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10期

关于“敏感性科技新闻”的把握与引导

杨雨后

2013年11月18日16:41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所谓“敏感性科技新闻”,意即发生在科技领域里的重大而非常态科技事件,在传播中会对受众心理、社会认知或政府决策、民生安排发生重大影响。比如,地震讨研信息、行星撞击地球预言、转基因食品争论等等。对敏感性科技新闻处理稍有不慎,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在工作实践中,我认为,把握“敏感性科技新闻”有以下几点原则:

一、重科学价值,轻眼球价值。面对有眼球价值、甚至可以有广告来源的所谓“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宣传时,必须以质疑的眼光进行求证,坚持科学价值。一些媒体为吸引眼球,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将科技新闻搞成“花边新闻”,哗众取宠。比如炒作风水大师走进大学课堂,引发媒体风水热、引导受众追捧风水大师,使得从官场到民间风水迷信盛行。这时严肃的科技传媒就应主动负起责任,正本清源。我们组织了整版的“科技时评”,对所谓的“风水学”作破解式的科普报道,为读者答疑释惑。又如,某商家为推销高价孕妇衫,宣传孕妇受到电视电脑屏幕辐射,会生产畸形婴儿,以此吓唬公众来赚钱。为提高市场可信度,该商家与本报接洽,想在本报做“科普广告”。但在科学性面前,我们不得不谨慎,派记者去有关科研单位采访,用科学说法来证实电视电脑辐射对孕妇的影响和孕妇衫防辐射的真伪。结果,专家的科研数据否定了商家的一面之词,我们也就坚决地拒绝了“科普广告”。

二、重科学判断,轻站队姿态。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背景下,常常有某些科技以外的因素,导致有人利用科技进行某些理念的推行,一旦编辑带着习以为常的观念自觉站队,就有可能违反科学性。比如,近期各媒体传播“棱镜门”事件当事人斯若登透露:当年美国登月是假,苏联才是第一个登月者。当时,本报微博编辑看到这则消息,不假思索就转发了。他的判断逻辑是这样的:历史上就有质疑——斯是美国机密知情者——揭露美国造假灭其霸权威风。该博转发1分钟后,我们凭科学史常识,就发现这是一个错误,5分钟后求得中国军事科学家的评论,立即作了纠正。

三、重科学实证,轻预言说法。如在转基因食品问题上,国内对此的评说,常常争锋相对。有些言论大腕,将推广转基因作物提升到灭绝人种的危险。一些媒体也委婉地发出了一些怀疑的声音。对此,科技传媒该如何发声?我们对反对意见进行了逐条研究,发现大多是不经权威机构调研证实的传谣,逻辑不清的预测推想,都违反了科学实证的原则。因此,我们针对反转基因潮流,发科学时评,发理性客观的声音,坚持了我们对科学认识的一贯立场。

此外,我们在把握“敏感性科技新闻”方面,还注意三个差别,即:内部学术报告、报刊与公开出版物有别;面向专业圈专刊与面向社会大众的传媒有别;面对不同地域的敏感与非敏感有别。比如地震新闻,在专业范围内,专业人士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详细分析和争鸣,包括发表预测意见。但是,地震新闻、疫情新闻、灾害气象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纪律,这也是讲究科学性的严谨态度。

(作者单位:科技金融时报)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