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历程【2】
三、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
2014年是中国的数据新闻元年,数据新闻成为业界、学界的热点,以央视为代表的媒体,借助大数据技术报道数据新闻,数据新闻的发展获得了重大突破。央视《晚间新闻》推出了“据”说系列节目,代表作有《“据”说春运》《“据”说春节》《“据”说两会》,顾国宁“数据哥”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央视的《新闻联播》也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七两天重点播报了基于百度大数据的“数据说春节”,引发巨大关注。下面就以中国媒体2015年的数据新闻报道为例,从数据新闻的报道数量、数据来源、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与互动性这四个角度,重点分析网易的《数读》和搜狐的《数字之道》(由于腾讯的《数据控》在2014年1月26日推出了第49期之后再未更新,而新浪的《图解天下》有不少新闻只能算可视化新闻不属于数据新闻,因此对两个媒体不作重点分析),来说明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
(一)报道数量:数据新闻“遍地开花”
数据新闻在报道数量上,则是“遍地开花”。央视《晚间新闻》在2014年1月25日,正式推出了《“据”说春运》《“据”说春节》《“据”说两会》等“据”说系列节目。当时,《“据”说两会》还是央视的一个特色,但是在2015年的两会报道中,数据新闻则是“遍地开花”。在百度中搜索“数说两会”,除了央视、网易、搜狐的系列报道,就会出现江西卫视、陕西卫视、人民网、金羊网、国际在线、环球网、海南日报等媒体的“数说两会”报道。可见,在2014年后,“用数据报道新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二)数据来源:缺乏独家数据
本论文对搜狐《数字之道》和网易《数读》2015年1月1日—2015年4月1日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分析见下表:
本论文也对新浪《图解天下》和腾讯的《数据控》进行了粗略分析,发现《图解天下》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媒体发布的公开报道,也有少量报道的数据来源于政府部门、国际机构、独立机构等。而腾讯《数据控》的数据来源比网易《数读》更加广泛,它的数据不仅来源于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国际机构、独立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信息,也来源于媒体发布的公开报道。
不过,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搜狐、网易等媒体所使用的数据都是来源于其他渠道,缺乏自己的“独家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会成为公司的一项核心资产,拥有自己的“独家数据”并提供“独家信息”就尤显重要。百度迁徙动态图,就是利用百度自身的LBS开放平台和APP,对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分析,然后采用数据地图的形式展示迁徙的动态与路线。
(三)数据挖掘能力不足
中国媒体的数据挖掘能力不足。“数据挖掘,指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从而揭示数据之间的隐藏关系、模式和趋势,为决策者提供新的知识。” 数据挖掘对于讲述新闻故事、揭示洞见至关重要。中国媒体的绝大多数数据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信息浮于表面,没有在揭示“为什么”和“怎么做”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媒体数据挖掘能力不足的主要体现就是,它不仅挖掘的主要是统计数字、报表、调查报告这些结构性数据,而且挖掘程度也比较浅。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文字、视频、图像、语音这些非结构性数据占绝大比例,它们缺乏逻辑关联、挖掘与分析难度大,需要媒体加强对非结构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能力,从而发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和事实真相,揭示出深刻的洞见。
以搜狐《数字之道》和网易《数读》2015年的两会报道为例:《数字之道》先后共推出了《两会最忙部委》《中国女性高官从政记》《最高法2014成绩单》《最高检2014成绩单》四篇数据新闻报道,《数读》也先后共推出了《教育支出两万亿,多少发到你手里?》《政府补贴没跟上,公立医院收入四成来自药品》《雪上加霜的养老金:养老保险基金挪用数额增加》《养老如何靠政府:人均养老补贴十年多188元》共四篇数据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分析的都是结构性数据,而且挖掘程度也做得远远不够,仅仅向读者提供了“是什么”的事实性信息。而两会事关国计民生,完全可以对与两会相关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背后原因或者诸多政策对公民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读者提供决策参考。
(四)可视化技术不成熟与互动性差
中国媒体的可视化手段仍然以静态图表为主,包含的数据量少,互动性差。国外《卫报》《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这些走在数据新闻实践前沿的媒体,在数据新闻报道中主要使用的是动态图表,图表不仅美观、互动性强,而且包含的数据量、信息量巨大。本论文对搜狐《数字之道》和网易《数读》2015年1月1日—2015年4月1日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媒体对动态图表的使用均为零,这些图表所容纳的数据量也非常有限。财新网的可视化代表作《周永康的人与财》,以互动网页形式简洁明了地展现了周永康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非常具有信息含量。这篇报道一周内就获得了四百万的访问量,成为腾讯传媒大奖首度设立的“年度数据新闻”获得者。但目前在国内,这样的新闻报道仍然很少,表明了国内绝大多数媒体可视化技术的不成熟。
数据新闻报道缺乏互动性。这一方面体现在上段提到的静态图表缺乏互动性,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数据新闻制作缺乏用户参与。在国外,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数据新闻制作的理念与技术早已成熟,《卫报》的“数据博客”是典型范例:它不仅允许公众免费下载和分析所有数据新闻所使用的原始数据,也鼓励公众参与数据新闻的制作。让读者参与数据新闻的制作,不仅能够省时省力,而且还能够提高用户的参与意识,提升报道的阅读率和影响力。而纵观全国各大媒体的数据新闻报道,还没有发现一个由用户参与制作完成的数据新闻报道。
从整体上看,虽然中国数据新闻报道的数量大大增多,但目前数据新闻的发展水平依然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这主要体现在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互动性上:中国媒体的绝大多数数据新闻对数据的挖掘做得远远不够,新闻报道缺乏洞见;可视化手段单一原始,以静态图表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信息含量;数据新闻报道缺乏用户参与意识与能力。
四、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路径
(一)数据新闻的发展建议:以新闻叙事为核心
任何新闻报道方式,都必须服务于“新闻叙事”,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打造舒适的用户体验,这也正是数据新闻的价值所在,这对数据新闻的生产有三点要求。
防止固化为一种形式。如果其它的新闻报道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新闻叙事”,就没必要采用数据新闻这种报道方式,不要为了数据而数据,使数据新闻报道沦为一种形式。媒体应该认识到,与文字报道相比,数据新闻的一个显著缺陷就是缺乏故事性和人情味,也不是每个用户都习惯或者喜欢数据新闻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所以,媒体要善于根据报道和用户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新闻报道方式。
利用合适的手段组织与呈现数据。一方面,新闻媒体要认识到可视化在组织与呈现数据方面虽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它不是数据新闻的唯一叙事手段,更不总是最佳的叙事手段。正如英国《卫报》数据新闻编辑Simon Roger所说:“数据新闻不是图形或可视化效果,而是用最好的方式去讲述故事。只是有时故事是用可视化效果或地图来讲述。” 另一方面,改善可视化手段,增强图表的互动性和信息含量,从而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财新网于2013年10月8日就成立了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走在国内数据可视化实践的前列,国内媒体可以向其借鉴相关经验。
提升挖掘数据的能力。数据新闻的一大魅力就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和真相,从而揭示深刻的洞见。现在中国媒体的绝大多数数据新闻报道,都只能提供事实性信息,而无法告诉人们“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因此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叙事。媒体应向央视学习,与拥有大量数据和强大数据挖掘能力的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结合自身的新闻专业素养,从数据宝藏中挖掘新闻价值。
(二)数据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新闻。我们已经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本身也是随着大数据的兴起而繁荣的,而大数据新闻也会成为数据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在未来,数据新闻的制作与大数据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大数据新闻也会越来越多。陈昌凤认为,“大数据新闻”是指利用大数据思维和工具做成的新闻,是将大数据思维内化到生产实践及样态创新之中,通过对一系列的简要事实的相关性的表达,揭示出事实背后的意义,它主要是数据新闻。 央视与百度合作推出的“据说春运”“据说春节”都属于大数据新闻,展现了大数据新闻的独特魅力。
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决策参考。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宝藏,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在未来,媒体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及可视化,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和决策参考,帮助用户理解纷繁复杂的数据并做出决策。以布隆伯格公司为例,该公司共有30万台为用户提供金融数据的终端设备,每台终端设备能够提供3万多种功能选项,客户可以用其查询、比较、分析并做出决策。《纽约时报》2008年的一份评估报告表明,该项核心业务每年至少能为公司带来约63亿美元的收入。因此,媒体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为读者提供简单化的信息资讯,应强化自身对信息的收集、挖掘能力,以用户为核心,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众包生产。新闻的社会化生产,是未来新闻生产的一大趋势,数据新闻则更有利于新闻的众包生产。媒体可以向用户开放报道项目,鼓励用户参与数据新闻制作,也可以在报道完成后,鼓励用户从中发现问题或者提供新的线索,还可以对用户进行培训,帮助其获得制作数据新闻的技巧与能力。《卫报》在调查议员花销的项目中,因为需要处理45万个文件而时间又很紧急,于是让读者帮忙录入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卫报》得到了大量的线报,以及比数据本身更多的背后故事。巴西的一个公民媒体项目“珍纽瑞亚之友”为加强对当地政府的监督,甚至还培训了一批公民记者,鼓励公民记者们掌握其所在地点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转化成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04,109.
[2]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0.
[3]乔纳森?格雷 露西?钱伯 莉莉安娜?波内格鲁.《数据新闻手册》[Z].O’Reilly Media,Inc,2011: 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chinese/intro_3.html.
[4]郭晓科.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J].编辑之友,2013(8):87-88.
[5]蒋瞰.新闻的未来,是分析数据[J].新闻实践,2013(9):70.
[6]田加刚.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青年记者,2013(19):15.
[7]方洁 颜东.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74-79.
[8]陈昌凤 乌日吉木斯.数据新闻与大数据思维的应用[J].新闻与写作,2014(4):6.
[9] Rogers,S. Facts are Sacred[M].London: Faber and Faber,2013.
[10]涂子佩.《大数据》[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0.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