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期刊传媒集团顺势而为,做优质的精神产品
近日,广西期刊传媒集团在桂林正式挂牌成立,这让持续陷于“严冬”多年的中国期刊业,感到了一丝暖意。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停办68种期刊,创刊于1979年的老牌期刊、最高发行量曾达58万册的《青年一代》也黯然退出市场。此后两年多时间里,《风尚周报》《风尚志》《都市主妇》《壹读》等报刊相继停刊。进入2016年,“坏消息”并没有停止——《瑞丽时尚先锋》纸质版休刊、《外滩画报》停刊……据2015年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3至2014年间,我国期刊整体销售量在逐年下降,2013年环比下降5.66%;2014年上半年下降了1.64%,下半年下降了6.98%。
置身严冬,又作为一家身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期刊出版单位,广西期刊传媒集团何以实现了“逆生长”?面对市场的考验和新媒体的冲击,期刊出版单位如何才能顺势而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总经理沈伟东。
记者: 您以为,我国期刊业之所以遭遇发展“危机”,其问题在哪?
沈伟东:我国近万种报刊,基本分散在数千家出版单位,应该说,报刊业目前主要呈现两个不足:一是报刊资源重复构建,出版单位集约化弱,欠缺应对市场的规模;二是报刊业难以在当下媒体传播环境下抵挡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
此时,全行业只能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新闻出版改革中、置于市场的冲击下,积极应对困境,实现改革转型。期刊同仁应该立足传统期刊出版,努力做有文化影响的精神产品;致力于整合重组、融合发展,建设规模化、集约化、全媒体传播的期刊传媒集团,才能使自己成为不惧风雨、生命力顽强的“好种子”。
记者: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通过市场经营发展起来的期刊集团,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的期刊经营总量占广西期刊的一半以上。之所以能“逆市上扬”,集团积累了哪些有益经验?
沈伟东:期刊出版的重点不是传播知识,而是传递文化影响,传递思考社会和人生的方式,所以在发展规划及实际工作中,应特别为读者做好服务。比如,2015年9月,集团与内蒙古民族青少年杂志社签署协议,无偿转让中文少儿教辅期刊版权给对方,并将增强现实技术方案对接移植到蒙文版期刊《花蕾》上,介绍给广大蒙语读者。
其实,心里有读者,读者心里才有你。20多年来,我们与几十万读者进行了交流,与教育行业相关协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100多所高校、1000多所小学保持了紧密联系。使这种联系更加紧密的“黏合剂”是期刊关注民生的情感温度,我们把人格培养、品质塑造、心理疏导、思维训练等素质培养融入少儿期刊中,打造了《作文大王》《求学》杂志等品牌,长时间对读者形成了良好的影响。我们集团里有一位员工,每次说起当年还是《作文大王》的读者时与“阿木老叔”的信件来往,仍然十分感动。
记者:面对电子阅读等新媒体的冲击,期刊企业该如何应对?
沈伟东:应该说,新媒体带来了挑战,但也充满机遇,关键在于期刊出版单位能否顺应发展潮流,实现自我蜕变。简单来讲,就是让期刊的影响力不止是一份期刊本身。多年来,广西期刊传媒集团进行了多种探索,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2014年,我们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了媒体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和数字媒体创意中心;2014年开始策划制作微纪录片、微专题片,还研发了一系列APP游戏;在少儿期刊中使用了增强现实技术,加深传统纸质内容的阅读体验;旗下《规划师》网站正积极探索构建全国建筑规划行业大数据库……
目前,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立足期刊主业,积极推动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集团正策划面向各国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的全媒体项目,将通过举办书法网络大赛,拍摄“书法在民间”系列微电影,研发并运营“晒书法”APP、微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书法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全媒体、多终端传播。
如果说中国期刊业正面临寒冬,那么广西期刊传媒集团的挂牌成立,也许能带来一点春天的信息。这颗厚厚雪被下埋藏着的种子,正顽强萌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