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塑与他塑:国家形象的建构差异——中美报纸对“也门撤侨”事件的报道比较分析【2】
(四)新闻导语与消息来源
新闻导语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以简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以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用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例如在《人民日报》4月4日的报道《中方首次为撤离危险地区外国公民采取专门行动获高度赞誉——“中国是真正的好兄弟”》一文中,导语如下:“2日,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沂舰共帮助撤离10个国家的225名侨民。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为撤离处于危险地区的外国公民采取专门行动,也是中国海军军舰首次执行撤离外国公民的国际救助行动。”该条导语介绍了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表明了此次帮助外国公民的撤侨行动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华盛顿邮报》中的新闻导语则直接引用新华社的报道,说明撤侨行动的相关信息——有超过500名中国公民安全抵达吉布提,中国军舰的撤侨行动从周日持续到周一,将中国公民撤退至安全区域。《纽约时报》的导语是记者自己所撰写的:China evacuated nearly 600 of its citizens from conflict-torn Yemen this week in Chinese warships, in a demonstration of Beijing’s increasing ability to extract its people from dangerous places.(本周,中国用战舰从冲突不断的也门撤离了近600位公民,这显示出北京从危险地区撤员的能力日渐增强)。这条导语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形容词“conflict-torn”的使用点明了撤侨的原因,用战舰撤离公民则简要交代事件,“in a demonstration of”短语的使用对应标题中的“show”,也是展现呈现之意,第二个小分句是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只是针对撤侨事件说明从危险地区撤员的能力日益增强。开头导语的选择使用奠定了全文的写作基调,《人民日报》在报道数量多,对于外国公民的撤侨帮助,在导语材料的选择上特意强调是专门行动,中国海军首次执行的国际救助行动;《华盛顿邮报》的导语引用新华社的报道,客观陈述事实,未体现出倾向性;《纽约时报》的导语虽短,却精炼概括事件报道的重要因素,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对中国政府从危险地区撤员能力的提升给予了赞许。
《人民日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报道的是“也门撤侨”这一客观现实,《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消息来源多为个人,在《人民日报》的7篇文章中因个人身份的不同,可将消息来源分为普通消息来源和官方消息来源两种,普通消息来源和官方消息来源各6条:其中普通消息来源均表达出回归安全区域的兴奋之情和对祖国撤侨行动的感激之情,如“平安抵达吉布提,感觉安全了!”“感谢祖国,我们可以回家了!”撤离的中国公民激动地说。“我太爱自己的国家了!”上海正泰公司派驻也门的变电站工程师刘学权对本报记者说;官方消息来源则通过一些代表人物表达官方对此次撤侨行动的态度,传递出中国官方对此次撤侨行动的决心与立场,如中国驻也门大使田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6日凌晨,他刚刚写完报告入睡,空袭就开始了,在得知相关情况后,他马上让商务参赞与中资企业联系,让他们到地下室等安全地带躲避。“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也门的中资机构人员、留学生的安全。”他说,“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本能了。”不论是普通消息来源还是官方消息来源,均体现中国政府一心为民的正面基调。《纽约时报》的消息来源在《人民日报》的基础上,多了一条专家学者的来源,文章专门提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莱尔·戈尔茨坦(Lyle Goldstein)的看法——The evacuation operation would play well in China(这次撤侨行动会在中国国内引起良好反响),《纽约时报》的官方消息来源也仅一条,引用的是中国驻也门大使田琦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的内容——The evacuation as “a significant practice of major power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这次行动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实践”);普通消息来源则有三条,表达出中国国内网友、正在撤退行动中的侨民对祖国这次行动的高度赞许。《纽约时报》这次所引用的官方消息来源和普通消息来源传递出中国政府为此次撤侨行动花费不少功夫,为民所想的正面、积极的基调,同时专家消息来源中副教授的总体评价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客观事实说明,从而使得整个文章的报道基调更显客观。
《华盛顿邮报》的消息来源共有4条,均来自于媒体机构,其中新华社2条(评论文章1条),路透社1条和《纽约时报》1条。新华社和《纽约时报》的消息来源与“也门撤侨”事件相关,客观转述了两大媒体对该事件的态度,引用路透社的消息则为了说明中国政府在经济层面上的务实性。《华盛顿邮报》消息来源的选取表明该文章报道的角度不仅局限在“也门撤侨”这一事件的报道上,而是透过这一事件挖掘更深层面的问题。
(五)引语的选择和强调
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间接引语则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直接引语所表达的感情状态要更为强烈。《人民日报》的7篇文章中共有直接引语13条,其中引用普通个人的原话有7条,口语化的表达简洁清晰的展示了救援侨民对祖国行动的感激之情,间接引语11条,且多表明官方态度;《纽约时报》的直接引语有8条,间接引语有5条,它所采取的报道形式是将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语言提出总结性观念,再由直接引语直接转述原话,丰富文章的细节,例如,在引用副教授莱尔?戈尔茨坦的看法时,先提出副教授的整体看法——撤侨行动会引起国内的良好反响,随后又跟着引用副教授原话“the audience is likely Chinese domestic politics”(关注者更倾向于是中国国内政界里的人)。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相结合的方式使整篇文章的引用更显全面,所呈现出的报道基调也更显客观;《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没有直接引语,只有4条间接引语,转述其他媒体与撤侨行动相关的事实报道,感情色彩不明显。
(六)文章结论
《人民日报》的7篇文章和《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的相关报道都是围绕着“也门撤侨”这一事件,《人民日报》侧重报道撤侨行动本身,议题框架的搭建围绕“撤侨行动圆满完成”展开,强调新一任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的执政风格和高效的执政水平;《华盛顿邮报》所搭建的议题框架则是“撤侨行动彰显中国实力的增强”,运用大量的副词和转折词强调中国的另有所图,如China's interest in Yemen goes back decades, with Beijing helping with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s in Yemen as far back as the 1950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clearly deepened. “however”和副词“clearly”强调中国近年来加强了同也门的联系;China has spent over a decade investing heavily in Yemen's oil industry,“heavily”表明中国对也门石油产业的企图很强烈;Not only was Yemen close to the Horn of Africa,where China has a substantial economic footprint, its location by the Gulf of Aden made it a strategic location for the Suez Canal. “not only… but also…”的句式和“substantial”的使用表明中国的经济版图扩展广泛。这一系列转折词、副词的使用都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此次行动不仅是“撤侨”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撤侨”传递出中国对也门以及中东这块领域的企图,文章用一系列事实说明中国在该区域的经济渗透,同时相较于中国政府这次的“高调”撤侨,《华盛顿邮报》还在文章末尾专门提及其他国家的低调行动,以示对比,传递出“也门撤侨”行动不仅仅是撤侨那么简单;《纽约时报》在这次“也门撤侨”事件中搭建了两个议题框架:框架一与标题相关——中国海军实力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这一议题的搭建,文中专门提到了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事件, 2011年中国政府从利比亚撤离35,800名中国公民,相比较而言,这次也门撤侨行动的规模并不大,但中国海军派遣了两艘海军护卫舰和一艘海军补给舰来到也门,撤离了几乎所有在也门的中国公民,同时还帮助其他国家的公民进行撤退。利比亚撤侨事件所使用的工具多为民用,这次的“也门撤侨”却直接派出军舰进行协助,撤侨工具的替换很好的为框架一进行佐证,同时引用莱尔副教授的观点,直接提出这次的两艘护卫舰的派出既显示了实力,又没有引起风险,挑战军事行动的极限,这一举动只会表明中国海军力量的增强;框架二:中国政府撤侨举动赢得了众多中国网民的支持,而且也向身在国内的中国公民和海外华侨展示出中国政府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大国形象,作为中国公民,无论你身处何方,祖国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这一议题框架的搭建主要是援引国内网民的声音和中国驻也门大使田琦的采访,传递出中国政府一心为民的国家形象。
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数量、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及图片说明、新闻导语及消息来源、新闻引语的选择及强调和文章结论的梳理,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此次撤侨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与肯定,不遗余力的使用大篇幅和版面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整体基调以积极正面为主,传递出中国政府亲民,为民服务的大国形象;《华盛顿邮报》并未对此次的撤侨行动表明态度,文章整体基调稍显冷静平淡,同时借助“也门撤侨”事件叙述我国在也门这一区域的经济渗透问题,并运用大量的副词与转折词进行强调,试图以此警醒他国注意中国隐性实力的增强,展示出中国实力增强,图谋不轨的大国形象;《纽约时报》对这次“也门撤侨”事件的报道则稍显客观,仅仅只是就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并提出中国海军实力增强这一客观事实,态度上并不是很明显,所传递出的国家形象也都是通过援引中国国内网友的采访内容或是评论,构建出为民服务、认真负责的国家形象。
“也门撤侨”事件中,中国政府积极高效的应对,很好的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背后的政治倾向显而易见;《华盛顿邮报》被认为是继《纽约时报》后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1970年代通过揭露“水门事件”一举成名,尤其擅长报道美国国内的政治动态,作为一家商业报纸,《华盛顿邮报》虽然强调报道的公正客观性,但受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在报道新闻的政治倾向上仍然有所偏倚,对于这次中国政府的“也门撤侨”行动没有大张旗鼓的表扬,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分析撤侨行动之外的深意,并抓住经济这个点,认为中国在也门这一区域经济渗透的范围较广,需警惕中国隐性实力的增长;《纽约时报》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新闻报道的基调上稍显客观,对“也门撤侨”行动侧重于事件本身的报道,并没有去挖掘这一事件背后的政治涵义,议题框架的搭建以及文章报道基调的选择都较为客观,尽可能援引别人的话语,新闻本身不表明倾向或是态度,只是向读者传递一份事实。
四、结语
这次“也门撤侨”事件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无论是在报道数量还是报道篇幅上都很好的抓住时机,不遗余力的表达出中国政府为民服务,为民所想的大国形象,展现出新一任中央领导集体处事果断、高效率的执政风格,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国外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关注报道,但其报道的角度与关注的重点同《人民日报》相比有所偏差,从侧面反映出其政治倾向和背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报道上的差异则反映出两大媒体不同的报道风格和所属商业机构的倾向性。
参考文献:
[1] http://military.china.com/news/568/20150331/19448067.html
[2]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7804
[3]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与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9):18-24
[4] Entman,R.M.“Framing :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3(4):51-58.
[5]谢曦.《人民日报》有关中印新闻的框架建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6] Coffman. E. 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New York: Harper&Row,1974.
[7] Gitlin.T.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8]王灿发,马寅桂.中美主流媒体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的新闻框架比较——以《人民日报》和《亚洲华尔街日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4(1):54-57
[9] Ying Fan. Key Perspectives In Nation Imag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Nation Branding. http://www.doc88.com/p-5903045423144.html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