我的英雄——最美逆行者》《謝謝你,英雄》,均採用易企秀平台制作了H5圖書,這種制作方式便捷且高效,音視頻多媒體融為一體,為移動端閱讀打造。H5的閱讀體驗完全與手機兼容,一鍵式操作,並不需要多少成本就可以輕鬆完成。盡管在閱讀的時長上不夠持久,但跨終端制作到無障礙閱讀的過程,為出版物進行內容互通提供了可參考的方向。網端屏多終端內容互通,在用戶畫像方面,以及拓展出版市場的深度、廣度方面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抗疫主題出版物響應也進一步印証了這種業務模式的優越性,堅持內容為王與移動優先的原則,滿足用戶的實際需要。打通網端屏,推動數字內容產品的開發,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加強渠道新媒體傳播應用創新。

疫情期間,網絡成為人們接觸社會、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其中網絡直播是一種能夠讓受眾獲得參與感、即時互動性最強的方式。出版社利用直播平台使得出版行業線上、線下融合更加緊密,是出版產業鏈上的一大突破。出版社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產生了直播課程、直播賣書、“出版社+新媒體平台”、“出版社+生活服務類平台”等許多生動的模式。

如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等入駐美團外賣,讓讀者可以像點外賣一樣,在外賣平台上挑選圖書並享受送書上門服務,開啟了出版社新銷售路徑的嘗試。

立體化矩陣式傳播效果顯現

立體化渠道不僅是產品信息發布渠道,也是內容展示節點,還是社群互動渠道,加寬加深加長的渠道使出版物的傳播增值。在抗疫響應中,除了為業界所熟悉的傳統線上線下傳播渠道外,這次新媒體傳播渠道的應用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典型如廣東科技出版社,2020年1月23日推出行業第一本抗疫出版物后,迅速擴大讀者范圍和受益人群,在傳播渠道拓展上的波次性、立體化效應十分明顯。該社第一時間授權香港、澳門同行出版香港繁體版和澳門版,2月初該書被翻譯成蒙古文版,藏漢、彝漢和朝漢等雙語版,授權東南亞地區出版英文版和馬來文版,電子書除夕上線,在天貓、京東、當當、博庫等電商平台免費下載量超過100萬冊。該書在出版社微信公眾號點擊閱讀量超過2280萬人次,獲得超過150家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官網等平台轉載或推薦,圖書音頻版在喜馬拉雅、懶人聽書等平台免費發布,收聽量迅速達到2000萬。

同期,《媽媽要去打怪獸》繪本應用新媒體渠道,從選題創意到極速矩陣式傳播,體現出版融合服務。該書選題來自微信文章,推出了中、英文繪本紙質書、電子書、動畫視頻、有聲書等多種形態。由央視播音員免費錄制音頻,作曲人無償提供音頻配樂,配音導演免費錄制﹔市場營銷推廣方案確定由作者、出版社、第三方平台首發,其他平台隨后跟進。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小紅書、抖音等100多家新媒體平台投放,其中音頻版在喜馬拉雅、洪恩故事、蜻蜓FM上線,電子書在當當、京東、掌閱等平台同步上架。視頻在微博發布不到24小時,觀看量就突破10萬次,覆蓋多個群體圈層,多篇10萬+爆文涌現,短短3天內引爆全網聲量,僅微博平台累計播放量就超過35萬次,單條微博閱讀量超過240萬人次。

這些案例展示出讓人為之振奮的出版傳播力,這些跨產品形態與運用多重信息載體的融媒體出版物,預示著未來出版傳播的必然趨勢。

抗疫主題出版物傳播中已經出現先利用微信、微博、官方網站先聲奪人,再由各大自媒體、線上知識服務平台接力的“遞進、多維、立體傳播模式”,利用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多形態信息載體同步發布,全方位展現出版物的內容,也體現了出版數字化融合發展的良性態勢。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對線上渠道的巨大開發與利用需求,線上線下同步性將會更加凸顯,基於移動端的數字出版將成為一種普遍的傳播模式,有助於拓寬出版物的發布渠道,觸及更多的用戶群體。

從出版功能延伸到相關領域服務

抗擊疫情出版服務不僅實現防護指導、防疫科普等功能,出版社還創新了與相關領域合作,延伸出版服務的方式。

“互聯網+出版+醫療”跨界融合創新。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於2020年1月29日上線兼具“科普+問診”功能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識問答》電子版,這本科普讀物不僅普及防護知識,還用二維碼關聯“疫情在線免費問診”入口,讀者隻需掃碼,便能進入微醫互聯網總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義診專區,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答疑解惑,成為基層疾控和醫務人員的得力助手。

“圖書+線上心理咨詢”起到心理干預治療作用。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於2020年1月31日深夜上線《新型冠狀病毒大眾心理防護手冊》電子版,並與作者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及四川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干預工作組專家團隊迅速建立起線上線下聯動方式,推進防護知識宣傳。該書來自防護實際,滿足群眾防護需求,雖然發布時間已是深夜,但閱讀量很快就達到10萬+,在疫情突發早期,很好起到心理干預治療的作用。

“微信多群同步直播”分享抗疫知識。應用“微信多群同步直播助手”軟件,解決了微信單群消息推送的薄弱點,直播助手將直播間發布的信息(包括照片、文字、鏈接、小視頻、微信公眾平台圖文等)同步到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微信群中,大大拓展內容的傳播渠道。江西新華發行集團與北京開卷合作推出了微信多群直播活動,讓作家與讀者直接互動,邀請作者、編輯、作家與讀者共同探討、分享疫情期間心理干預、讀書方式等領域知識。通過微信多群直播模式,不僅讓讀者沉浸在社群營造的文化氛圍,又可以將出版內容一次性覆蓋更多書店,擴大影響力。

開放平台響應呈現“移垂聚”三大特點

圖4 開放知識服務平台類型

快速開放知識資源平台是第二種快速響應方式。疫情防控期間快速開放知識服務平台的主體是出版社,以及出版集團的數字傳媒公司。出版社開放服務平台呈現出一些特點。

移動型應用增長迅速。

出版社的服務應用從固網向移動端遷移。本報告將知識資源服務平台分為聚合型、垂直型和輕量型等三大類型,開放的知識服務平台分類如圖4所示。

聚合型是最早開放的資源平台服務形式,平台佔比為17%﹔垂直型指專注於某一領域或者專業知識的內容資源庫,佔比達到五成以上(53.2%)。聚合型與垂直型在開發時間上是基於早期固網的應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兩類資源平台也可在移動端查詢,實現跨平台應用。輕量型特指移動端興起的知識服務應用,輕量型知識服務平台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在快速開放平台中佔比近三成(29.6%)。像人民衛生出版社“人衛教學助手”、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點讀”APP、人民交通出版社“車學堂”、復旦大學出版社“i學”APP平台、北京大學出版社“北大博雅講壇”APP等都是輕量型的應用平台。抗疫響應中超過50家出版社已經建設了多個輕量型的應用平台,努力跟進從固定端向移動端的遷移,先行出版社作出表率。

垂直型平台更體現出版優勢。

出版社在專業領域建設的垂直型專業知識服務平台,代表了出版業從出版物內容提供商向知識產品服務提供商轉型升級的方向,也是信息技術與出版業深度融合的必然反映。

抗疫響應中有專為疫情防控組織聚合的專門知識庫,如知識產權出版社“新冠肺炎(NCP)防治專利情報專題數據庫”、人民法院出版社“疫情防控法律數據庫”等,顯示出這些出版社深厚的出版資源積澱、扎實的知識服務規范流程建設,最重要的是鍛煉了一批專門的數字編輯人才隊伍,能夠快速重組知識庫並提供應急響應服務。

垂直領域的知識服務平台建設門檻高、周期長,內容權威、應用可靠,因此這些知識服務平台代表了我國在相應領域知識服務內容的最高水平。但是要搭建層次清晰、覆蓋全面、內容准確的知識資源庫群,提高我國知識資源的生產與供給能力,任重道遠。快速開放知識服務平台展現了出版行業的擔當和真實水平,知識資源服務的整體規劃和平台進階,仍然值得進行深入觀察。

從出版社聚合專業資源的角度說,除了官網、官微的宣傳、展示、社群功能外,大部分專門開發的知識資源數據庫(PC端和移動端)都在專業知識服務范圍。疫情防控期間,出版社開放專業知識服務資源庫行動快捷,有關知識服務平台的內容建設、技術支撐、用戶體驗、迭代程度等,都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課題。

空間聚集,中央專業社挑大梁。

綜合來看,中央社以及東部地區在疫情期間快速開放平台響應上表現突出,開放平台出版社、開放平台數量主要都在東部區域。東部區域出版業的內容生產能力與用戶規模,以及數字化程度較高,整體綜合實力最強。在今后的發展中,東部地區應繼續發揚良好的內容生產能力和用戶規模與數字化程度優勢,將數字出版產業作為重點文化產業做大做強,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的龍頭產業區域,在知識服務平台建設方面起到引領作用。

其他區域也有開放知識服務平台響應的典型,如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軌道在線”學習平台、遼寧教育出版社脈望中華傳統文化工程網站、湖南教育出版社貝殼網等。這說明,開放知識服務平台響應和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有關系,亦和各省區市出版社資源積累、發展水平有直接關系。尤其是專業領域知識資源的沉澱和獲取,是建設知識資源庫的糧草彈藥,資源開發建設要耐得住寂寞,堅持不懈、沉澱積累,才能在抗疫斗爭中迅速行動,聞聲響應。

復合出版工程成果賦能抗疫出版服務

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以下簡稱復合出版工程)研發和示范應用進入到尾期,在抗擊疫情中,工程研發技術成果給出版社賦能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初步觀察體現在兩個方面。

助力出版社推出服務響應產品。

復合出版工程技術成果賦能出版社抗擊疫情快速響應的典型例子有兩類:一類是復合工程應用示范單位快速利用復合出版工程研發成果及時賦能。如知識產權出版社在疫情防控阻擊戰早期,加班加點利用專利信息服務和醫藥數據加工優勢,利用復合出版工程XML智能排版系統,一周內快速開發上線了“新冠肺炎(NCP)防治專利情報專題數據庫”,2月3日開始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免費服務。

另一類是工程研發階段同步設置的出版社應用需求單位,通過自身積累與需求探索,促進軟件技術研發。人民衛生出版社是抗疫響應出版社的“領頭羊”,也是復合出版工程出版社需求組組長單位,該社在紙數同步、媒體融合、構建應急出版機制以及后疫情時期出版業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為完善國家應急出版體系及國家公共衛生出版體制機制的構建提供有益參考。

助力出版社穩定復工復產。

抗疫斗爭中,利用復合出版工程成果促進復工復產是第二種賦能。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地處疫情重災區武漢,利用復合出版工程“出版社採編流程數字化創新”示范應用成果,遠程組織編輯隊伍為武漢戰疫貢獻力量。中國農業出版社在示范應用中搭建圖書營銷與公眾號宣傳推廣平台,利用復合出版工程“多元發布系統”的數媒發行平台,利用小程序的靈活特點,擴展營銷范圍。公眾號聯合運營,公眾號內的文章與圖書結合,成為銷售的流量入口,實現閱讀轉化為圖書訂單,多媒體資源和圖書資源同步銷售。

四川人民出版社是“圖書選題及發行分析系統”需求組長單位,在疫情期間,通過線上選題論証,形成獨立的圖書選題報告,編輯據此實現有效選題立項29個品種。中國經濟出版社在疫情期間應用圖書選題與發行系統,在經濟類圖書出版領域進行線上圖書選題論証,累計有20個選題品種立項,在復工復產過程中有序推動圖書出版。

關於復合出版工程成果賦能出版社抗擊疫情的成果,需要進一步進行發掘和傳播。

(本報告由北京印刷學院張志林、劉華坤執筆 北京印刷學院 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實驗室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