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北大2015

中国外宣媒体与外国媒体对中国雾霾问题报道模式对比研究——以人民网(英文版)和纽约时报网为例

李佳凝 肖贝 张伊妍 
2016年03月30日15:17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外媒对华环境新闻报道问题,对我国国家形象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近年来日益 引起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以传播学的视角,选取雾霾报道为切入点,希望分别以纽约时报网 和人民网(英文版为案例,分析外国媒体和中国外宣媒体的关注角度、信息来源、观点内容 等等,从而总结出双方环境问题报道的话语体系特点。并结合我国对外媒报道作出的反应, 反思我国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雾霾 外媒 外宣媒体 人民网 纽约时报网

一、 研究背景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 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 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暗。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 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 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气污染日益严重。2011 年 10 月, 中国人开始关注到雾霾问题,“PM2.5”成为年度热词。随后,雾霾问题一直引人关注。2013 年 1 月,4 次雾霾过程笼罩 30 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 5 天不是雾霾天。1报告显示, 中国最大的 500 个城市中,只有不到 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 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10 个城市有 7 个在中国。

因此,不仅是中国的外宣媒体,外国媒体也将目光投到了中国雾霾问题上。从 2008 年 开始,世界主要媒体都发表了关于雾霾问题的众多新闻和评论,而这些新闻评论也对中国国 家形象的构建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希望分析外国媒体和中国外宣媒体对 中国雾霾问题的关注角度、信息来源、观点内容等等,从而总结出双边对华报道的话语体系 特点和传播效果。从而为反思我国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与文献概况

外媒对华环境新闻报道问题,处于传播学、国际政治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在近年来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在传播学视角下,相关文献基础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第一, 从环境新闻(环保传播、环境报道)角度,探讨媒体在环保议题中的框架构建与社会作用, 相关专著如贾广惠(2011)《中国环保传播的公共性构建研究》、王积龙(2010)《抗争与绿 化——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等;第二,从涉华舆论角度,通过分析外媒报 道,审视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态度与倾向,为我国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建议,相关 专著如刘肖(2010)《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等。

1、经济参考报:报告称 500 个大型城市中达世卫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不到 1%.(2013 年 01 月 15 日 11:42:27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1/15/c_124233223.htm)

然而,以上研究是在宏观上分别提供了“环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视角;将两者结合起来,具体针对外媒对华环境新闻报道的研究在 2007 年开始出现,文献数量较少,但在2013、2014 年呈显著上涨趋势。本研究试图在为数不多的现有文献中总结规律、借鉴方法, 同时做出相关评估,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2. 研究现状描述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在研究主题的选取上,大部分研究以“雾霾”报道为例探讨环境新闻报道,少部分研究如牛媛媛(2012)、罗小玲(2013)从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考察中国 在国际舆论中的环境形象。研究对象的选择则集中于美国媒体,如魏世传(2014)、蒋宇(2013) 等对《纽约时报》进行个案分析,姚荣华(2014)选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 街日报》、《洛杉矶时报》为研究对象,刘春、沐阳(2014)将《华盛顿邮报》与《中国日报》 进行对比研究;此外,徐琴媛、于月(2013)选取法国位列前三的报纸《世界报》、《费加罗 报》、《解放报》和新闻类杂志《新观察家》为研究对象,探讨法国纸媒对于中国雾霾问题的 报道;刘坤(2010)选取了英国《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和《独立报》;王婷 婷(2014)则对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部分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对报道数量、体裁、议题等进行统计,并且运 用内容分析法具体表现报道的内容与倾向,如罗小玲(2013)、蒋宇(2013)等;一些研究 只对报道的个案进行举例,对报道特点及成因进行理论归纳,着重提出对策与建议,如阴卫 芝、唐远清(2013)《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等;此外,罗嘉婧(2014)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针对具体用词,对美媒关于中国空气污染的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

2)研究内容 在对报道的具体分析上,大部分研究考察的角度包括:报道数量与频率、消息来源与引语、议题分布与框架、新闻写作体裁、版面设计与配图、报道基调与态度。其中,学者对“议 题分布与框架”的分类有所不同,如姚荣华(2014)、李师荀(2014)将报道议题区分为成 因类、影响类和应对举措类,罗小玲(2013)则按照事实框架、经济框架、政治框架、事件 框架、科技框架几个方面对议题进行分类统计。除了以上分析思路,魏世传(2014)还特别 提出了新闻标题在外媒舆论中发挥的作用,牛媛媛(2012)则通过对《纽约时报》发稿地点 和报道地区的分析,肯定了其记者深入中国境内与新闻现场采访的职业做法,还从新闻写作 的角度分析了文章结构和背景写作对报道效果的影响。

针对以上分析,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应加强对国际舆论的关注与研究,并且主动掌握话 语权:政府应主动发声,及时说明空气污染状况;国内媒体应科学报道雾霾成因,提供详实 背景资料,全面阐释治霾举措和成效,确保报道的真实和准确。除了对政府和国内媒体提出 建议之外,阴卫芝、唐远清(2013)还强调公众个体的作用,提出重视公共舆论,避免谣言 和恐慌;牛媛媛(2012)则从新闻教育的角度,提出应借鉴美国经验模式,注重环境新闻的 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3. 研究情况评估

外媒对华环境新闻报道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数量上,检索到的 18 篇文献 中,出版年份在 2007 年、2010 年、2012 年的数量分别是 1 篇、3 篇、1 篇,在 2013 年与2014 年出版的研究较为集中,数量分别为 6 篇和 7 篇。在文献类型上,相关研究是期刊文 章和学位论文,缺乏对此问题的深入和全面探讨。

上述文献虽然在外媒对华环境新闻报道方面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但仍存在如下几方面不足:在研究对象上,集中探讨美国媒体尤其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对其他美国媒 体、其他国家媒体关注严重不足;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上,大部分定量研究限于个案探讨, 而选取多个主体进行广泛探讨的研究往往止步于理论批判和定性举例,目前尚未见针对多个 国家、多家媒体,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全面研究,以展示外媒对华环境新闻报道的全貌; 在研究立足点上,大部分研究着力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批判,而对媒体政治利益、商业驱动和 专业主义三方面属性的结合认识不足;在研究视野上,关于外媒对华环境新闻报道的历时性 研究仍然较少,且现有历时研究仍然限于报道内容本身的历时性分析,较少考虑西方环境新 闻作为新闻学一个重要分支、一场声势较大的社会运动的发展过程,缺乏完整的历史考量;在研究的现实意义上,虽然部分研究提出 了相关应对措施,但论述较为宏观、不够详实,在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能力、改善我国国家形 象方面发挥的作用仍显不足。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 在对现有文献的调研基础之上,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网和人民网(英文版),分别作为主要外国媒体和中国外宣媒体的案例。

首先,本研究在时间跨度为 2008 年到 2015 年的范围内,在纽约时报网和人民网(英文 版)中以“PM2.5、air  pollution、China  smog”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报道,筛选去重后分别 得到 66 条和 362 条有效样本容量,建立报道样本库,用以进行报道概况即关注历程的梳理。 其次,本研究根据报道样本库,利用 NVivo  定性研究软件进行词频分析,根据高频词 汇的特征,编写了内容分析编码表(见附录),用以分析纽约时报网和人民网(英文版)在信息主题、信息立场、信息要素、信息涉及的对象类型等方面的情况。 最后,我们对样本库中的报道进行编码,通过语义分析和词频统计两种方式,得出二者在报道口径上的差异。

四、研究结论  

(一)信息立场与倾向分析

本研究根据与报道中高频词汇的语义强度,将其分类、加权,制作出如下态度加权表格, 以呈现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在报道立场与倾向方面的差异。

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网在使用具有这些较强感情倾向的词语方面,加权频率总体高于人民网,较多地使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而在涉及雾霾的有关报道中,人民网的话语风格更加 倾向于中性,如对于雾霾发生、发展、影响等情况客观叙述,主要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二)信息要素分析

 

1.原因报道

在雾霾问题的归因方面,人民网整体对原因分析的报道多于纽约时报网。具体而言,两 方都更多谈及微观原因(人民网为 1.63%,纽约时报网为 0.69%),而宏观原因的谈及频次 分别为 0.98%和 0.29%。可以看出两家媒体都对直接导致雾霾的原因更为重视,如钢铁制造、 汽车尾气、春节放炮等,而对于城市化、交通问题等更抽象的原因讨论较少。

2.行动措施报道

在行动措施方面,禁止性措施是两方媒体都最多谈及的(人民网为 1.15%,纽约时报网

为 0.29%),但人民网要超出其他措施更多,而纽约时报网对禁止性措施的报道仅稍多于其 他行动;且能明显看出人民网谈及频次远多于纽约时报网。其他措施中,人民网谈及较多的 还包括情况监控(0.84%)、政策制定(0.77%)、分析研究(0.76%),而纽约时报网谈及较 多的依次为分析研究(0.27%)、政策制定(0.24%)、情况监测(0.23%)。可以看出尽管排 序不同,但两方谈及行动基本相同,而人民网更为重视对实时情况报告方面的新闻,纽约时 报则更多报道长期的雾霾情况。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网还有报道提及中国政府封锁(block)雾霾情况,但人民网并未予以回应。

3.产生影响报道

对于中国雾霾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出纽约时报网对健康后果的关注远远超过其对 环境后果的关注,而人民网差距相对较小。但整体上人民网对雾霾影响的关注度(报道比例) 高于纽约时报网。

4.客观事实报道

对于雾霾来袭、消散等客观事实的报道,人民网(0.87%)明显多于纽约时报网(0.19%), 而且有大量单篇文章或图集针对此方面进行报道。

5.相关事件报道

在雾霾相关事件方面,人民网整体上更倾向于将雾霾和国内新闻事件结合起来报道。 因此在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冬奥会、APEC 等话题上词频远高于纽约时报网。但值得注 意的是,纽约时报网更倾向于把中国雾霾与国际问题结合起来,比如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 合(词频出现比例为 0.26%,而人民网为 0.00%)。此外,纽约时报网还会对一些中国国内 引起争议的事件较为关注,如“smog  documentary”词频出现比例为 0.34%,而人民网未出 现相关报道。

选取部分文章进行整体分析不难看出,纽约时报网报道较为综合性,不仅会在篇文章中 涉及原因、行动、结果、事件等多项信息要素,更会将多个国家的雾霾情况进行比较,而不 仅仅限于讨论中国雾霾问题,因此也会存在大量分析性文字;而人民网的报道较为集中在一 个信息要素上,客观报道内容较多,很少进行带有情绪的分析。

(三)信息涉及的对象类型分析

 

(责编:王妍(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