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6年5月下

编外广电人员从业生态与职业发展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路径

陆高峰
2016年06月06日14:06 |
小字号

来源:西部学刊

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后,我国广电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广电行业市场化运营步伐加快和节目播出数量、时间的快速增长,加之中央和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采取超常规发展的频道、频率扩张战略,原有的广电用人机制和人员数量、人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广电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于是广电行业逐渐打破原有事业单位依靠编制用人的束缚,开始大量使用编制外的“临时工”“合同工”以及“组聘”“频道聘”和“台聘”等“聘用人员”,导致编外人员大量增长。

有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5月底,央视台本部共有各类人员9500余人,其中正式编制内职工2500余人;编外人员达到7000人,占人员总数的73.48%,是正式员工的2.8倍。”[1]而1994年成立的湖南经济电视台更是硬性要求“实行全员招聘,绝不允许产生新的铁饭碗、大锅饭”。截至2004年,湖南广电集团“4200多名员工中,有2000多名员工属于聘用制”,[2]聘用人员接近50%。

早在2003年,湖南大学戴松曾对湖南省广播电视人员作过调查,被调查的65家湖南广播电视媒体总人数为7216 人,其中在编人员5050人,招聘人员1643人,临时人员523人,分别占70%、22.8%、7.2%。招聘和临时聘用的非在编人员总体占30%。其中省级电视台非在编人员高达55.3%,市级电视台非在编人员占39.3%,省市电台非在编人员也占到44.3%。而且愈是一线采编人员,非在编人员比例愈高。“调查显示,招聘及临时编制的新闻采编人员,在省级电视台已占74.5 %,在市州广播电视台(频道)占42 %”。[3]

如今,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通过公开招聘的编外用人方式已经成了广电行业、特别是中央和省市级广播电视单位最主要的用人方式,这些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广电行业的编外人员具有年龄轻、学历高、精力旺盛等特点,也已经成了广电单位的业务主力和骨干。编外用人方式在给广电业蓬勃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身份差异、经济待遇差异、政治待遇差异、劳动和养老保障差异、工作稳定性差异等,也导致大量编外人员出现心理失落以及职业认同感和单位归属感的降低、职业流动性增加、职业效能降低等消极不良影响。

由于广电行业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更有引导舆论、维护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如果不能及时减少、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利于广电行业的长久发展和广大编外广电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而且还会给国家对内对外传播的舆论安全带来隐患。

一、编外广电人从业生态与职业发展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传媒从业人员从业生态和职业发展研究的成果甚少,至于专门研究编外广电从业人员从业生态与职业发展的研究文献更是鲜见。

(一)国内编外广电从业人员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www.cnki.net)包含期刊、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学术辑刊、商业评论等8个数据库的联网检索来看,研究文献以“编外”“编制外”“非编”和“体制外”等编外传媒从业人员为题进行相关及相近研究的文献只有寥寥数篇。从2005年上半年发的杨晓民的《坚持制度创新 推行编外人员劳务派遣制度》(《电视研究》5期)到2012年发的李如军的《发行员用工制度改革探析》(《新闻实践》11期)共10篇文献,其中专门研究广电编外人员的只有《坚持制度创新 推行编外人员劳务派遣制度》《加强县级台编外人员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和《做好广电编外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初探》等5篇文献。

(二)国内广电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研究现状

专门研究广电人员职业发展的论文目前同样十分稀少。从吴胜、徐犇2008年发的《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职业发展的思考——以西安电视台“乐购”频道为例》(《新闻知识》10期)到杨锦2014年发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新闻窗》10期)共6篇文献,从费爱菊2006年发的《我国广电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忠诚的实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5月)到牛英豪2013年发的《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5月)共4篇硕士论文。专门研究编外广电人员职业发展的文献尚未发现。

就我国对于国内编外广电从业人员研究现状、国内广电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研究现状而言,仅从数量这一角度,即可窥见一斑;而且,发文时段也就这么几年,其研究力度的微弱状态也不难想见。

(三)海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生态研究现状

由于历史文化差异和现实条件所限,国外学者对于广电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生态状况的研究,经过查找EBSCO、PQDT、Elsevier等大型外文数据,除了少量如《Traumatic stress in Japanese broadcast journalists》(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0, 23)涉及广播电视从业者心理压力等研究文献外,尚未有发现。即便是境外学者研究国内传媒人职业发展的相关文献,也只有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潘忠党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发表的《中国新闻改革过程中的媒体范例评价、媒介角色信念和工作满意度——对两个城市的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少量文献。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现有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1)数量极少。现有关于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研究的文献只有10篇左右。(2)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深入研究。现有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研究,研究范围大都针对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没有全国性较大范围的研究,缺少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整体和全局的准确把握与分析。(3)缺少实证调查研究。现有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研究,研究方法大都通过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缺少实证调查的定量分析,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指导性都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用媒介从业生态视角和实证调查的方法,在全国性较大范围内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