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2013,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美丽”与“哀愁”

2013年12月22日15:0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2013,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美丽”与“哀愁”

  新华网杭州12月22日专电(记者段菁菁)2013年,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到闯关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再到当下热播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些当红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赢得了高收视、高收入,还在一段时间内迅速成为全民讨论的社会话题。

  热闹喧哗的背后,2013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历经了怎样的“美丽”与“哀愁”?

  2013年,真人秀节目有多火?

  真人秀节目在2013年究竟有多火?从收视率数据或可管中窥豹。

  据央视CSM48城市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在全国8档收视率破4的电视节目中,《爸爸去哪儿》第10期、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第8期、《我是歌手》总决赛、《快乐大本营》“爸爸专场”这四档节目是真人秀或与真人秀有关的综艺节目。

  此外,音乐类节目在真人秀的“战场”中从不缺席。1月,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打响了2013年音乐类真人秀的第一枪,随后,从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再到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和江苏卫视的《全能星战》,再到央视的《梦想星搭档》,音乐类真人秀几乎做到了全年“无缝衔接”。

  然而,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经过一轮又一轮密集“收网”后,音乐选秀节目迎来“资源荒”。似曾相识的评委、草根或明星选手、赛制以及同时打出的音乐牌……眼花缭乱的音乐选秀节目让人觉得一种井喷时代后的“竭泽而渔”。

  进入下半年,《爸爸去哪儿》横空出世——自从开播以来,五对明星父子在节目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而这种热度也成功转换为除蛇年春晚之外,2013年中国综艺节目的最高收视率。

  《爸爸去哪儿》制片人谢涤葵认为,某种意义上,《爸爸去哪儿》代表着中国真人秀节目从选秀类向日常生活类的转型。《中国好声音》总导演金磊认为,真人秀节目将成为未来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真人秀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制作团队对社会观察的视角是否足够宽广、足够切中社会的要害。”金磊说。

  后“限娱令”时代,谁才是“中国好节目”?

  然而,当下所有热播的综艺节目大都绕不开“原版引进”的功劳,但洋模式被“买光”后,我们该怎么办?

  谁也没料到,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的异军突起,缓解了业内对于“原创”的焦虑。7、8月,河南卫视、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原创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和《汉字听写大会》。与模式节目相比,这两档节目没有华丽的舞美包装、明星大腕的捧场,却凭借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收视率持续走高,并引发人们对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歌唱类选拔节目调控措施的出台,在客观上推动了原创节目形态的开发,更多文化类、创投类的新鲜血液开始被注入电视荧屏。

  此外,针对网络时代很多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层出不穷的现状,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让观众看到现实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江苏卫视的《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则将创业、闯关、环保结合在一起,用公众人物的参与带动观众的热情。

  “这一年,对于原创来说,‘限歌令’和加强版‘限娱令’的出台,确实间接起到了对原创的保驾护航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开始意识到,要寻求差异化的生存空间。”北京大学教授陆地认为,电视行业不仅要在不同领域内实现不同主题、内容、类型的差异化,而且要深耕细作,在同一领域内探索差异化创新,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季播”来得很凶猛,“周播”仍是持久战

  2013年,是中国电视季播节目的“元年”。在广告商的助推下,大型季播节目大干快上,呈现出了大制作、高成本的大片水准。然而,在市场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季播节目的集体爆发会不会演变成一次大跃进?

  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一“担忧”。据中国文化传媒数据咨询服务机构泽传媒透露的数据显示,9月全媒体卫视综艺10强中,前三甲均被老牌常态周播节目占据,而综艺五强中也仅有第二季《中国好声音》入围。

  业内有一种说法,五千万的制作费用是一个分水岭,除了拼舞美、音响,身价飙增的明星资源抢夺战,让季播节目成本已趋天价。

  只为一季寥寥数期的节目,动辄过亿的投资值得吗?其实在业内眼中,大投资的季播和小投入常规周播似乎在维持一种平衡:大投资负责创造知名度,但真正挣钱的,往往还是成本较低的常规性节目。

  “直到今日,如《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等常规性的周播节目,成本都不高,一期节目也就投入四五十万。”湖南卫视制片人罗强良说,常规周播节目有稳定的收视群,群众基础广泛,更有利于动态收视率的积累。

  “而季播节目往往容易陷入大跃进误区,要知道大成本制作并不一定是财力上的大投入,但一定是智力上、能力上、心力上的大投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孙振虎说。

  尽管“季播凶猛”,但市场的认可与接受仍需时间。业内预测,2014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重头戏仍在常规的周播节目,而季播节目将经历节目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形态的转变,并逐渐完成“羽化”的过程。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