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6期

基于情境理论的会展文化传播模式解析【2】

魏殿林
2016年06月28日10:2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而意义的认知协调关键在于,使这套符号系统(展品外在形式及相关介绍或是议题要传达的意义信息)尽量组合要素以对接观众所熟悉文化语境。具体操作可以通过整合传播策略来进行,即在媒介信息“接触点”的引导下培养、重塑观众的认知态度。例如2010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生活”的主题,借助整合的媒介宣传,精心组织、设计会展参与者之间的多个“接触点”,向观众呈现既可理解又新奇的未来城市生活场景、传播与观众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共鸣的“绿色城市”等新观念、新提法。操作上,主办方通过展前的大规模宣传造势,及早传递与会展情境相关的文化讯息,高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大旗,为观众的意义解读进行铺垫;在展中阶段,则主要借助“海宝”吉祥物、展现未来城市场景的展馆、园区等具象载体,通过现场展示、背景烘托、主题讲解等沟通方式传递符号编码信息,强化说服效果。“城市生活”是一个各国公众都容易理解、达成共识的主题,但又具有充分的内容创新空间,这种主题设计方式反映出世博会展示策略的成功经验:无论是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提出展示主题“进步的一个世纪”,还是1939年处于二战期间的纽约世博会强调“建设明天的世界”,历届世博会都力求达成展示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以吸引多元文化的共同参与。所有围绕该主题的设计、传播都是在之前系统研究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和所处情境才能提供的,其准备工作以受众能方便快捷的理解、避免认知失调为标准。

2.会展传播过程中对文化语境的营造为顺利交流、互动创造条件

会展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传受双方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动过程。传统会展观念中过分强调传者的主导地位,只关心自己在会展上“说什么、Show什么”;而现代会展更关注观众在会展上“需求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从策略上看,即选择具体的编码符号进行意义加工时, 须注意它所依托的文化语境通用性,避免选取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文化冲突的符号和议题。例如近代世博会通常以炫耀海外殖民地的物产、展示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为目标,在历次展会现场时常出现引起国人愤慨的小脚女人、鸦片烟枪等“辱华”展品,大大降低了对东方大国观众的会展传播效果;而现代会展的传播因媒介的发达、观众文化层次和整体需求的提升,主办方、参展商和观众的传受双方角色相对模糊,其顺利交流的必要条件就是参与各方基于共通的文化语境中达成认知协调,实时互动。主办方因此努力地为会展文化场域的生成与维护宣传造势,如通过世博园区现场的系统化主题设计,结合新闻报道等“不在场”的文化宣传,向观众尽可能多渠道地传递主题讯息;在展会召开期间,则通过媒介仪式化的传播方式,全部宣传媒体同时开动,让与会者感受强烈的一种节庆狂欢的氛围,尽快融入其文化情境之中。

三、会展传播的“透镜”效应

现代会展对信息的筛选、加工与传播要求非常高,会展传播不仅从策划、宣传、技术等角度进行设计,而是为达成效果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其发挥效用的范围远远超越展会现场的时空,凡是接触到会展传播信息的受众及其所在领域,都可以视为隶属会展传播的范畴,包括“在场”和“不在场”的两类,从后者来衡量,会展被视为一种“媒介事件”。而且,会展传播的各个环节如整体活动策划、展品展馆的设计、主题内容的表述、宣传组合方式、人员沟通及公关等各要素之间均须紧密配合,围绕主旨进行整合传播,可视为一个协调运作的信息系统。该系统从运作实施上分为三部分:展前的策划与预热宣传、场馆及场地设计表达;展中的活动造势、交流论坛的组织协调;展后的场外交流跟踪、相关媒体的延续性宣传。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情境作为会展传播系统运作的必要考虑因素之一,对系统设计时的目标定位、议程设置、宣传表现形式、媒介组合方式等具有指导性与规制作用。内在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文化语境下的会展传播系统之信息把关模式

资料来源:图为笔者根据会展传播系统中各环节的制约关系绘制

从图3会展传播模式可见,展商与公众之间传递的信息流,包括交流活动、大众传播、人际沟通等传播方式,都在传播情境中受文化语境要素的影响与规制,经由会展传播系统运作从主办方、参展商向受众流动。当然,会展传播模式并不仅限于此,其展商间内部组织的横向传播,观众间的人际传播等也在会展沟通过程中受文化情境的影响。在此信息流动过程中,居于模型中心的“会展传播系统”作用关键,它决定了会展能否有效发挥预期效能。该系统依靠内部各要素间的整合与协调得以运作,由于会展活动的集中性和场域性质,力图使信息交互形成聚合效应,加快沟通频率,提升意义共享可能性,从而强化传播、说服的效果。从图中我们可见:会展传受双方相重叠的文化语境呈现类似“凸透镜”的形状,这个橄榄型的交叉区域即为双方共通的文化语境。所有来自传播者想要表达的庞杂信息,都须经这样一个重叠区域后才流向受众。无论冗余信息是由经传播者主动剔除的,还是受众被动过滤的,这个重叠相交的语境好似一面汇聚与整合大量庞杂资讯的“凸透镜”,使得原本分散游离的信息通过会展现场聚焦受众,并由于沟通的加速与情境的体验,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对此本文界定为基于会展文化语境生成的传播“透镜效应”。

罗曼?雅各布森认为,符号意义的生成依赖于其所处的系统,语言的符号意义相当一部分来自语境。一方面会展语境能够为其传播系统集中地提供信息素材和符号资源,并借助展会场域像凸透镜一样将庞杂的传播信息筛选、聚焦,另一方面也使信息内容的表述及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指向受众认知目标发生“折射”:即会展传播过程使大量信息被重组与整合,旨在达成传受双方在此沟通情境下顺利完成观念交流与价值共享。这个由传受双方的文化认知系统交叠而成的意义共享语境,是会展传播生态系统的建构基础,也使该系统能够发挥更强的传播情境效能。相比新闻、广告等其他大众传播方式,会展集中而强烈的文化情境效应,使之产生更集中、高频的文化沟通效果,因此常被专业化的传播主体所青睐。

为集中交流信息而组织运作的会展活动,也借助基于文化语境的传播“透镜”效应在有限时空内尝试整合传播以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其整合的传播机理在于文化符号的编码与解码:“从编码过程看,传播活动的范围和主题直接制约符号的选择、风格定位、发言人或代言人的使用、媒介的选择与组合,导致其信息符号系统产生;从解码过程看,范围和主题决定符号解释的方向、反映编码者的立场、态度和标准[6]”在其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文化语境对信息的过滤与筛选、受众的认知与解读具有全方位的影响。例如大型车展等商展在展览前往往重视大众媒体的花边宣传、场馆及车辆展品的设计表现等氛围预热;展中采用的具象符号载体,包括车模等人体媒介的精心打造、导购人员的沟通策略与公司公关活动的现场营造;展后则通过场外交易意向的跟踪、舆论反馈的延续性报道等形成一整套传播流程。所有“媒介接触点[8]”都要依据车展受众的有效解码进行系统化整合,剔除与主题风格、文化认知相冲突的不和谐元素,强化利益共享与认知协调。在考虑情境因素的前提下,组织者会慎重筛选和加工展示符号,严格管理受众可能接触到的所有媒介“接触点”,以建立、维系共通的文化语境为目标,强化传播情境的营造,多维度地强化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认知协调。具体策略包括:1.选择贴近目标受众的文化认知习惯的元素、符号载体及表现形式;2.对主题的设定与内容生产要兼顾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目标受众认知习惯;3.在会展环境、展示符号的表现与设计中以贴近性为原则进行符号重组与情境再造。总的来说,意味着从展示主题的定位开始,就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取向、认知习惯、喜好品味等因素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情境再造,融入具有普适性的、“最大公约数”的文化元素,以便促成传受各方的相互理解与价值共享。

四、结 论

现代会展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规模、效益、展示手段等硬件方面,还取决于会展理念的革新及其带来的交流方式变化。总体上,会展传播活动已经发展为一种复杂的符号交互系统,其发挥效能的基础深受文化语境的影响。组织者、参展者在围绕展品、展示环境等符号交流的过程中,须将文化要素与现代展示科技有机结合,注重文化调试、避免文化冲突,才能有效提升会展活动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利方.从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角度论会展的社会文化功能[J].商业时代,2011(10).

[2] 方向东.对“会展文化”概念的深入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

[3] 王春燕.会展传播探析[D].辽宁大学,2004.

[4] 刘大可,王起静.会展活动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何强.基于传播学视角的会展策略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

[6] 周永秀,毕研韬.浅谈情景语境的传播学价值[J].中国地名,2008 (8).

[7] 约翰?霍尔.周晓虹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 胡广梅.“接触点管理”视域下的会展事件媒介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09(9).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