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风化人”的理论及实践意义【2】
二、实现“化人”效果的基本原则及报道方法
“成风”范式可谓新闻传播的基础和指导,而“化人”才是新闻传播价值和效果的最终体现。随着媒介融合不断进行,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等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机制、发布平台和影响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如何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就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实际挑战。
针对当前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和困难,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新形势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为旨归,在选题视角和报道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方法的创新要以新闻接受者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他们为报道核心来发掘新闻报道素材、角度以及富有创意性的报道形式,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不论是报道时政公共新闻、社会民生新闻,还是其他传播活动,都应该在新闻观念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采用大局观与平民化相结合的报道视角,提升新闻传播活动的真实性与贴近性;同时还要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增强成风化人的传播效果。
(一)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
“新闻是在满足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获知和决策需求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和价值,反映的是新闻传播和人类信息交流之间的关系。”新闻传播活动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形成沟通和交流,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反映群众的实际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好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定是符合新闻价值规律的,其“化人”效果应该体现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上。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成为发展的主线,满足人民需要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他社会活动都应该服务于这条主线和这个目标。新闻传播活动作为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联接,更应该担负起助力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生活的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人民生活也需要正能量,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应该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应与国家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既要贴近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生活、贴近群众需求,又要走好群众路线,反映群众心声、解决群众诉求、回应群众期待。“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态势下,要勇于正视和应对矛盾,善于分析、回答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就医就学、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诚感人,集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华社时,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基层干部先进典型。随后他又在舆论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只有这样,新闻传播活动才能更加真实,既有热点又有深度,既有时效性又有时代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真正实现新闻传播活动“化人”的影响和引导效果。
(二)创新方法,讲好故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特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尤其是在当下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社会多元特性的形成,既为创新提供了最大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创新成为所有行业和领域不断发展的唯一途径。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新闻传播活动也必须及时创新方法、改良渠道并完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又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闻传播创新,不仅要适应内容分众化、受众差异化的传播趋势,还要推动媒介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丰富多样,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时效性、贴近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有了进一步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更好发挥新闻传播活动的“化人”效果,服务于社会发展。
发挥“化人”效果,还要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同事还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实则就是要把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融合于鲜活而生动的故事性新闻叙述之中。对内,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故事中深切感受人物与事迹的典型性和先进性,形成感召和效仿的动力。对外,则是要让世界人民在故事中真切感受中国的进步及发展,以及中华传统文明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价值,从而形成亲切感和向心力,利用新闻传播活动让全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看到正面的中国形象。
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013年举行的全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2016年举行党的舆论工作座谈会,不论是习总书记8·19讲话,还是48字职责和使命,在精神内核和指导原则方面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都是新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指导,并将深刻地影响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要发挥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形成良好的“成风”示范;同时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创新方法手段,贴近人民需要,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最终实现“化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丁柏铨.党报与新闻规律[J].新闻界,1997(1).
[4]许海,唐远清.从新闻宣传到新闻传播[A].新闻学论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杨晓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3(22).
[6]孙延宁.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法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7]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吕艺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王小敏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