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6年第1期

影像意义系统中韩媒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2】

——以《超级中国》的热播为例

鲍高齐
2016年01月18日14:55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二)内涵解读:影像背后的中国霸权形象

麦茨曾说过:“影像的内涵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符旨推动符征,然后加以超越。‘动机之超越’这一概念也许是用来定义所有的电影内涵的。” 在指示意义的过程中,语意表达的动机是由视觉和听觉的相似性来支撑的,我们通过影像的视听还原实现了表达事物表层意义的目的。但是当一个视觉的或听觉的形象被放置在一个主题述说的过程中,它会发展出比其自身更多的价值,产生出更多的其他意义。内涵意义是在自然体现的表面意义中,通过想象、理解而形成的转意,在可视的影像背后,人的知性、社会观念和文化观念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超级中国》片头动画中,一条金色的龙快速飞过布满红旗的古城墙,速度之快以致古城墙砖瓦动荡;随着龙的快速移动,中国版图渐渐浮现,接着占据大半屏幕的五星红旗在中国版图上随风飘扬,在屏幕上映衬出了大片红色。而背景音乐则是短促有力、节奏紧快的鼓点乐,伴随着动画中金龙飞过的节奏而律动。如果单纯在电视屏幕上呈现这些物象,人们不会有太多的想象,而一旦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其内涵意义就显现出来。在外国人眼中,龙的形象、古城墙、中国地图代表的就是中国,五星红旗的红色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执掌的红色政权,快速移动的金龙象征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古城墙的砖瓦动荡又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相关联,背景音乐中的鼓又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在讲述中国崛起的主题下,这些物象成为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定符号,传达的是一种中国迅速崛起、走向霸权的信息。

片中还运用动画演示中国东风—21导弹轰炸美国航空母舰的情形,展示中国研制的多款高科技武器装备,包括各类型号导弹、潜艇、歼—31隐形战机;借中国正常的军费增长来无端猜疑中国的军事意图,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公布越南方面拍摄的中越南海冲突影像,中国在南海建设人工岛屿的情况,并采访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借其之口称“中国有统治南海的意图,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对南海周边国家进行威胁。”而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制作者也是站在日本方面,称钓鱼岛为“尖阁列岛”,是清日战争后日本占有的领土,把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声明看成是中国为了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欲强行侵夺钓鱼岛。不仅如此,还把习主席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梦”过度解读为“极具煽动性和好战性”。这些影像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大量在片中出现,塑造了中国在政治、军事上的霸权形象。

(三)创作手法:“认知的真实”遮蔽“现实的真实”

纪录片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需要遵循真实记录的原则,真实性可以说是纪录片的生命。但是,如何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去呈现真实又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从哲学层面来看,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世界是脱离人的精神而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但是,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纪录片就应该把摄像头对准现实生活,以此方式获得的影像呈现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直接电影。而在有“世界纪录片之父”之称的格里尔逊看来,纪录片应该是“对真实事物做创造性的处理”,他所要求的真实是可以依主观的认知和观点来做处理的。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也反对纯自然主义的纪录方法,认为纪录电影工作者拥有“重新建构”被拍摄者和事件的权利,绝对的客观真实不存在。纪录片《超级中国》也是制作团队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主题有选择地记录现实生活,给受众以再现的真实感,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被遮蔽了。

《超级中国》以纪实的形式试图对中国进行客观真实的解读,但影像所呈现的真实只是创作者价值认定与主观意图的真实,真正的现实真实反而被忽视不见。《超级中国》费尽周折拍摄、收集、整理大量素材刻意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主观塑造中国“恃强凌弱”的国家形象,绝口不提中国一直奉行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方针,更无视中国对世界所做的“决不称霸”的承诺。这样一种有意识地过度强调中国的强势发展,而回避中国制定的和平发展战略和政策,给观众留下错误理解和看待中国的空间,显然是创作者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基因在作祟。《超级中国》所呈现的影像在表面上给观众以真实客观的感受,但这种真实是创作者的“认知真实”在影像中的反映,也正是由于这种“认知的真实”遮蔽了“现实的真实”,《超级中国》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歪曲的。

小结

《超级中国》创作者运用影像语言在片中塑造了一个“正在强势崛起并不断走向霸权”的中国国家形象。与之前BBC、NHK等电视台制播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一样,“他者”眼中的中国要么是贫苦、落后、黑暗的,要么是强大、具有野心、给世界造成威胁的。不管是“唱衰中国”,还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总是摆脱不掉塑造主体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烙印。因此,中国要加强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位置,向世界“自塑”正面形象,纠正“他者”眼中片面且消极的中国形象。

注释:

① 麦茨.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M].台湾远流出版社,1996:124

参考文献:

1.雷建军,钟大年.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邹晨雅,董小玉.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霸权形象——基于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文本分析[J].新闻界,2015(8)

3.史哲宇.异域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以韩国记录片《超级中国》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