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北大2015

社会化媒体在 E-Learning 中的作用 ——以万门大学和网易公开课为例

冯美娜、刘爽健、张星辰
2016年03月08日15:17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Web2.0时代,社交媒体使我们的网络环境呈现了新的特征,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参与、平等、互动成为了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网络为基础的E-Learning (数字化学习),也不断进行着调整,进入了E-Learning 2.0时代。本研究希望从案例研究的角度,通过对比万门大学与网易公开课的实践,结合国外相关案例分析两者发展趋势,来分析社会化媒体在E-Learning中的作用。

关键词:E-Learning 数字化学习 社会化媒体 

绪论

研究背景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其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技术原因,同时也对社会领域的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网络的发展来看,网络已经从WEB1.0时代进入到WEB2.0时代,而社交网络是WEB2.0时代的典型代表之一。社交网络的英文原词为“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化”(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E-Learning: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作为一种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万门大学是一所由北京大学毕业生童哲创办的新型的公益网络大学,致力于降低中国高等教育门槛。分学科提供可供自学的培养计划及教材,有高中基础即可无门槛自学,已逐步推出中文视频课堂免费发布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主要基于人人网,现也开始利用微博平台。网易公开课,即2010年11月1日门户网站网易推出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上线1200集课程,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于哈佛大学等世界级以及国内名校的公开课课程。

这两个项目均属于E-Learning的范围,区别于传统的高校网校,但是万门大学利用了社会化媒体,以其为平台基础进行E-Learning的实现,而网易公开课则是基于门户网站,更多的是门户网站的视频群。这两个项目在使用社会化媒体上的区别,使其的传播实践产生了差异。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我们发现直接关于该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希望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比万门大学与网易公开课的实践,分析社会化媒体在E-Learning中的作用,并结合国外相关案例分析两者发展趋势。

研究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希望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比万门大学与网易公开课的实践,分析社会化媒体在E-Learning中的作用,并结合国外相关案例分析两者发展趋势。

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了个案分析的方式,希望通过对两者案例的分析,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框架,达到研究目的。

文献法和观察法是本研究前期运用的方法,通过文献可以将这一问题置于更大的理论框架之下,如前述媒介发展与社会的互动等,以期对相关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与发展。另外文献研究也可以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观察法主要是对网络平台的观察,视研究需要还可进行内容分析以期获取更为结构化的结果。同时利用文献法结合国外案例分析其发展趋势。

研究意义

本研究希望填补以社会化媒体为平台的E-Learning为研究方向的空缺,同时有助于对社会化媒体在E-Learning中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对基于社会化媒体在E-Learning中的使用提供学术上的理论支持。结合分析,有助于对两种E-Learning的实践进行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献综述

E-Learning的相关研究综述

E-Learning的概念界定

首先,就E-Learning的界定来看,虽然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中国目前对于其译法也存在争议,有电子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多种说法,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直接使用E-Learning概念的原因。

在E-Learning的概念研究上,早在2000年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中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方式称为E-Learning,提出了E-Learning这一概念,并着重阐述了为达到将数字技术整合于课程中,建立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方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采取的行动。同年美国教育部的《教育技术白皮书》将这些讨论收录,进行了相关论述,该书认为,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受教育的方式,使用一些高新技术的交流途径,网上课堂是其中一种学习途径;适用于各个地区、国家,各个年龄段的人;不会取代现有的课堂教学,能够快速提高人们之间的交流,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1]

同样在美国,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E-Learning定义为是涵盖一系列的应用与方法,如基于Web的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虚拟教室和数字化协作。它包括通过互联网、局域网与广域网、录像带、卫星广播、互动电视和CD-ROM的内容发布。[2]

在国内研究方面,李克东将E-Learning译为数字化学习,并对其进行了定义: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3]目前国内普遍接受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论述,何克抗在2003年综合美国教育部 2000年教育白皮书、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观点,对E-Learning做出了解释:“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4]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对于E-Learning在概念上的界定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主要集中在其范围大小的差异上。在上述论述中,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的定义相对范围更广,将E-Learning的技术范围界定为一切运用电子技术的学习行为,既包括其他界定中比较常用的基于网络的学习,也包括利用电视网、CD-room、互动电视等技术进行的学习。但无论是何种概念界定,都强调E-Learning是利用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差异较大的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基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即时、便利、跨时空地获取学习资源和服务,这些无疑增加了师生间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使学习机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公平。同时E-Learning能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与参与度,以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结构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肯定会产生巨大的变化革新,才得以改善教学和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本文主要对E-Learning的研究范围集中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的学习行为。

E-Learning的发展

在2003年以前对于E-Learning的应用于研究往往集中于利用计算机等电子技术进行辅助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汪家宝和杨德军认为E-Learning的思想可以追溯到20 世纪 80 年代初。那时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又译为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就针对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提出一份《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报告中以强有力的,充满火药味的语言警告美国人:美国正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它正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和经济活力。[5]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告提出将计算机引入到教学课程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这种思想逐渐开始接近于真正的E-Learning,在九十年代逐渐出现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学校,通过这些网络学校可以让使用者一定程度上基于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下载教学资源、网上讨论等,在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再是八十年代所认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一种质变的教学方式。2000年美国教育与传播协会举办的教育技术首席总裁论坛以E-Learning为主题进行了讨论,报告提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似乎迷失了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真谛。我们曾经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技术在教学中的单纯呈现上,而忽视了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但是,后者却恰恰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并使学生掌握 21 世纪必备技能的关键。所以,只有通过数字学习过程纳入学生的学业标准,学校才能够运用技术的各种不同形式,实现对技术的充分利用。”[6]

2003年以后,Web2.0的概念逐渐提出,社会化媒体开始盛行,E-Learning的含义与应用也开始了更新。Web2.0共享、参与等特征被引用到了E-Learning之中,2005年10月,加拿大学者Stephen Downes于在线期刊 “e-learn Magazine”发表文章“E-Learning2.0”[7],首次提出了 E-Learning2.0的概念,相比1.0,其更加重视社会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关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社会性参与。因此E-Learning2.0更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软件的应用。在现阶段,E-Learning在实现内容共享的同时实现服务共享,开始大量使用源学习平台,相对而言E-Learning1.0单一的学习环境由于Web2.0的发展而变得多元。

由于一些社会化媒体、虚拟社区的盛行,E-Learning的共享、共生的特点逐渐成为研究侧重点,虚拟学习社区成为了E-Learning的新的发展。张新明在《关于构建学习型网络社区的几点思考》中提出,“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生态式的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是在这种环境上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网络社区的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社区的权力和责任,他们在社区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促使 “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最终实现学习终身化、社会化。它既不同于主要提供搜索引擎和专业领域知识的门户网站,又相异于提供交易信息为主的商务网站,旨在为人们构筑网上交流学习的空间,建立网上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且超越单一化服务,向人们提供一种信息、物质、情感等多方位互动的平台。”[8]学者齐剑鹏将网络学习社区看做是E-Learning的新发展,认为其是由来自不同学历水平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组成的一种学习群体,社区的成员自愿参加社区的各种学习活动,相互学习和交流学习经验,并愿意承担学习社区的责任和义务。网络学习社区与通常的学校班级有很大的不同。[9]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无论是E-Learning的应用还是学者的研究都将E-Learning置于web2.0时代下,强调E-Learning进入了社会化学习阶段,每一个人都可以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即学习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强调在E-Learning中得参与、分享、交流、协作。

E-Learning案例的既往研究

作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领域,E-Learning研究中相当部分围绕实践中颇具代表性的案例展开,在案例研究中推进对数字与网络化学习的认识。中国知网的论文发表时间显示,多数案例研究都是在2009年以后发表的。2009年人人字幕组纪录片部成员偶然翻译了耶鲁大学《死亡》的公开课,并附上下载资源后,引起了国内众多网友的关注,基于E-Learning模式的网络公开课概念在国内得以传播,相关研究逐渐兴起。

根据目前研究,E-Learning案例在实践中主要以视频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呈现,基于web2.0技术建设分享、评论、反馈等技术,以形成数字与网络化学习社区。陈诚在《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发展与反思》中将其描述为:基于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通过网络的互动性与及时性,课程视频通过视频编码技术以流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和分享。目前的网络公开课主要提供用户免费使用与观看,是教育资源共享的新形式,展示了网络媒体的易得性与公开课程的适用性相结合所带来的新的交互体验。[10]

现有文献多将E-Learning案例分类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北美高校模式,这一模式引领了世界公开课程的发展,成为网络公开课程模式的主流形态。二是以网易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网站模式,这一模式以互联网商业为核心,整合世界范围内现存的视频课程,投入翻译与技术力量,掀起了国内学习网络课程的高潮。三是国家网络精品课程模式,主要由政府官方机构进行投入和传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将其定义为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11]由于课程少和更新慢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因而该模式并不占据主流。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高校内部建设的E-Learning学习平台(典型如北大教学网),由于服务对象、服务便捷、服务内容的特殊性,使其形成不同于此前所述的另一种模式。

基于此,本文将三种E-Learning案例主流运营模式梳理为:以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为代表的北美高校模式,以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网站模式,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代表的中国高校模式。

国外高校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

麻省理工学院自2001年开始启动网络公开课程( MIT OCW)计划,向社会公布其从本科至研究生的全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这样评说其目的,“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利用我们的新科技,利用它来对全世界人类赋予知识的力量,让教育更加的平民化……我们的使命是协助全世界每个角落的高等教育水平提高。”[12]由此基于E-Learning的网络公开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进而引发了一场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目前的E-Learning教育与学习中,北美高校模式的影响最大,而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开拓者聚集了最多的研究者目光。

以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为代表的北美高校E-Learning模式,以来自高校各院系的视频课程为基点营造数字与网络学习社区。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1999~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36个院系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了2000门课程。[13]在E-Learning的教育与学习实践中,大学、教师、基金会与网络学习者共同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大学搭建并提供基础平台,教师进行讲授,基金会予以资金支持,网络学习者在学习、交流、分享、反馈中营造全球学习社区。四者互动,形成北美高校E-Learning的技术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产权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各种关系的总和,成为北美高校E-Learning良性运行的机制保障。

北美高校的E-Learning实践历史悠久,文献显示,1995年美国28%的高校提供了网络课程,1998年这一比例达到60%;美国的网络学习者人数年增速达300%,截至2008年,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学习或接受教育的人数达7000多万。2009 年,美国网络学历或学位课程接近5万门,已经基本涵盖了美国大学所有的课程。[14]继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的成功实践,英美等国的世界知名高校与支持互联网发展的公益基金会先后参与到全球网络公开课的建设中。在上述名校的助推下,网络公开课变成了一项名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的运动的主要形式和动力源泉,形成E-Learning的国际高校势力。

中国商业网站模式:网易公开课

中国的E-Learning实践受到了国外高校公开课的启迪。2009年人人字幕组首次翻译耶鲁大学《死亡》公开课,引发了国内对基于E-Learning的网络公开课的关注。国外网络公开课精良的拍摄制作、名校权威授课的个人魅力、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视野,激发了网易、新浪等中国商业网站引进、翻译、制作公开课的热情,并利用web2.0技术建设网络学习社区。其中,网易公开课以创建时间早、上线课程多、页面设计精、囊括产品全等特点,成为中国商业网站E-Learning实践中的翘楚,形成以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网站E-Learning模式。

以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网站模式依托国外高校提供的大量优质的课程资源,并与中国高校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以网易公开课为例,2010年11月1日,中国门户网站网易推出了“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2011年4月,复旦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与网易合作,将部分授课视频向社会公开;之后北大、清华等10余所国内高校先后加入这一序列,课程日益覆盖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

以网易公开课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网站E-Learning模式,参与方主要包括大学、商业网站技术公司、教授、字幕翻译者与网络学习者等。大学提供授权与教学平台,教授进行讲授,商业网站技术公司依托技术提供课程播发平台、营建网络学习社区框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兼职字幕翻译人员使国外高校精品课程的引进成为可能,网络学习者参与并营建网络学习社区。

中国高校模式:北京大学教学网

除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络公开课,中国高校内部建立的校内学生学习社区,是目前我国E-Learning模式的新兴代表。在信息化技术的带动下,高校日益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扩大教学信息传播的空间和范围,同时更重要的是,拓展教师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途径,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推动教学过程的组织重心从以教师向学生倾斜,并促进教学内容超越教科书的局限。在中国高校E-Learning模式的研究中,钱丽艳在《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北大教学网在不同规模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赵国栋、原帅、李志刚在《利用E-Learning创建研究型大学教学新体系——以“北大教学网”为例》中均以北大教学网为案例,研究中国高校E-Learning的发展模式。

以北大教学网为例,其课程内容包括两种组织模式,一是以资源类型为主线的组织模式,二是以课程单元为主线的组织模式,二者结合搭建课程内容平台与数字学习社区。资源型以课程讲义、课后作业为主线,涉及参考书目、教学内容、课程讲义、课程作业等版块;课程单元以学习交流为主线,包括课程通知、师生交流、学习工具、讨论区、相关网络资源下载、课程实例与素材等内容。

基于对国内高校E-Learning模式的研究,现有文献对其既有发展阶段加以描述,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总结如下:

表格 1中国高校模式E-Learning发展阶段[15]

社会化媒体概述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

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体内容的生产往往是由少数人完成的。而这种内容生产方式带来的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的传播模式。但是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介的创新,给传播技术和内容带来了巨大变革。公众能够参与到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这使传播效率得到了飞跃性提高。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媒介。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 Mayfield)提出。他将社会化媒体称作能够给用户极大参与度的一种新型媒体,其最大的特点是提供了一个公开交流、分享、参与的平台。[16]

社会化媒体的产生,有其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如今,人们一提到“社会化媒体”,言必称“六度分隔理论”并将其奉为圭臬,然而社会想到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毫不起眼的社会学实验,会产生并开拓如此大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的意义。“六度分隔理论”展示了这样的事实,即人与人的联系无处不在,世界语你是紧密同在的,以“朋友的朋友”为基础能够形成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此外,媒介民主参与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也反映了一半民众对于社会责任论的失望心理,更加描绘出对当今所产生的“社会化媒体”嘴为基本的畅想,为社会化媒体的诞生做出了理论铺垫。在技术方面,互联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Web 2.0的技术模式下,依据XML、AJAX等新理论和新技术实现了互联网的新一代模式,在这种技术模式下,互联网从功能单一的单个应用(主要是指信息的整理检索)而转变为一种可以搭建多重功能的应用平台,从一个由资源内容为主的网页而发展成为一个面向最终用户服务的应用平台,最终在许多方面能够取代桌面应用。

因而,社会化媒体是Web 2.0 时代出现的新媒体形式,主要依赖网络赋予普通大众的话语权和传播权。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说应当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的结果。每一个普通网民通过创造、传递内容,使社会化媒体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它显然是区别于Web 1.0 时代以门户网站为主导的运作方式。

具体来看,社会化媒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用户分享。在Web 2.0时代,用户可以通过PC、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分享各种信息和观点,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第二,信息聚合。无论是专业内容生产者还是普通大众,他们所制造的信息能够大量在网络上累积,并且能够被分类搜索。第三,兴趣主导的社区。Web 2.0时代,对于某种话题感兴趣的人群可以方便地建立圈子,形成以共同兴趣为导向的信息分享模式。第四,开放的平台和用户。平台的开放给用户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可能,从而提高了媒介的用户粘性。[17]

在信息传播上,社会化媒体遵循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不断扩散传播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化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将不同类型的资源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极大得提高了传播的效率。

总之,社会化媒体代表着“开放”、“互动”、“参与”等一系列理念。事实上,在Web 1.0时代的论坛、社区等也具有社会化媒体的趋势。到了Web 2.0时代,“用户为主体”的思想成为真正贯穿在不同类型媒介及互联网服务中的法则。

国内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概况

按照上文所述的观点,Web1.0时代的论坛视为社会化媒体的雏形。国内的社会化媒体在互联网早期,主要以论坛BBS的形式为主,中心特征是“内容”;2003到2005年,博客发展进入一个高潮期,新浪、网易、搜狐等博客占据市场主流,其中心特征是“用户书写内容”;到2006年之后,随着社交网站以及微博的发展,中心特征变成"用户分享交流内容",2010年到2011年,各类社会化媒体开始跨界整合,类型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诞生了如知乎、街旁等社会化媒体。[18]通过图一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内外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历程。

国内社会化媒体经过多年发展,类别呈现多样性。根据艾瑞咨询(2011)的一份报告,它将社会化媒体分为了论坛社区、社交网站、博客、微博、位置签到、问答、维基等等类型(参见图二)。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民社会化媒体使用时间已达到32.18亿小时,同时,中国社会化媒体用户规模已达5.7亿人。预计2014年中国社会化媒体用户将占到全球的48.5%。[19]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为生产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国外E-Learning实践及社会化媒体使用现状

E-Learning 1.0时代

根据上文所述Downes的划分,E-Learning1.0时代主要指web1.0时代的E-Learning。在这一时代,由于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并不存在或被广泛使用,因此互联网的互动性并不高,在此环境下E-Learning1.0也存在相应的特征。

在这一时代,E-Learning主要被应用为辅助教学功能。E-Learning为中小学学校教育提供一些额外的课程、教学支持和各种类型多样的教学资源,为传统学校教育服务,以辅助传统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传统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先针对课程内容提供一些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或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利用 E-Learning 对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的自学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丰富的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 E-Learning 提供课后作业和辅导以及进行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可以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用 E-Learning 实施补救教学和针对天才学生提供的额外的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和增强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E-Learning在此阶段的主要应用为教学网,通过学校简历的教学网,学生们可以下载教学资源、上传作业等。其表现形式可以是课外的额外在线课程、家庭作业的支持程序、教学方案工具、在线题库等,也就是说,学校和老师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 E-Learning 技术手段来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事实上,这种应用到现在也有广泛应用,如Oracle教育基金会成立的Think Quest(www.think.com),该网站是面向全世界的中小学提供的免费的在线学习平台,成功注册后,教师和学生便可以在上面创建学习项目,并将其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参与网页竞赛、建立学习和讨论小组、浏览图书馆的在线资源等。再如Blackboard是一个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数字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网络组成的平台内进行各种课程方面的交流。

E-Learning 2.0 时代

根据Downes在2005年提出的观点,在新的传播环境下,E-Learning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均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必须用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架来界定当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他将这种新框架称为E-Learning2.0。

首先Web2.0时代为E-Learning向2.0时代过渡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Web2.0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用户参与,大量的UGC使得用户的参与度大大提升,互联网更多的趋近于平台或是社区。通过社交媒体,用户成为了互联网的共同开发者,用户不再简单的处于被动的接收地位,而是成为了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建设者。同时正式基于Web2.0,协同的概念逐渐深入,集体智慧成为了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样的背景下,E-Learning同样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社会化媒体在E-Learning中得应用,包括一些在线学习网络、wiki、社交媒体、博客、APP等都成为了E-Learning的重要载体。与之前的时代不同,E-Learning过程中用户参与性大大提升,从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既可以生产内容又可以接收内容的产消者,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被一种多向度的传播模式所取代。用户既可以享受传统的类似于网校的E-Learning服务,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成为贡献者。同时,用户的自主性大大提升,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更多的满足。

直接通过社交媒体的E-Learning

目前,一些E-Learning是不通过其他平台直接在社交媒体、社会化网络上实现的,在此选取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台:

一是维基百科。维基(Wiki)是一个在线的百科平台。在维基上,任何注册用户都可以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包括创建词条、编辑、修改相关内容,同时维基有自己的审核机制,在违反了维基守则的情况下会有管理员进行一定的把关。维基百科简单、开放,充分发挥web2.0的集体智慧特征,其直接被应用到生产知识、接收知识、共享知识之中。其更多的倾向于一种电子教材,一种开放性的知识社区。Wikipedia.org维基百科目前上面的条目数已远远超过如《大英百科全书》等传统百科全书。而且其更新速度、使用便捷性更要远远优于传统备课全书。

二是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博客即网络日志,微博则是微型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这些社交网络平台都是Web2.0时代重要的标志之一,主要应用包括Scripting News、Twitter等。这类社交媒体按照时间顺序以文章的形式在网络上发表内容,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发布中心,其个性化和易用性的特点使得这种应用很快便为大家所接受并大量普及。用户间可以互相关注、评论,使得用户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对于E-Learning来说,博客、微博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知识平台,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越来越多的老师、学者、学生创建博客、微博并在平台上发表或转发跟学术相关的信息,同时其也成为了一种学术的生态圈,学者、老师、学生可以在微博、博客上相互评论,建立起了一种沟通机制。

三是播客(Podcasting)。播客(Podcasting)是一种允许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布并订阅视频或音频节目的平台,具体的应用包括YouTube、优酷等。播客允许用户进行开放性的创建与发布,并可订阅他人的更新。音频和视频是最容易为人接受的一种媒体方式,播客的出现成为了E-Learning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划通过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cberkeley)把自己的视频教学资源共享出来。事实上,其成为了将教学内容发布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之后我们所论述的MOOC中的重要技术载体。

MOOC

MOOC这一概念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教授提出的。MOOC,即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简写,翻译为大规模开放网络在线课程或者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也有一些学者音译为“慕课”。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在2008年开设的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课程被认为是第一`门MOOC课程5]。在其出现后就成为了E-Learning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E-Learning平台的重要发展。在MOOC上,学者、老师、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学习设备都可以注册并且访问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他们以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基础,利用一系列可以自由访问的网络资源来提供了研究所需要的内容或材料,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学习交流。MOOC的协作空间可以跨许多不同平台和技术。比如MOOC参与者可以创建自己的学习博客文章,来讨论不同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微博,Twitter等形式。这个课程学习者可以免费进入学习。MOOC支持参与者使用不同的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讨论、评价,包括YouTube、Moodle、BBS、博客等。事实上,MOOC更接近于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里,通过以上所述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实现E-Learning。目前来看MOOC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平台:

一是Udacity。Udacity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巴斯蒂安·史朗于2012 年 2月创办的盈利性机构。通过这一平台给各阶层的用户带来可获取的廉价、高参与的高等教育,进而帮助用户实现知识、技能上的提高,弥补现存教育的不足,便于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Udacity目前有32门课程,课程包含不同单元和知识块,并且还有对应的练习和课堂笔记。课程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选择对应层级的课程,中级课程需要一些专业先备知识,高级课程要求学习者对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发布的学科主要限于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和心理学五个学科领域。Udacity的课程一部分是由教师自行设计,一部分是与微软等公司共同设计推出。目前已经和圣何塞州立大学合作提供5门在线课程,能够成功完成这些课程的学生将获得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学分并可在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内和美国大多数的高校进行学分互换。

二是Coursera。其是于2011创办的,旨在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提供网络课程,为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的优质学习机会。2011年10月,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教授吴恩达(Andrew Ng)提供了免费编程在线课程,同样吸引了数十万学习者注册。2011年11月,Daphne Kolle和Andrew Ng共同创办了盈利性质的Coursera,得到千万美金的风险投资[8]。该平台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免费提供优质的在线课程。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截止到目前为止,与Coursera达成合作关系的世界级名校还有杜克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国内高校知名高校也与其有合作,到2013年共有62所高校与其开展合作。同时Coursera提供了中文学习社区,在方便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更加轻松自由地学习和交流分享。该社区与官方平台提供的课程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详细的课程设情况以及授课讲师情况都有相关说明。

其与高校的合作模式是在双方签订协议达到共识的基础上,Coursera提供技术开发和支持,各高校授课教师或团队开发和设计网络课程,共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学习服务和支持。目前,Courera的课程总数超过300门,学生注册人数超过280万。其课程组织形式主要是授课视频、在线测试和线上线下讨论等,其设计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

三是EDX。与前两大平台不一样,这一平台是非营利性质的。该平台由MIT和哈佛在2012年5月份联合推出,旨在以突出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在线学习。非盈利性质的EDX最有利的一点就是能够免费提供这两所学校的课程,他们也欢迎全球各个顶级大学加入他们的队伍,共同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交互式在线课程。EDX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在线开源学习项目MITx,其目的在提供免费在线课程的同时也通过分析学习过程数据,研究技术在教学屮的应用,探索泥合式教学模式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些研究结果也是开放的。通过共享教育资源,EDX希望创建一个反映学科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新的在线学习体验的网络课程平台,不仅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在线教育,而是还包括通过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分析研究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目前!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12所高校加入了EDX,其提供横跨15个学科领域的32门课程,已经吸引了超过68万的学生。其课程的形式主要由在线视频、网页插入式测试以及协作论坛组成。平台以交互式学习设计为特色,包括自定步调的学习在线讨论小组、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的评价、在线实验室和其它的学习交互工具等功能。

四是可汗学院。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的非盈利网络在线教育机构,旨在“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世界上一流的教育。”[20]可汗学院最开始只是在YouTube上发布教学视频,在2007年之后拥有了自己的网站,2012年公立学校开始入驻,2013年起课程逐步在二十多所学校进行推广。目前,可汗学院的授课课程包括33门,拥有超过4800段教学视频。其非营利性质意味着其网络资源都是免费的,同时志愿者将可汗学院的视频进行翻译,目前已有二十余种语言版本。网站目前有观看视频Watch,做练习Practice,提供指导Coach,志愿服务Volunteer和个人主页Personal Page等栏目。可汗学院的课程特征为十分钟微课程,将一门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拆分,通过对小知识点的讲授来实现课程的完成,一般一个知识点讲解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同时,可汗学院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质量较高的教学反馈,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社会化媒体在网易公开课中的应用

案例简介

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网络公开课程(MIT OCW)计划,基于E-learning的网络公开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一场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国内各门户网站先后推出公开课专页,包括腾讯公开课频道、网易公开课频道、新浪公开课频道、雅虎公开课频道等相关内容。其中,网易公开课以课程起步之早、课程种类之繁、相关教育产品之全、页面设计之精,成为国内商业门户网站中的有力代表。

网易公开课课程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引进和翻译国外高校公开课,二是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推出公开课,三是与英国历史杂志History、英国广播公司BBC合作推出的纪录片内容。目前,网易公开课贴出的视频课程内容涵盖文学、哲学、数学、语言、社会、历史、商业、传媒、医学健康、美术建筑、工程技术、法律政治、宗教、心理学等不同领域,其中囊括美国私有非营利机构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1165个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杰出人物的讲座,非盈利教育组织可汗学院在数学、科学、金融经济、考试解体、人文等不同方面的54门课程。

网易公开课作为中国E-learning的一个典型代表,将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名校公开课汇集到了网易视频和公开课的平台内。网易公开课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自身宣传与课程传播,扩大影响力;二是通过社会化媒体实现线上学习、交流互动、评介反馈、线下活动,进而达到营造数字与网络学习社区的目的。

网易公开课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实践

网易教育产品微博矩阵:全方位辐射

目前,网易旗下已经形成以网易公开课为核心,以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作为补充的教育产品序列。网易公开课建立时间最早,涵盖门类最全,内容偏重学术,包含国际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可汗学院、英国历史杂志History与BBC纪录片、Coursera网络学习社区、公开课专题策划等内容;网易云课堂内容偏重实际应用,包含IT与互联网、外语学习、生活家居、职场提升、实用软件等3500门以上的实用型精选课程,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药等90门以上高等教育课程,公务员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等20000套以上实用题库;中国大学MOOC选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25所高校的公开课程,以2014年9月为例,提供上述大学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管法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农林医药等不同领域的159门课程。

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构成了网易教育产品的全序列,三者均利用“新浪微博”这一既有的成熟社会化媒体,进行信息发布、用户互动、相互链接推送,建立了辐射不同用户、学习者与社会公众的微博传播网络。“网易公开课V”是目前三者中人气最旺者,现已发布微博10866条,粉丝量346545;网易云课堂次之,发布微博3482条,粉丝量95533。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三个教育产品的微博之外,还有针对网易公开课用户的“网易好好学习联盟V”微博,通过活动转发、实用学习信息发布、实用考试资料汇编,聚集人气,同时帮助网易公开课形成的网络学习社区进行线上交流与线下互动。目前该微博发布内容261条,粉丝量980,虽然相较“网易公开课V”与“网易云课堂V”,人气仍有待发展,但从其增长形势来看,呈现出粉丝日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