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风化人”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来源:西部学刊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在这48字的概括中,“成风化人”不仅是对新闻传播活动本质特点的提炼,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更是对包括我国主流媒体在内所有媒体如何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方法指引,值得深入体味。我们以为,所谓“成风”,应指树立新风、形成风范、引领风尚之意;而“化人”,则主要是强调新闻传播活动及其作品,必须遵从新闻传播规律,注重运用和创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方法,使得我们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实现有效且有力的指导和教化作用。
新闻传播及其舆论引导,不同于一般的政策宣传和理论教育,不能“成风化人”,则难以“凝心聚力”。因此在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形成“成风”范式,增强“化人”效果,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有效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成风”范式的理论指导及规律遵循
新闻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促进其良性发展,既不能违背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更不能离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我国,党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指导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从建党初期“共产党人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群众性思想,到抗战胜利后的“反客里空”运动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实践思想,再到建国后提倡“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其应有作用。2002年以来,我党又提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2011年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走转改”活动,再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讲话,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指导始终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脚步与时俱进。依据这些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我们以为,形成良好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风范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然涉及较多的历史上的观念和事件。”所以在体系上,它既包含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又包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规范和具体要求,而在我国,则由于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而得以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因此,在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观念和操作指南。尤其是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更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发挥其在舆论监督与自我监督、正面宣传与追求实事求是、舆论导向与反映群众心声以及评判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标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原则、遵循新闻规律是相统一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者童兵教授去年在给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讲课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新闻工作的最高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高执政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力丹教授也指出,“纵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历程,便会看到一条发展线索:坚持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应该是一致的,坚持党性原则需要建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违背规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科学发展观是相悖的,也不能说坚持了党性原则”。可见,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定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传播活动形成正面宣传、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的“成风”范式。
(二)切实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传播的规律主要包括报道新闻事实必须遵循真实、客观、准确、全面、时效等要求,同时要基于新闻信息传播的属性特点,借助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悦读”性以彰显新闻作品的价值,以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克难阶段,面临着复杂、多变、曲折的社会发展问题,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分化差异明显等特殊国情和社情,更需要根据新闻传播规律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有效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舆论事业在“宣传”还是“传播”问题上备受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媒体的党性原则与政治宣传联系紧密,另一方面由于国情的复杂和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相对滞后,新闻规律的运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播效果长时间未能完全满足广大受众的实际需要。“新闻的内在的一般规律,党报又必须遵循。而党报所要遵循的特殊规律与新闻的内在的一般规律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两种规律是吻合的,有时似乎并不完全一致,这就给党报的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的解决是党报规律与新闻规律不断重合的过程,也是党和国家舆论工作从“新闻宣传”到“新闻传播”的巨大转变。
随着对新闻属性的深化认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越来越遵循新闻自身规律,“宣传”意味逐渐降低,“传播”意识慢慢加强。“这种重要变化促进了新闻事业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和产业经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把握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受众需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以团结稳定、正面宣传、服务群众为方针,展示社会多样性的同时,传递社会发展正能量,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才能形成新闻传播的正面示范。
(三)实践媒体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既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党和国家媒体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中,本是长期坚持的基本观点。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的1947年1月11日,我党在重庆国统区办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的编辑部文章,文中写道:“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人民的政党,它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一切政策是完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因此,《新华日报》也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就是说,《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最大限度的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党中央明确批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反思“文革”的过程中,“人民性”被一些人曲解使用,以人民性为旗号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认为“党有时也会犯错误”,而人民永远正确,以此反对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的性质,企图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性遂成为了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习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提党性与人民性关系问题,他指出:“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现在反倒成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对此,他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他还指出,做好新闻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党和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说明,党性和人民性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党性是立足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是针对全体人民,虽然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两者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导向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宣传舆论工作和新闻传播活动才能有明确的方向、稳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新闻理念。
“从宣传思想工作特质来分析,只有坚持党性,宣传思想工作才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只有坚持人民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才能反映人民心声、直面大众关切。”新闻传播活动必须统一党性和人民性,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同时还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既要需要坚持党对媒体工作的指导,又要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政治正确和人民满意的新闻作品。
在新闻示范方面,有机统一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整体与典型、大政与细节、发展与稳定等内容,让新闻传播活动既担负起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主张的职责、当好“播放器”,又履行反映人民心声的职能、当好“收音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