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人民日报记者看两会:感受发展脉动 体会民生温度【2】

2016年03月16日07:0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感受发展脉动(印象·本报记者看两会)

  本报记者姜洁:

  “品牌营销”令人难忘

  “面膜分三种……第三种,就是我手上这种只有简单的保湿保养功能的印象泰州面膜。”

  对,您没有听错,这不是电视广告,而是今年“三八”妇女节当日,江苏省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代表向大家推荐泰州面膜,并向在场的女代表们免费分发。

  今年两会上,像蓝绍敏这样“兼职”做“品牌营销员”的代表委员并不在少数。透过营销,我们能看懂他们试图让当地富民产业扩大知名度的初衷,能看懂他们关注民生的努力。

  作为一名多年报道两会的记者,我认为今年两会特别值得点赞的是“部长通道”。在这个通道上,以往记者“围追堵截”、拉着喊着部长接受采访的场景不见了,今年的很多部长都是主动走到麦克风前,主动倾听民声民意,回应民众关切,甚至有时是部长排队10多分钟等着接受采访。交通部长称自家五口人三年未能摇到号、人社部部长称网传延迟退休时间表属误读等,在很多问题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满足了媒体的新闻渴求和公众的民生关切,也是对部门工作的一种“品牌营销”,值得在今后的两会中进一步推广、形成常态。

  本报记者吴秋余:

  真知灼见源自调研

  “中国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和因吸烟致疾、致残、致死人数最多的国家,却仍是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今年两会,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委员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大我国综合控烟力度”的提案。为了这份提案,他多次往返港台等地,考察借鉴防控吸烟的理念和措施。

  今年两会上,每次谈到民生话题,我都能深切感受到代表委员言语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两会举行的时节,还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却饱含着暖人的民生温度。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民生投入有增无减,让人们看到政府加快改善民生的决心。

  民生话题几乎每年都是两会的热点话题,今年两会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在代表委员对于民生问题的意见建议中。“比经济增速更重要的,是整体就业水平的基本稳定”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两会上,代表委员带着深入调研的成果,阐述着自己的真知灼见。

  本报记者张烁:

  共同托起明天希望

  两会期间的一个傍晚,天刚擦黑,我采访了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委员。一说起山区的孩子,他的脸色沉了下来。“那是冬天,我们都穿着毛衣、厚外套,可是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个山区教学点的孩子们,光着脚丫穿着拖鞋,在单薄的衣服下发抖。”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劳动者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问题。扶贫先扶智,要补上贫困地区的短板,必须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持久拔掉“穷根”。

  党和政府对此高度关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如是说。“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政府工作报告如是说。

  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国徽下,一阵春风吹来,广场上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我似乎看到,春风从这里吹向大山深处,吹开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笑脸……

  本报记者苏艺: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在两会采访中发现,不少政协委员对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我们瞄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实现了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一位委员开心地悉数云南普洱市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变化。扶贫,不仅是经济上的扶贫,还要从教育、生态等多方面着手。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位委员认为,只有恢复、保护草原生态,生产才能可持续发展……

  这些意见建议,让记者看到了委员们为了少数民族扶贫而做的细致调研,更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如期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的坚定决心。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群众都不能掉队。然而,当前很多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布广,自主脱贫意识不够强。这更加说明扶贫先扶志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如今,全国各族人民正向贫困发起了总攻,我们有理由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如期实现,各族人民将在不断获得的民生福祉中喜笑颜开。

  本报记者李心萍:

  职工安置备受关注

  这是我第一次报道两会,负责采访吉林和陕西代表团。这两省都面临着去产能、调结构的重担。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两省代表们在积极建言献策做好去产能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如何改善民生。

  代表们纷纷表示:“不能让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到民生”“努力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准备工作,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免费对其进行就业培训,引导他们进入新兴产业”……这些问题不仅发言的代表多,而且每次发言都能引起强烈共鸣和讨论。

  代表们的坦诚发言,呈现出直面职工安置问题的责任与担当。更令人欣慰的是,政府部门也与代表们一样,直面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在充分考虑实际困难的情况下,仍旧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并有多项措施来保证目标实现,这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直面问题,才能稳步前行。通过跑两会我看到,党和政府对职工权利的关注与保护,代表委员对职工权利的重视,“经济增长虽减速,民生改善应提速”已成为共识。

  本报记者程远州:

  生态长江永葆生机

  “长江里有人排污,形成了数公里的油污带,哪位记者关注一下?”3月7日下午4点10分,正在湖北代表团分组会议上听会的我,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传来一条消息,打开一看,几张照片触目惊心:几只靠岸停泊的采砂船旁,一条发黑的油污带蜿蜒远去,犹如一道疤痕。

  而此时,代表们讨论的也正是长江水环境保护问题。今年两会,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是湖北代表团最关心的话题。

  随后的采访中,我将照片展示给一位代表,他看后长叹:“若没有生态长江,经济长江也不能可持续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就会与改善民生背离。”

  建设生态长江,不仅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难度不小,最需鼓劲打气。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湖北十堰的代表,采访中,他语气高昂:“我们穷尽现有的治污手段,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同时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业,老百姓收入增长也不错!”

  建设生态长江,并非朝夕之功,现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已定,具体部署稳步推进,各地共同使力,将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