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10期

让重大主题报道回归新闻原点

——浅析衢州日报“中国梦”报道

陈智勇

2013年11月19日10:36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中国梦”报道是近期各级党报的报道热点。怎样报道才能引起读者兴趣和关注?衢州日报打好内容创新、版式创新、文本创新等“组合拳”,力求让重大主题报道回归新闻原点,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一、从历史切入,让梦想照进现实

衢州有许多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生命。1949年4月中旬,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于衢州东门郊外而壮烈牺牲的江文焕、林维雁、李子珍、王多祥、郑南轩、高寿华男最为衢州人所熟悉,被称为“血洒黎明的衢州六烈士”。六烈士中林维雁的事迹曾被拍成电视剧《血洒黎明》,更是广为人知。但许多人不知道,林维雁在担任老师期间,曾向学生布置过一篇著名的作文《梦游新中国》。衢州日报在筹划“中国梦”报道时,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这组报道从历史切入,以烈士的梦想为起点,拉开报道高潮,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策划,衢州日报在纪念衢州解放64周年之际,特别选取林维雁坎坷革命路部分进行精编,以一个通版的形式推出了特刊——《林维雁的中国梦》。编辑在“编者按”里特别提到,推出这篇报道是告慰这位衢州籍革命先烈,同时激发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进。

二、新闻观察点:描述衢州人追梦的乡村样本

新闻的源头在基层,中国梦的根基在百姓。说到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只有一个个普通人的梦汇聚起来才能成为伟大的“中国梦”。

那么乡村百姓怀着怎样的“中国梦”呢?他们在追梦路上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衢州日报决定结合“走转改”活动,建立一个以“中国梦”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观察点,通过采编人员对这个观察点的“解剖麻雀”,呈现衢州普通百姓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追求。

我们把观察点选在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乡是传统的山区乡,各方面还都处在经济转型的艰难跋涉中,它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衢州社会经济人文的各种变迁。作为钱塘江源头,衢州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黄坛口乡作为衢州饮用水取水口,村民们要从砍树者转到惜树、赏树者的角色,那么,他们在“依山不能靠山,傍水不能捕鱼”的困境中如何实现农民增收?对“中国梦”,全乡上下有何想法,在实现这些梦想中正经历怎么样的奋斗?

6月25日,衢州日报“中国梦”新闻观察点在黄坛口乡挂牌,当天衢州日报记者编辑共10人分头深入黄坛口乡进行采访。7月1日建党9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衢州日报推出了以“梦在心里,路在脚下”为主题的“中国梦——最美衢州梦”特刊。特刊采用画轴式的版式设计,选取了“中国梦”的七个田野故事,用现场新闻形式,讲述了七个带着泥土芳香的“百姓梦想”。稿件语言生动活泼,有血有肉,配上本报评论员写的评论《中国梦 百姓的梦》,使特刊“实干圆梦”的主题有血有肉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三、现场新闻加动感图片:记录追梦者的文本创新

重大主题要让人关注和喜爱,文本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衢州日报通过特刊在“中国梦”报道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之后,从6月中旬开始,系列报道把落脚点放在了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六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上来,推出了“中国梦——最美衢州梦”专栏。专栏紧密联系衢州改革发展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生动反映全市上下干实事、抓落实,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衢州的新实践。这样的宏大叙事如何表达?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现场短新闻+现场图片+微评论”。

6月17日,衢州日报在一版推出了“我们一起在追梦的路上”大型系列报道,第一组报道组织了8篇,紧紧围绕“水”、“绿”生态做文章。带头篇《汩汩清水润民心》,报道黄坛口水库九龙山取水口的这一民心工程,恰如“汩汩清水润民心”。第二篇《拆围透绿城更美》,以百姓生活环境作为切入点,反映衢州创建森林城市的梦想。每篇“现场见闻”均在700字以内,以记者走访、实录为主,短小而不单薄,读之有如清风扑面。专栏还通过衢州新闻网与读者进行微博、微信、微评论互动,让衢州百姓更理性了解、支持市委、市政府“三改一拆”、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等中心工作,同时也积极反映、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组稿件还值得一提的是,图片的运用既讲究新闻价值,充满动感,也很唯美。同时,细节处理也颇具匠心,比如《汨汨清水润民心》标题,专门请资深书法家题写,采用书法体印刷,引人瞩目。

(作者单位:衢州日报)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