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6期

国产3D电影与观众认同:一次观影调查的思考

付茜茜
2016年06月28日09:5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对于电影作品来说,观影认同决定着影片是否吸引观众,是否满足其观影偏好、观影心理与观影期待等,对于3D电影来说更是如此。提升国产3D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认同度,对国产3D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观影调查基础上,探究国产3D电影与观众认同之间的关系,以求对优化国产3D电影观影认同有所思考。

关键词:3D电影;观众视角;观影调查

中图分类号:J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67-04

一、引 言

早在2012年,有研究者在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特点时指出“国产大片步入3D时代”[1],近年来国产3D电影总体制作实力有所上升,但观众对于国产3D电影的总体认同度是否也有相应提升呢?观影作为一种观众与电影作品之间的互动行为,集合着观众对于作品的视觉感知、剧情理解与观影想象等元素,3D电影因其空间维度变迁带来全新观影与审美体验,技术升级着“幻觉”与“梦境”效应,观众在视觉经验、情感体验与审美认知等方面较之以往有着显著差异。精神分析学理论解释了电影“似梦”特性,通过“移情”与“想象”,让观众在观影中获得审美满足感,而3D电影的 “立体”、“虚拟现实”梦境在一定程度上营造着深度“立体幻觉”与真实的触觉感官刺激,让观众在与立体幻象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完成观影过程。一般认为观影认同范围包括剧情、角色、叙事、场景、甚至包括叙事者和作者等,大卫?鲍德韦尔在分析当代电影研究与宏大理论嬗变时对“观众对电影的反应取决于认同”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剖析,但他认为如此界定“认同”概念并不清晰[2],而具体到3D电影,由于其技术特性,观众在观影认同方面也存在特殊性。本文在国产3D电影制作能力已然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思考如何提升观众对于国产3D电影的认同度问题。

二、国产3D电影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3D电影推动着电影数字技术的开拓与升级,为中国数字电影发展注入新动力,也成为电影制作者较为青睐的能赢取票房的手段。3D电影作为一种有着较长发展历程的特殊技术类型电影,已在其不同历史阶段历经多次观影热潮期,相对而言,欧美发达国家3D电影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但就发展速度而言,我国3D电影进步较快,特别是在由《阿凡达》所掀起的全球新一轮3D电影观影热潮中,中国作为新兴且广阔的3D电影市场,在3D技术发展方面不断寻求突破。2005年以后,国产3D电影历经探索阶段(2009年~2010年)、发展阶段(2011年~2012年)、日趋成熟阶段(2013年~2014年),在3D电影常态化发展之后,当初的狂热景象逐渐消散,2015年到2016年期间3D电影热潮呈现降温势态,制作者、观众和放映者等在面对3D电影时态度趋于冷静,较之欧美发达国家,这一降温趋势较晚。调查显示,在国产与进口3D电影之间,观影者更青睐进口3D电影,且认为国产3D电影需要摆脱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的误区,加强其剧情、艺术性等感染力。3D是电影艺术的体现方式之一,探究3D电影最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会非常有意义。内容的艺术性和技术之间可以达到统一,但需要多方努力:电影剧本、导演、特效及3D水平、创意理念等[3]。科技与艺术理想的完美结合将会赋予3D电影神奇的力量,这也是《阿凡达》让观众产生观影震撼感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对于广大观众来说,真正让他们在观影过程中感到震撼、观影之后依然难忘的3D电影极其少,很多后来制作的3D电影都无法撼动《阿凡达》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类标杆式3D电影的重要地位。

伴随观众3D观影经验的常态化,3D电影突出新、奇、险等元素和宏大场景的“奇观化”路线无法再如当初般制造轰动效应,对于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再如当初那般强烈,与此同时,观众在3D观影需求与体验方面逐渐产生较高要求。目前对于3D技术与艺术的探索尚未达到理想效果,较之进口3D电影,国产3D电影进步速度较快,在创意、剧情、内涵等方面也进步明显,但尚存不足之处,仍有探索空间。技术只是使电影增强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真正决定3D电影作品质量的仍是其内在的思想内涵、人文素养和艺术价值。3D只是电影的技术表现手法之一,从现实层面任何电影都可以用3D来表现,但3D电影极易与大投资、大制作相联系,着力突出“奇观”,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着叙事,也越来越注重多种拍摄路线,比眼球路线、异趣路线、情节路线等,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刺激需求、猎奇需求。国产3D电影未来如何发展,仍然离不开对3D电影作品与观众之间关系的考量与把握,在此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观众的观影认同感。

三、国产3D电影与观众认同

1.观影调查基本情况

根据《国内上映3D电影观影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可知:(1)从受调查者基本情况来看:有效问卷共221份,其中男性受调查者比例为58.37%,女性受调查者为41.63%,观众群集中于年轻人(如19岁~25岁,比例为56.56%;26岁~35岁,比例为23.98%),受调查者职业构成以学生居多(47.06%),其他依次为:企业/公司职工(19.91%)、个体/自由职业者(9.5%)、专业技术人员(9.05%);(2)从观众观看 “3D电影”的频率来看:观众去电影院看3D电影的频率以一季度一次居多(21.27%),远远低于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频率(比如每月看一次电影的频率为23.53%,每月看两到三部电影的频率为21.72%),在3D电影观影活动中也存在着重复观影现象,62.9%的观众认同极富视觉震撼、思想内涵、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3D电影值得再次观看,26.7%的观众认同经典电影以3D形式重映时会再次观看;(3)移动互联网时代3D电影观影移动化趋势并不明显。研究认为3D技术及其内容进入家庭起居室步伐较缓,3D特质及其内容、形式作用只有在电影院观影环境下才能得到发挥[4]。在当下移动终端日益盛行的自媒体传播时代,观影呈现移动化趋势,而在3D电影的观影体验中,由于其对片源、观影环境场所等有着较高要求,有效对抗着“观影移动化”的趋势,比如:21.72%的观众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70.14%的观众选择去电影院观看3D电影。

2.国产3D电影观众观影态度概况

在观影状态中,“观众认同机制”作用于观众对电影剧情、人物形象、观影体验等理解与接受过程,而3D电影由于其技术、视觉与特效属性,在观众认同方面也离不开观众对技术形式本身的接受与评价状况。研究认为同一部电影的2D、3D版本中,3D电影观看者对“真实”有着更高的感知程度,且观影过程中更加专注、不易被打断;但在情感激发、满足感方面,2D电影和3D电影无显著差异[5]。鉴于目前国产3D电影产量与制作水平现状,对国产3D电影持正面态度的观众超半数(54.75%),但仍存在着对于“噱头”现象的质疑,认为3D“噱头”仍然是一种用于抬高票价的手段,“认同”和“比较认同”“希望影院放映3D电影时不仅有3D版,也有2D版供自由选择”的比例高达72.39%。对于3D电影来说,票房并不能反映观众内心对电影的真实认同程度,超半数(56.1%)的观众认同真正经典的3D电影值得重映,认为重映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观影怀旧心理。认同和比较认同“观看3D电影让我对于电影画面场景产生更高视觉期待和要求”的观影者比例达69.69%,伴随电影科技进步,观众的观影感受与经验不断被丰富,对于影像的视觉呈现与叙事语言都有着更高要求,也对3D电影制作提出更高要求。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