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章法的视觉锻造有品质的报纸
——《中国日报》1月18日至24日图片运用浅析

编者按: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媒介竞争日益激烈,传统媒体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扬长避短善于学习,不仅要向新媒体学习,还要向其他传统媒体学习。《新闻传媒阅评》将开设“他山之石”栏目,不定期评介其他媒体的好做法,为本报改进创新编采业务提供有益借鉴。
本期关注《中国日报》的图片运用。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图片在新闻报道追求可视化的实践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报一直很重视图片的使用,今年以来落实《2016年人民日报版式改进意见》,重视大图片的运用,图片编辑手法也更趋精巧、细致,但仍有提高的空间。《中国日报》善用大图的理念与实践在业内广受好评,可给我们以启示。
《中国日报》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体,凭借特殊的办报定位和理念优势,历经多次改版,逐渐形成了大气时尚、精致典雅、有国际范儿的版面风格。该报自创刊起便重视图片运用,所用图片以数量多、质量高、编排精为特色,在国内纸媒中知名度颇高。本文以2016年1月18日至1月24日一周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国版)为样本,就其图片运用的特点作简要分析(文中所说“图片”,含新闻图片、深度报道新闻背景图片、解读类漫画、图表和地图等,第21版“趣味”版未统计在内),为本报图片的创新运用提供借鉴。
图片运用的主要特点
《中国日报》每周出版6期(周六周日合刊),每期24个版,所选一周的样本共144个版面,涉及该报常规栏目及重要策划的各种版面,具有代表性。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日报》在图片运用上有以下几个特点比较明显。
1.数量多。这一周《中国日报》所用各类图片553幅,日均用图约91幅,每版日平均用图量约为4幅。样本所有版面均使用了图片,使用图片最少的是1幅(如“评论”版,多用漫画),最多的一个版面有13幅(1月21日第20版)。遍布各版的大量图片,有效发挥着自身优势,解读报道信息,活跃版面氛围,减少阅读疲劳。
2.稿源广。从图片来源看,除该报记者拍摄外,还大量选取来自新华社、视觉中国、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以及该报签约摄影师、特约摄影师等拍摄的图片,来源比较广泛。尤其是一些特约摄影师专供《中国日报》使用的图片,具有很强独家性。
3.质量高。从图片质量看,《中国日报》所用图片的水准普遍较高,很少看到平庸、单调、呆板、摆拍的照片见诸报端。对图片质量的高要求,使得“选什么样的图片”“安排在哪个版面”“位置放哪里”“图片用多大”这类问题从源头便有了把关,确保高质量图片在版面上有较好的呈现。
4.理念新。《中国日报》在办报实践中形成了“真、新、人、活、大”的图片采编理念,这五个字既是对图片拍摄的要求,也是图片运用的标准。就图片运用来说,“真”是真实,要求图片编辑能够判定照片的真假;“新”是处理照片的方式要创新,照片的剪裁、组合要独具匠心,特写、中景、远景等的图片运用要力求出新;“人”是在编辑中突出人在新闻现场的状态;“活”是尽可能促进版面活跃;“大”是善用大图。比如,1月19日第6版整版报道《司改的目标是阻止误判》(Reforms aim to stop miscarriages of justice),所用主图为云南巧家投毒案当事人钱仁凤被无罪释放后的场景,图片在版面上以半版宽度突出处理(见下图),主体是正在用手拭去泪水的钱仁凤,露出半侧面部。因为有了手部动作的加入,人物表情更为生动,直接触动观者心灵,体现了“真、新、人、活、大”的图片采编理念。
《中国日报》1月19日6版
5.规矩严。这里所说的“规矩”,主要是指图片在版面上的使用问题。解析《中国日报》的图片“规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图片在版面上的大小处理很得当。“大”与“小”的界定,需要一个参照物,《中国日报》版面上的图片均有一个绝少改变的参照物,那就是分栏。该报报型为国际流行瘦报,除8和9版的“评论”版常用四栏和五栏外,其他版面以七栏为主,偶尔使用五栏或六栏,同一版面中极少破栏,保持版面的贯通和秩序感。《中国日报》图片大小的“规矩”,就是“以栏定图”——除人物头像常以半栏使用外,其他图片均按照一栏、两栏、三栏……这样的标准确定大小,而且近乎“苛刻”,翻出任意一个版面,很难找到随意安排大小的图片。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图片使用规矩,从制度上避免了任意处置图片大小的情形出现,让报纸编辑在既定的“规矩”中选好图片,用好图片,发挥好图片的价值。
6.版性强。图片的安排同样要讲求版性,不同类型的版面刊登不同类型的图片,如果把与版性毫不相关的内容强行安插在该版,看起来总觉得别扭。以22日《中国日报》为例,第一叠头版图片以重大新闻为主,在报头上方,左侧是以文字和橘黄色块组成的导读,中间和右侧是图文导读,右侧导读的图片做抠图处理,安排在“CHINA DAILY”报头右侧(有时会根据图片的视觉指向不同,与橘黄色导读调换位置),以打破报头的平静,制造视觉亮点;2版的图片则是“要闻前瞻”“中国日报网要闻导读”及“历史上的今天”图片,右上角固定刊发一幅有趣的快拍图片;3版为头条新闻;4-7版刊发国内新闻图片;8-9版“评论”版以漫画为主;8-12版刊发国际新闻图片。第二叠的“财经”“生活”“体育”等板块经常使用轻松、活泼的图片。版性的准确定位,使每个版面所用图片都有特定的参照标准,确保了图片的高质量和报纸版面风格的相对稳定。
以上特点体现在每一天的《中国日报》中,由于这些因素的共同存在和一以贯之,报纸给受众的视觉感受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准。
用好用活图片的方法选择
仅有好图片还不够,如何用好这些图片,使图片在报纸上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办出一张在视觉上有品质的报纸,是图片编辑中必须很好解决的问题。观察《中国日报》这一周的版面可以发现,其在图片运用上很讲究章法,巧用活用而不滥用。本文将《中国日报》同一版面中四栏以上的图片称为“大图”,其他的称为“小图”,来做一对比分析。
1.图片大小标准如何界定?——严格以分栏为基准,把新闻图片视作版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悉心经营。纵览样本的144个版面,使用两幅以上图片的版面,图片的使用方式大多采用“一幅主打大图+若干幅小图”,位置和大小均是经过深度考量的结果,不做随意安排,按照该版栏宽,严格设置图片尺寸。
头版主图要大。头版是报纸的脸面,《中国日报》向来重视头版图片使用,每天头版的视觉中心区固定留给好图片、大图片,通过大图或组图的形式,把头版新闻做到足够吸引眼球。样本中的5个头版,主图无一例外安排在视觉中心位置,用三栏或四栏突出表现。比如,19日制作的习主席出访路线图用四栏表现,设计精致,信息量大(见下图);20日习主席出访沙特的四栏图片安排在版面右上,人物朝向左侧,简洁大气(见下图);21日将前一日巴基斯坦一所大学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四栏图片安排在版面中心,构图饱满,人物表情和动作引人关注;23-24日用三幅大小相同但拍摄角度各异的图片做主图,表现人们在寒潮中自拍留念和享受雪景的不同状态。《中国日报》对头版主图的突出处理,凸显对图片的重视和对图片语言的娴熟使用。
视觉中心的图片要大。版面视觉中心是指读者翻开报纸后视线最先停留的区域,通常位于一张报纸的上方或中部偏上位置,一般由图片、标题和留白等要素构成。视觉中心的合理营造,能有效吸引读者阅读。《中国日报》对版面视觉中心的重视,体现为图片在该区域的放大使用上。144个版面,主图几乎无一例外位于版面上部或中部。这样的处理方法,一方面很符合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的生理特点,另一方面也利于读者形成阅读习惯,翻阅报纸时,目光最先停留的位置正是该版呈现的最主要内容,有利于形式与内容的完美配合,提升传播效果。
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要大。不少人把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理解为有动感、颜色跳跃、画面有张力的图片,实际上,只选择这样的图片还远远不够,有内涵和感染力的图片有时并不需要表面的张扬。有感染力的图片,能够和读者产生情感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效果,这才是真正有视觉冲击力。这一周的《中国日报》在图片运用上,很少把一些过度夸张变形、刻意炫耀拍摄技巧的图片做主图处理。位于视觉中心的图片,往往有新闻性、有情感、“会说话”。这类图片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用人物“说话”——眼神、色彩、肢体语言等;二是用场景“说话”——典型新闻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物体、新闻发生地的代表性建筑、吸引眼球的艺术化组合等。
有细节展示的图片要大。画面有细节表现,是大图片必须具备的一个要求。简单来说,和眼球保持一定距离时,能够吸引人靠近去看的图片,通常就是有细节的图片。如果一幅图给人的感受是一览无余,即使再做放大处理,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出彩之处。吸引人的细节,往往是那些内容丰富的画面、有秩序感的画面、大场景图、内容较复杂的示意图、有内涵的主体等。这样的图片,需要放大处理,也值得放大处理。比如,1月22日《中国日报》6版中,刊登了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训练的图片(见下图),画面中,一左一右两组队员,各自抱紧前方队友,不惧寒冬、奋力拼抢的场面在瞬间定格,形成有秩序感的画面。读者看到这样的图片会受到感染,甚至会尝试看清每一名队员的表情和动作,也更想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这样的画面,需要拍摄者细致观察和耐心守候才可捕捉到。正是这些好看、耐看、有冲突的细节,才值得编辑为它留出五栏空间突出处理。
《中国日报》1月18日6版(局部)
与主图比较,细节不够丰富的图片,一般可以归入用小图片处理的行列,如一般人物肖像照、特写照片、放大后不够清晰的图片等。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因时而变,灵活运用。
2.大小对比如何运用?——主次有别,大小搭配;能用一张图说明白时,绝不用多余的图片充数;大小的对比,为的是突出内容主旨,方便读者阅读。当一幅图片不足以表达编辑意图时,就需要用到组图的形式。版面呈现时,还要结合图片内容进行合理处理,通过平均用力或大小对比达到最好效果。这其中,大小不同的图片处理手法比较常见,做得好,可让大图更加突出、小图更加精致,相辅相成,完美映衬。仍以1月22日《中国日报》6版为例,在用大图表现橄榄球训练场的紧张之余,编辑还选用了一幅画面氛围相对轻松的两栏图片,表现年轻人的朝气与活泼,一方面与主图形成对比关系——紧张与轻松的对比、密集与稀疏的对比,另一方面也更好呼应了报道标题《尝试,尝试,再尝试》(TRY,TRY AND TRY AGAIN),弥补了仅靠一幅图片难以表达完整意思的不足,这就是大小对比运用的成功之处。
3.图片呼应有何讲究?——注重版内图片呼应以及版与版之间的图片呼应;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和图片的模块式拼凑,而是形成有动感的版面。同一版面中不同报道的图片不能随意安排,需善于处理图片的呼应,通过位置、方向、横竖等的不同形成相互的区别与呼应,提升版面视觉品质。比如,1月19日的《体育?高尔夫》版(见下图),4组报道都是和高尔夫运动相关,而且都是相关球员在比赛中夺冠的内容,如何安排“同题作文”中几幅图片,需要下一番功夫。从最终呈现的版面来看,编辑将阿根廷选手法比安?戈梅斯在夏威夷索尼公开赛决赛夺冠的图片用四栏处理, 主体人物目视前方,专注比赛,下方还用二栏刊登他的领奖图,与主图形成呼应,使该篇报道成为该版的视觉中心。其余三幅图片也都用了二栏大小,按照比赛的重要程度,从左至右在版面中以45度角错落排列在版面左侧和下方,图片内容有领奖场景,有赛场瞬间,有团队合影,形成自然的呼应。
《中国日报》1月19日22版
相邻版面的图片,同样也存在呼应关系,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时,不仅要注重同一版面内部视觉空间的营造,还要把相邻版面打开后的视觉效果考虑在内。比如,《中国日报》周一至周五8版和9版的“评论”版,固定在每个版面使用一幅漫画,第8版单独使用在右上角,用漫画独立评说时事,9版漫画则安排在中部或下部,用文绕图形式安排在文中,9版的右侧栏上方放该报首席评论员头像做点缀,三幅图片大小不同,位置相对固定,互相呼应,使版面不显呆板(见下图)。
4.视觉引导有何门道?——图片与图片互动,图片与文字互动,有效引导阅读,活跃版面氛围。运用视觉符号对读者阅读进行视觉引导,是纸媒经常运用的版面处理手段。典型的视觉引导符号,如箭头、心形图案等,均可以起到引导读者有效阅读的作用。图片本身也具有方向感,运用得当,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种是图片与图片之间的视觉引导。如18日6版用三幅图片营造视觉中心区(见下图),与文章大标题《专家建议给实验室动物提供更规范的福利》(Experts mull introduction of tougher regulations on lab animal welfare)相呼应。主图是研究员在对小白鼠进行检查,人物目光向下注视,将读者注意力引导到小白鼠上。下面两幅图片,一幅是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兔子的生活环境,另一幅是正在接受艾滋病疫苗测试的猴子,画面经过裁剪,突出人与猴子之间的关系,猴子的目光向左,引导读者浏览左图。三幅图片的引导方向一致,形成交汇点,很清楚地告诉读者:该组图片表现的是实验室动物的生存状态。
《中国日报》1月18日6版
另一种是图片与文字的呼应。图片的视觉引导,还可以用于图片与文字的呼应方面,合理运用图片本身的视觉指向特征,可有效引导读者对相关文字给予关注,不仅会因图片本身的精彩而让人眼前一亮,还会让读者为编辑的绝佳创意而点赞。以1月21日7版为例(见下图),一只手拿着一只鸟类标本的图片放在版面最突出位置,乍一看还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幅图片却有着特殊之处,鸟儿目光有神,朝向右侧大标题——《在中国发现最新鸟类物种》,标题所指的“最新鸟类物种”,就是图片中的喜马拉雅森林画眉。下方是喜马拉雅森林画眉图片的原图,如果只是把这幅图片放在文中使用,恐怕没多少人会觉得图片有多精彩,但是经过图片编辑的巧妙处理,便立刻成了版面的亮点,把平庸变成了精彩,给版面增色不少。好的图片并不缺少,关键在于发现的眼光,好图片会因为好的图片编辑而令人拍案叫绝。
《中国日报》善用大图的好机制,是该报用图整体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有力保障。达到这样的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他们数十年来对制度的坚守和对创新的追求,离不开一批批摄影记者、特约摄影师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优秀的图片编辑发现和运用好图的成功实践。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纸媒在图片使用上大有可为,有章法的视觉设计可以锻造有品质的报纸,这应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增强纸媒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6年第4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