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8期

全媒体环境下广播评论的创新途径

陈 旭

2013年11月18日11:17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在新媒体环境下,改进和创新广播新闻评论,扩大其舆论影响力,是当下广播内容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广播新闻评论的优势和不足

相比报纸评论、电视评论和网络评论,广播新闻评论在文字力度、呈现形式和逻辑工整性上都没有太大优势,它最核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新、快、活”三个字上。新,广播不间断、随时随地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就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广播甚至能现场连线记者以口述的形式即刻发表评论,传递最新鲜的观点;快,广播评论简捷明快,口语化的表达虽说会让人记忆不深,但在当下依然能让受众很自然地接受,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活,广播新闻评论没有严格的文体、文风限制,表达直接、语言平实,从题材和形式上更贴近受众。但要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原有事件的分析上,还必须联系事物发生的各要素,剖析事件根源,预测事件的走向和趋势。广播新闻评论也一样具备这种特性,广播要突出自己的传播特性和优势,才能做好前瞻性的评论报道、增加新闻价值。

广播新闻评论在不断“求快、求新、求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情绪有余、逻辑不足。广播评论有时来源于主持人的即时发挥,这会造成对事件判断不够全面,有所偏激,没有明确或成熟的论点论证,仅凭一腔热血一吐为快,不能真正以理服人。二是观点和论证陷入套路。很多广播新闻评论的撰写者由于自身阅历和专业素养等原因,容易就事论事,未能触及问题实质,不能旁征博引地从类似现象中发现规律性,造成评论单薄,缺乏厚重感和纵深感。三是不少广播新闻评论较为随意,多以质疑和抨击为主调,建设性和参考价值不足,开不出“药方”,正能量不足。

二、广播新闻评论的创新途径

广播新闻评论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突围,做到正当、得当、恰当发声,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是平衡严肃性和贴近性,切实改进评论文风。评论,与一般性的报道相比,在语言表达上以深度和力度取胜,行文工整带有一定的严肃性。但广播新闻评论不同于报纸评论、电视评论,它有着求新求快的特点,往往是针对社会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迅速感知并快评,所以在语言上力求简洁中听,便于听众接受。改进广播新闻评论的文风,首先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有效回应群众关切,“说实话、说新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广播新闻评论在选题上要切中群众最关心的民生话题,在表达上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找到一些同类事件间的关联,“浅出”是用最平实、最形象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其次,要尽量使评论语言生动鲜活。平时,我们接触到的新闻评论,所涉及的观点多具有针对性,政治性意味较浓。广播节目大多瞬息即逝,所以要尽量口语化,评论也是如此,可以适当吸收文学的特点,增强评论的感染力效果;让语言在兼具通俗化特点的同时讲究力度、深度,体现人文色彩。语言整体上要平和,不夹枪带棒,不软弱无力,在平和的语言形态中,使听众得到信息和观点。广播新闻评论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将人文关怀传递给听众,做到“笔锋常带感情”。评论常常是有感而发,要求评论者有正义感和对世事的热情,如果漠视公众的生活现状,只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评论就会带着官样,没有生活。再次,广播评论要融入全媒体时代,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学会网络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要有自己惯有的评论风格,保持应有的严肃性和风格化。特别是面对一些网络热点和社会焦点话题时,要准确拿捏评论的语态,做到友好不讨好、亲和不迎合、对话不对抗。

二是平衡自主性和参与性,切实提升评论效果。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受众在媒体选择上的主动意识。受众早已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传播者,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主动参与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对广播新闻评论的启示是,要扩大受众的参与性。最近,新华社提出了“记录新闻报道的我时代”的概念。“我时代”表明,有 82年历史的新华社已经从报纸、电视、网页扩展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显示屏上。“我报道”客户端分成四个部分,“我来爆料”、“我在现场”、“我来解读”、“我的观点”,将草根声音融入专业的传播,第一时间呈现中国的政治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热点,原汁原味地展示思想和意见交锋。浙江卫视首创的互动评论栏目《新闻深一度》,大胆创新,在节目中设置了公众评论员版块,广泛征集有思想、有见地,又较为理性的草根群众参与节目,是对打通官方、民间两个舆论场、融合共建舆论发声平台的一项有效尝试。同样,广播新闻评论也可以借鉴这样一种群众参与模式,主动策划热门话题,从短评、快评开始,吸纳草根声音,让广大听众有一个阐释意见、发表观点的平台。

三是平衡大众性和独创性,切实提高评论个性。作为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一定就是你要批发的观点,体现节目的价值观,绝对不能仅仅是多元观点的呈现,在多元观点呈现的同时一定要有你自身的引导,即节目“个性”。 对于广播节目而言,“个性”最主要是体现在主持人身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很多时候主持人就是评论的撰写者,主持人的观点就是节目的观点,主持人的态度决定了节目的态度。所以,我们要着力培养有思想、有观点、有态度的广播评论主持人。近几年,浙江电视界出现了像《新闻深呼吸》舒中胜一样成熟稳重、思想深厚的评论主持人,也有像《九点半》涂磊一样充满激情、言辞犀利年轻评论主持人,还有像《新闻深一度》李晗那样充满知性、理性的女性评论主持人,但广播界的评论主持人队伍尚处于起步阶段。打造广播新闻评论主持人,关键是要培养、铸造他们的个性,让他们风格各异,或机智幽默,或儒雅大气,或稳重老练,或活泼生动。只有主持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新闻评论才会有独特的气场、独有的个性,有的诙谐,有的严肃,有的辛辣却不乏中肯,有的表面轻松骨子里却一针见血。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尊重个性的同时,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还要把好评论的政治关、导向关,做到既不为吸引眼球而“失态”,也不为消极回避、片面迎合而“失仪”,真正发挥广播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将善意、理性、建设性的媒体意图传递给广大受众。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编室)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