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1期

“大音希声”

电影《百团大战》奇观化效果的叙事建构与话语诉求探究【3】

蒋梅梅
2016年01月18日14:26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二、话语诉求:电影塑造奇观影像的“灵魂”依托

作为大众文化的特殊载体,电影本质上并不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按照主体的思想“构造”和传播客体的对象化活动,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观念世界的印痕。当代电影往往通过塑造丰富、震撼的影像奇观以完成叙事,在观众的视觉享受和同声呼应中实现文化政治话语的输送与渗透。在电影《百团大战》中,导演充分运用影像叙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其“灵魂”隐喻的完美表达。

(一)致敬英雄,缅怀先烈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漠视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百团大战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在国家危难的严峻关头,他们用鲜血和胜利唤起了民族的觉醒,用牺牲向侵略者宣示了不惧淫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在影片中,导演以艺术手法成功塑造和再现了那些在战争中舍小我、为大我的英雄形象,尤其是通过放大小人物的特写方式,集中诠释了先烈们前仆后继、永不屈服的伟大精神,如“娘子关战斗”中舍命夺取扳道岔的无名战士、“关家垴战斗”中为使彭总摆脱凶险单骑冲撞日本骑兵的“哑巴”等,这些充满真实感的英雄群像让电影实现了“走心”的沟通功能,深深感染了观众。7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乏时尚偶像,但也必须不忘致敬和缅怀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献出生命的英烈们。

(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百团大战》导演和编剧在建构影像叙事时格外注重突显画面影调与色调反差,如剧中战斗场景多用暗调而百姓活动画面则以明调为主,通过视觉效果的强烈“对抗”烘托出战争的血腥残酷,尤其是“姚尚武”与“梁山”之间圣洁含蓄的战地情及太行山军民互助静美场景的特写,更深度刻画出战争对人类感情和温馨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影片通过这些精心设置,向世人隐喻地表达了“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时代心声。

结语

作为一部战争片,《百团大战》实现了抗战电影与市场机制的成功接轨,获取了票房和口碑的双线飙升。它的成功充分表明,在视觉文化时代,面对国外大品牌电影压境的紧张情势以及国内影院放映环境与设备日臻完善的现实,墨守成规、小成本投入的制作理念与行为必须抛弃。一部优秀电影,必须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意制胜,科技支撑”的新型创作原则,追求叙事性与视觉性的协调统一。主旋律只有插上美旋律的翅膀,才能在受众市场落地生根,实现规模化传播效果。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