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新闻写得活一些、有吸引力一些
——关于新闻采写的一些思考
来源:《西部学刊》2016年1月下
摘要:新闻到底怎么写,唯有勤观察、勤思考,抓细节、抓特色,时刻看到那个“不一样”,笔下写出那个“不一样”,新闻也许才会有受众,才会有吸引力。
关键词:新闻;文化;细节;发现;眼光;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① 新闻作品也是文章。水无常形,文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同样没有一篇相同的新闻。新闻怎么写,怎样把新闻写得活一些、有吸引力一些,我做了20多年党报记者,也一直在摸索中。最近整理过去的新闻作品,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札记,也算是一些思考。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标签和名片
认识一个地方,最好的切入点是什么?是文化。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也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标签和名片。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广义的文化,覆盖物质、制度、精神几个层面,当然也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囊括在内。认识一个地方,固然可以从狭义文化切入,但更多情况下是从广义文化感受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为期10余天的欧洲之行中,多次阐述中国文化,展示东方大国的文化底蕴,传递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为中欧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文化桥梁,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文化最能沟通心灵。古人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对外交流中,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定力,秉持包容、开放的精神,让文化成为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和巨大软实力;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册“中国读本”,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使者,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才能更好地搭建起沟通心灵的文化桥梁。
永州历史文化丰厚,种类繁多,有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碑刻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稻作文化等,影响广泛而深远,可统称为潇湘文化。永州是潇湘源头。潇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与湘楚文化、湖湘文化相对应,其内容博大精深,浩瀚无边。
2011年8月,由永州市恒远公司设计制造的亚洲最大最先进轴伸贯流式发电机组出口泰国,泰国驻华使馆商务处公使衔参赞一行来到永州,市上领导亲切会见。首次见面谈些什么好呢?当然是永州文化。文化是桥梁,是最容易沟通的。就如我2001年第一次去北京拜访梁衡,什么也没说,就说了柳宗元,说了《永州八记》,说了《捕蛇者说》,结果竟把大名鼎鼎的梁衡给打动了,两个月后梁衡千里迢迢来到了永州。文化很神奇,各地的文化都不一样,因而永远都是有吸引力的。
市上领导与泰国参赞谈得很轻松,很愉悦,永州文化成了会谈的主题和最大亮点。市内几家媒体对会谈进行了报道,但都是程武化的报道,无特色可言。整个会谈我一直在场,并做了认真记录,作为会谈的采访者和见证人,我觉得应该对会谈作一个较为详细、准确的报道,于是在同事发出消息之后,我头版头条再次推出了一篇新闻特写《市委书记向泰国参赞“推销”永州文化》。据说这稿子的反响比消息要好得多,几年后还有读者提起它。抓住文化,打出地域名片,不失是确定报道选题的最佳选择之一,尤其有涉外报道时更应如此。
时刻看到那个“不一样”
现在记者很多,似乎人人都可以做记者。但如何做一个好记者,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有的人做记者一辈子都平庸,有的人做记者三五年就颇有名气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做记者究竟什么最重要呢?有人说腿最重要,脚板底下出新闻。有人说脑子最重要,新闻都是思考出来的。有人说知识最重要,知识就是力量。有人说经验最重要,吃一堑长一智。而我以为,记者的眼光其实是最重要的。这眼光,当然不仅仅是指眼睛,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以及在某一时刻对某种事物趋势准确预测的能力。只有先看见了、判断了、预测了,才有可能会写出新闻。若没有看见,没有眼光,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判断失误,就是博士后也无法写出好新闻的。这个眼光,不要求把事物看全、看高、看大,而是要看到事物独特的地方,看到事物的那个“不一样”。都是一样的东西肯定难以成为新闻,只有不一样的东西才是好新闻。“不一样的东西”有新鲜感,受众当然喜欢。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一种“卖粮难”现象,农民种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我在农村工作过,对农民“卖粮难”非常焦急,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一个大热天,我去农村采访,跑了几家粮库,都是看到农民排长队售粮。可去到一个叫长岭乡的地方,却看到农民种的新粮相当走俏,几家单位争着收,且价格一天一个样,节节攀高。一个地方,一边是“卖粮难”,一边是“卖粮贵”,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一问才知道原来“卖粮贵”绿于“优质稻”。长岭乡今年首次试种了800亩“湖南软米”,并扩种湘糯、杂交糯1880亩,均获得好收成。这些优质米省内外市场非常畅销,是粮食经营部门的抢手货,不贵没有道理。同样是种粮,因为长岭乡和别的地方这年种的不一样,结果卖粮的境况也就大不一样了。这个“不一样”,对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抓住这个“不一样”,我迅速写出一篇非常实在的特写《长岭乡,优质稻走俏》,不仅本报加编者按发了头条,还被省报发在了报眼。于“卖粮难”中发现“卖粮贵”,你看看,仅仅因为抓住了一个“不一样”,新闻写出来就是“不一样”。
有人说新闻是一门关于发现的学问,我非常赞同。有发现才会有新闻,没有发现新闻无从谈起。做记者需要十八般武艺,更需要一双慧眼,能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从一样中发现不一样。只有时刻看到那个“不一样”,我们的新闻才会有受众,才会有吸引力。时刻看到那个“不一样”,既是记者的能力表现,同时也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