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6期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2】

贾先涛 马江宝
2016年06月28日09:5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微传播是自媒体的代表,用户具有自由发布信息的权利。有学者用5A来阐释自媒体营造的信息环境,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way相结合,使碎片化的文本叙述大量存在[6]。可知,微传播可以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关于任何事、以任何方式的传播。只要媒体平台所依赖的移动终端具备相应的功能,便可以实现信息的自由编辑的处理,如IPAD、手机等,目前均有具备文字、拍照、视频录制、编辑处理等功能,已经满足了微传播所必需的硬件功能。同时,微传播的载体形式多样化,如视频、动漫、语言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载体均可以通过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化终端传播和接收。自媒体赋予了用户较大的信息传播、接受权力和自由,用户根据信息传播需求,可以在时空允许的情况下、自由的发布信息,微传播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和表达自由,保障了用户信息和言论的自由表达。

微传播工具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促进了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互动。微传播提供了多种方式的信息传播,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可以是朋友圈(微信群)式的群体(组织)传播、还可以是大众化的传播;信息的来源也多元化,既可以是个体用户的发布信息、也可以是组织机构发布的权威信息、还可以是引用或转载的权威媒体信息;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传播与反馈,确保了信息交互的多样化。同时,以微信为代表的传媒工具还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载体,如文字、视频、语音、表情符号、点赞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反馈形式,既增强了信息的互动性、又提高了信息交互的趣味性,微传播环境下的信息交互更像一种心情的表达与体验、有利于激发用户的情感表达,这对大学生群体更具吸引力。

微传播信息传播力强,可迅速完成议程设置。在微信中滋生的社会舆论,也可能引发整个网络话语空间的舆论,或者为互联网网络舆情推波助澜[7]。微传播的时效性强、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引用与转发的集群化优势,使得热点事件迅速成为公共话题,所有的个体、组织、机构都可以利用微传媒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诉求,迅速完成相关话题的议程设置。2016年3月份,“毒疫苗”事件经过权威媒体曝光后,在微传播平台迅速掀起惊天巨浪,用户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转引与发布信息,相关信息迅速汇集、舆论强度迅速放大,理性与非理性的声音融合碰撞,使该议程持续发酵,最终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这一案例表明了微传播在公共事件、公共利益维护中,具备了作为公共领域舆论传播的必要条件。

三、公共领域视角下的高校微传播发展措施

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知识创新、传承文明的重任,公共领域的发展既是人才培养质量质提升的结果,也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具有现代权益意识的公民,高校的公共领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微传播的发展又为公共领域建设提供了优良的媒介与信息环境,为了更好地构建公共领域,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提升和强化微平台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态势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微传播的作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微传播工具的发展和更新,信息传播与交互功能日渐强大,高校对微传播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微传播成为塑造教育品牌、传承校园文化、展示校园风貌的最佳信息工具。从公共领域建设对媒介环境的需求来看,高校微传播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微传播平台的功能需要增强和丰富,具备更强的信息传播与交互能力;提高信息的趣味性和信息传播的精准性,激发大学生对校园公众号的使用热情、提升校园微平台的用户美誉度;其次,优化微平台信息传播策略,实施分众化传播和精准化传播。依托学生社团、文体组织等多种形式的学生群体,建设和完善相应的微平台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知识和技能需求,融入相应的信息圈,构建相应的社团文化交流平台;最后,提高校园宣传团队的知识和技术力量,充分利用传播策略和技巧设置议程、引导校园舆论,传播正能量,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二)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信息处理技能

校园公共领域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拥有一定媒介利用技能的大学生,微传播构成和复杂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个体的信息处理技能提出了高要求。为了应对信息化的挑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些发达国家于20世纪开始实施了媒介素养教育,着重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辨别、利用能力。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如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微传播的发展使得虚拟空间的信息环境更为复杂,一些色情、虚假、欺诈、低俗信息开始泛滥,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碰撞加剧,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主流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带来挑战。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的群体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信息的加工和转发又加剧了不良信息的危害,严重污染了网络世界。只有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才能更好地优化网络信息环境。微传播作为自媒体的新生力量,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信息获取、摄制、处理、传播、交互权力,他们也需要相应的信息处理技能才能更好地驾驭微媒体。

(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媒体、理性表达

美国学者McMahan D指出:在当前,我们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校园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也就是国内俗称的网络水军,来强化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权威性[8]。公共领域是普遍利益自由表达与批判、理性交流、形成公共舆论的场所,参与者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批判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激发他们的批评潜能。以“毒疫苗”事件为例,微平台充满了指责、谩骂、愤怒的声音,遮蔽了理论的探讨,显然不利于公共舆论的形成、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促进校园公共领域建设,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提高校园微传播议程设置能力、弘扬主旋律,激发学生对时政及普遍利益、公共利益的关注热情,引导舆论方向;二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通过一定的传播策略、诱导学生的理性表达与批判,对非理性声音强化“把关人作用”;三是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公共领域的建设。

综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对当前的高校微传播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一方面为高校的微传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指明了新方向。鉴于高校微传播水平的参差不齐,校园的公共领域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 余秀才,朱梦琪.微博、公共领域与后现代文化[J].现代传播,2015(12).

[3] 张贞.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看高校素质教育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4] 邓若伊.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J].现代传播,2011(4).

[5]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6]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 兰甲云,曾思怡.微信公共领域里的失范行为及其法制规范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8] McMahan,D.What we have here is a failure to communicate:link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4(4).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