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霓裳》:根植傳統 守正創新 呈現中國風的“少年氣”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我國傳統文化是偏愛“老成”或“成熟”這些特質的。但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綿延幾千年未曾“斷流”,其自身必然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活力。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從來不乏“少年氣”,也不乏對“少年氣”的推崇與贊頌。
古裝劇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最主要的講述者和闡釋者之一。對古裝劇而言,獨辟蹊徑去發掘這些傳統文化中極具魅力卻久被忽略的特質,不僅有利於讓觀眾眼前一亮,也能幫助人們換一個視角來審視、理解傳統文化,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湖南衛視正在熱播的《風起霓裳》恰恰是將目光對准了“少年氣”。故事所聚焦的時代正是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繁盛、昌明、活躍的大唐,劇中幾名主要角色在時代風起雲涌中身世浮沉,他們滿懷抱負、不屈不撓、拼搏進取,呈現出極具中國風氣質的“少年氣”。
少年意氣:一片家國情懷
我們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為己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重要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中國風的“少年氣”必然少不了一片家國情懷。《風起霓裳》中,這樣的情懷體現在眾多人物身上。不論是士人出身的裴行儉,還是身為貴冑的李治等角色,之所以能夠一出場就讓我們感到蓬勃向上的少年意氣,就是因為他們身上彰顯著一腔為國為民的高遠情懷。
劇中,裴行儉與李治在酒樓初見,二人表面品酒論詩,實則針砭時弊,兩位意氣風發的少年人一見如故,在二人相互激賞的探討中,科舉改革的政治風雲已悄然醞釀。及至琉璃和裴行儉被卷入波譎雲詭的朝堂紛爭,在險象環生中,他們從未趨炎附勢、屈服妥協,而是在堅守正道的同時,憑借智慧化解危局,一步一步地將自己的理想變為現實,這個過程被不少觀眾評價為“燃”,便是源於它回應了我們內心中對少年氣最原初的定義之一。
少年氣,就是將個人前程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在為國為民中彰顯操守、活出精彩。
少年銳氣:一腔熱血激情
少年或許會沖動、會魯莽,也會因為這些走彎路,但正是因為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才能讓人熱情、勇敢、張揚地去對抗不公平、挑戰不可能。
《風起霓裳》中,年幼的琉璃母親被害,無奈之中倉皇離家,一介柔弱孤女在逃生之時尚且不願牽累旁人,及至長大,她更是從未放棄尋找線索,希望能為母親安氏平反,還母親一個公道。對於自己所熱愛的制衣,盡管想要堅持下去阻力重重,可她即便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依舊果敢無畏,開播至今未曾言一句“放棄”,終究沒有辜負自己的天賦與心血。
裴行儉在拜師蘇定方的劇情中,先是慨然陳詞,后是主動展示射藝,雖然在命運的捉弄下一時未能夢想成真,但那份毛遂自薦的自信和氣勢,還讓不少觀眾贊賞。隨后,面對“ 不得踏入寺門一步”的考題,他飛身入寺,一路飛檐走壁,守在房梁上等待蘇定方,個中的機敏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毅,讓不少觀眾莞爾一笑。
少年氣,就是對責任和正義的堅守,用熱血無畏詮釋青春。這股鋒芒銳氣,不該被歲月消磨。
少年志氣:一副赤子心腸
無論儒家文化所謂的“正心誠意”,還是老子所提倡的“抱朴守真”,中國傳統文化始終對人性的本來面貌充滿信心,認為我們在本質上都有著向善的無限可能,隻要能夠回歸本質,就能在向善向上的道路上獲得無窮的生命力。而少年,無疑是我們最接近那份本真的人生階段。“少年氣”意味著對正義和善良的本真信念,其善行義舉最為質朴純粹,更多是出於一副與生俱來的赤子心腸。
這樣發自本真的善行,也正是《風起霓裳》高光呈現的重點:在與小琉璃初次見面時,裴行儉就反復打回小琉璃搖出的下下簽,隻為給這個素昧平生的小姑娘更多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琉璃的干爹孫德成,與安氏和琉璃並無親緣關系,卻因為一份囑托,在安氏遇難時冒死保住小琉璃,並用心相待,將她教養成人﹔小順子本與琉璃非親非故,但二人之間的友情互動和相互照應也令人動容……這種初心不改、擇善固執的少年志氣,讓不少成年觀眾感動不已,重新燃起對自己、對他人的信心。
根植傳統,守正創新,深入挖掘、呈現出充滿中國風的“少年氣”,《風起霓裳》為古裝劇的破舊立新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路。作為創作者,既需要一顆“誠心”,對於傳統文化保持審慎敬重﹔更需要一雙“慧眼”,將其中的精華養分發掘出來,使之與現代人的思維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這樣才能不受刻板印象所局限,創作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李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