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1期

“大音希声”

电影《百团大战》奇观化效果的叙事建构与话语诉求探究【2】

蒋梅梅
2016年01月18日14:26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三)虚实相间,扬抑有致

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一切脱离实践基础的文学或电影作品都无法实现传播效果的规模效应,因此对历史尤其是重大革命题材的改编重组,必须尊重史实,严格遵守“大事不虚”的创作原则。为了还原真实而客观的历史空间环境,史诗般地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战争,《百团大战》的导演和编剧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该片的服装、道具、场景都是基于真实资料精心选择和制作的,银幕登场的所有重大人物与事件都是有史可查的。从三八大盖到装甲列车,从军服装备到战火硝烟,从人物塑造到语言动作,特效团队都力求在细节上复原真实的百团大战,日式掷弹筒、国军PAK37战防炮、八路军的辣椒弹以及被破坏的枕木铁路等反映当时敌我双方军备实力差异的特殊道具皆经过专业设计和考究;同时为确保取得恢宏逼真的爆炸效果,剧组还对故事实际发生地的环境和土质进行了考察和采样,因此“黄崖洞保卫战”中呈现了当地一线天和白石灰土壤的奇特景观,而“关家垴战役”则突显了当地空灵的山脉和沙黄的地貌。这些高低错落、动静相宜、疏中有密的美术置景与叙事表达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增强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与临场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尽量减少了口号式言论,且实事求是地还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强大凶残以及给我方带来的惨重伤亡,没有出现雷剧、神剧的荒诞情节与无底线迎合市场的娱乐化、媚俗化走向,体现了对历史和观众负责的严谨态度。

艺术源自生活,但又绝不是生活的翻版。艺术的内在特质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决定了抗战题材影视剧必须经过高效的加工改造,才能走出纪录片的传播被动性局面,焕发无穷魅力。这就要求编剧在尊重历史背景与重大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不拘小节”的二度创作。为使影片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看点,《百团大战》虚构了“姚尚武”这一角色,他的出现既成了贯穿剧情终始的一条主线,又见证了那个年代个体投身抗战的思想感悟历程。类似虚设还有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殉难前用手扶正身边战死士兵的军帽以及西营坞战役中伪装“汉奸”去侦查敌情的老班长角色等,这些二度创作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动人。此外,影片还与世界接轨,借鉴了好莱坞的表现手法,如剧中出现的大全景式航拍,镜头的极速推进,快节奏的剪辑,弹道的声效创作,这些场景与技术的虚构使影片整体上气势恢宏,细节处丰富多彩,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震撼力,保证了大片的高品质特征,深度吻合了年轻族群的观影情趣。

真实与虚构的结合,构成了这部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的重要特点。真与假是艺术本质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矛盾、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着艺术创新和发展。《百团大战》是源于“真”成于“假”的范例,为艺术创作、艺术出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造悬念,激发观众心理共振

电影悬念特指观众在观影时受故事情景中不确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或与期望等待等正向度情感相关,或与危险恐惧等负向度情感相联”,是创作者通过某种叙事技巧在虚构叙事性文本中预先隐藏或强调某些特定信息所引起的。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悬念承担着调动受众观影心理、兴趣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阻挠因素”成为电影悬念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一般地,编剧和导演都会根据现实或潜在的可能性,适度增设阻挠人物角色实现目的的情节尤其是危险信息,以形成跌宕起伏的故事序列。《百团大战》的“奇观化”观影效果与设置的诸多悬念紧密关联,如“娘子关战役”中,敌我双方在扳道岔上反复抢夺和拉锯血拼瞬间出现的险象环生,“西营坞战役”中,老班长等人顺利通过第一道关卡后遭遇的突然拦截与偷袭炮楼时全盘计划的险些泄露,以及“关家垴战役”中,彭总赶赴前线途中遭遇日军黑森骑兵团尾随与最后炸药包起爆时导火索的断裂等。这些融合着对比反差或时空处理的悬念叙事通过电影镜头独特的视觉聚焦,与幽昏微暗的画面色调交织在一起,扣人心弦,为观众孕育出“非凡”的观影体验。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